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PCT(降钙素原)在脓毒血症患者治疗后病情预后评价及与APACHEⅡ(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收住的112例脓毒血症患者。根据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34例,重症组45例,休克组33例。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92例,死亡组20例。根据发生MODS(多器官官能障碍)与否分为非MODS组68例,MODS组44例。分析PCT在各组患者之间指标差异,与APACHEⅡ指标相关性。评价两指标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预后的评价价值。结果:在轻症组、重症组及休克组患者之间比较,PCT指标、APACHEⅡ评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轻症组PCT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最低,休克组最高。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其PCT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在MODS组与非MODS组患者之间比较,非MODS组患者PCT指标及APACHEⅡ评分较MODS组患者明显低(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CT指标与APACHEⅡ评分指标呈正相关(P<0.05)。绘制ROC曲线比较PCT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各自及联合评价脓毒血症预后效果,在各组中,两者联合评价效果优于单独各自评价效果。结论:PCT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对于评价脓毒血症患者预后均有效果,两者呈正相关。但PCT指标不能独立评估患者预后,联合评价效果优于单一APACHEⅡ评分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及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12例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血症组(34例)、严重脓毒血症组(45例)和脓毒休克组(33例)。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92例)与死亡组(20例)。根据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否分为非MODS组(68例)和MODS组(44例)。分析PCT水平在各组患者之间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结果:在脓毒血症组、严重脓毒血症组及脓毒休克组患者之间比较,PCT水平、APACHEⅡ评分差异显著(P 0. 01),其中脓毒血症组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最低,脓毒休克组最高。死亡组患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 0. 01)。非MODS组患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MODS组(P 0. 01)。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 735,P 0. 01)。绘制ROC曲线比较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各自及联合评价脓毒血症预后效果,在各组中,两者联合评价效果优于单独各自评价效果。结论: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可用于评价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且联合评价效果优于单一APACHEⅡ评分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严重多发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相关性.方法 93例多发伤患者按治疗过程中有无发生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MODS患者按照其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采用ELISA法测定伤后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PCT、TNF-α及sTRME-1的含量,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多发伤患者血清PCT、TNF-α和sTREM-1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MODS组与非MODS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CT、TNF-α和sTREM-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687和0.907.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PCT和sTREM-1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而TNF-α含量无差异(P>0.05).PCT、TNF-α和sTREM-1诊断MODS的灵敏度分别为80.0%、77.1%、82.9%,特异性分别为79.3%、60.3%、87.9%.sTREM-1与PCT、TNF-α正相关(r分别为0.907、0.515,P均<0.05).结论 sTREM-1对严重多发伤后预警MODS的诊断性能优于PCT和TNF-α,且对MODS的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 目的 探究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er expression on myeloid cell-1, sTREM-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及超敏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在脓毒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84例于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入我院诊治的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脓毒血症组,另选同期36例非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浆sTREM-1和PCT水平,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浆CRP水平,运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SOFA)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脓毒血症组患者的血浆sTREM-1、PCT、CRP以及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1、6.92、9.32、22.50,P<0.01);脓毒血症患者各亚组间的血浆sTREM-1、PCT水平差异显著(F=16.79、30.89,P<0.01),而组间CRP水平无显著差异(F=1.23,P=0.30);sTREM-1、PCT、SOFA评分和CRP诊断脓毒血症的曲线下面积(AUC)由高到低分别为0.92、0.85、0.67、0.55,CRP诊断脓毒血症价值不高;死亡组患者的血浆sTREM-1、PCT水平随时间推移,变化不大(P>0.05),生存组患者血浆sTREM-1、PCT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P<0.05),其第4、7天的血浆sTREM-1、PC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而CRP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脓毒血症组的sTREM-1、PCT和SOFA评分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CRP与上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PCT,血浆sTREM-1、PCT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脓毒症患儿66例,均入儿童ICU(PICU)治疗.根据入PICU 7 d时患儿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两组治疗前行APACHEⅡ评分;治疗前(t0)及治疗后1 d(t1)、4 d(t2)、7 d(t3)血清PCT水平.分析二者判断患儿预后的价值.结果 随着治疗的进程两组PCT均逐渐下降.从治疗第4天开始,PC与t0相比有明显下降(P<0.01).至病程第7天,存活组PCT已接近正常水平;死亡组虽有下降趋势,仍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PCT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721,P<0.01.ROC曲线下面积值PCT水平为0.887,APACHEⅡ评分为0.888.二者联合评估,其敏感度高于单一指标.结论 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患儿预后有较强的相关性;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对脓毒血症预后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相关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ALI患者38例,按有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是否死亡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并设立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中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LI患者Ang-2和VEGF水平较高(P<0.01);Ang-2、VEGF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Ang-2水平分别与APACHEⅡ评分、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55,r=0.735,P<0.05);VEG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95,P<0.01)。结论:Ang-2水平与ALI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降低血浆中Ang-2的水平,可能有利于控制ALI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严重创伤后脓毒血症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将87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5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20例及非SIRS组16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脓毒血症组分为脓毒症组15例(A组)、严重脓毒症组14例(B组)和脓毒性休克组22例(C组)。根据28 d临床转归情况将脓毒血症组分为好转组37例、无效组8例及死亡组6例。观察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脓毒血症组年龄、体温与非SIR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及SIRS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SIRS组(P0.05)。A、B、C 3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第1、3天比较,好转组第5天的CRP水平下降(P0.05)。好转组第1、3、5天的PCT水平逐渐下降(P0.05),而死亡组第1、3、5天的PCT水平逐渐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ROC下面积为0.863,高于APACHEⅡ、CRP。结论:与CRP比较,PCT血浆水平能更有效地反映严重创伤后脓毒血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严重创伤后脓毒血症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将87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5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20例及非SIRS组16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脓毒血症组分为脓毒症组15例(A组)、严重脓毒症组14例(B组)和脓毒性休克组22例(C组)。根据28 d临床转归情况将脓毒血症组分为好转组37例、无效组8例及死亡组6例。观察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脓毒血症组年龄、体温与非SIR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及SIRS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SIRS组(P0.05)。A、B、C 3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第1、3天比较,好转组第5天的CRP水平下降(P0.05)。好转组第1、3、5天的PCT水平逐渐下降(P0.05),而死亡组第1、3、5天的PCT水平逐渐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ROC下面积为0.863,高于APACHEⅡ、CRP。结论:与CRP比较,PCT血浆水平能更有效地反映严重创伤后脓毒血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脓毒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4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脓毒血症组。其中根据生存情况又分为死亡组27例,生存组57例;另选同期36例非脓毒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浆s TREM-1和PCT水平,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浆hs-CRP水平,运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脓毒血症组患者的血浆s TREM-1、PCT、hs-CRP以及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血症患者各亚组间的血浆sTREM-1、PCT水平差异显著(P0.01),而组间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sTREM-1、PCT、SOFA评分和hs-CRP诊断脓毒血症的曲线下面积(AUC)由高到低分别为0.92、0.85、0.67、0.55,hs-CRP诊断脓毒血症价值不高;死亡组患者的血浆sTREM-1、PCT水平随时间推移,变化不大(P0.05),生存组患者第4、7天的血浆s TREM-1、PC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hs-CRP水平在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脓毒血症组的sTREM-1、PCT与SOFA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关系(r分别为0.46、0.32,均P=0.01),而hs-CRP与SOFA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s TREM-1、PCT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型Fractalkine(s FKN)水平对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患者76例(重症肺炎组),根据患者28 d内的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34例)。选择同期普通肺炎患者80例(普通肺炎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作为对照。检测所有重症肺炎患者入住监护室后24 h内的血浆s FKN水平,计算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评分;分析血浆s FKN与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s FKN水平与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组的血浆s FKN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均P0.05)。重症肺炎患者28 d内死亡组的血浆s FKN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5.03±1.34)ng/m L vs(2.72±1.02)ng/m L,P0.01]。s FKN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_1=0.612、r_2=0.581,均P0.01)。s FKN水平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预测28 d病死率的最佳界值为4.17 ng/m L,该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75.9%)和特异度(89.0%)。结论血浆s FKN水平有助于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种炎性因子在脓毒血症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脓毒血症患者和251例非脓毒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脑钠肽(BNP)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ROC曲线、方差分析、Jonckheere-Terpstra检验、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CRP和BNP诊断脓毒血症的的AUC分别为0.792、0.638、0.626,其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0%和52.30%、80.50%和31.20%、86.60%和35.20%;方差分析显示PCT、CRP、BNP和APACHEⅡ评分水平在感染性休克组、严重脓毒血症组、一般脓毒血症组与非脓毒血症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Jonckheere-Terpstra Test分析显示PCT、CRP和BNP在四组间有量效关系,PCT的J-T值最大,为9.658,CRP和BNP分别为3.734、3.328,提示PCT评估感染严重程度的能力最强。脓毒血症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APACHEⅡ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性别、WBC、NEU%、CRP、PCT和BNP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CT、CRP和BNP水平有助于早期脓毒血症诊断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其中PCT的诊断和疾病分程价值最优,年龄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血症患者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及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对脓毒血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ISTH系统评分,将患者分为显性DIC亚组(≥5分)和非显性DIC亚组(1~4分);根据入院7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评价联合TAT、TM、t-PAI-C及PIC对脓毒血症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176例患者中,脓毒血症显性DIC组在入住ICU当日血浆TM、TAT、t-PAI-C水平明显高于非显性DIC组(均P0.05);非显性DIC组入院后7d内发生DIC的患者在入ICU当天血浆TM、t-PAI-C水平较未发生DIC患者显著升高(均P0.05)。死亡组血浆TM、TAT、t-PAI-C水平与存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TM联合TAT诊断DIC可获得最大曲线下面积。结论:血浆TAT、TM、t-PAI-C水平对预测脓毒血症诱发DIC的发生和预后评估方面都有帮助; TM联合TAT可提高对DIC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早期(24 h内)血糖情况对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入住我院ICU的104例患者,入科24 h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和动态血糖监测.对死亡组和存活组低血糖总时间、正常血糖总时间、高血糖总时间及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血糖指标按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G1(P0-P25) 、G2(P25-P50)、G3(P50-P75)、G4(P75-P100)四个亚组,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的方法来评估随着血糖情况、APACHEⅡ评分、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死亡组中APACHEⅡ值[(32.5±7.6)分]、低血糖时间窗[2.29(0~ 7.68)分]、高血糖时间窗[14.3(3.36~ 24.00)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19.9±6.5)分、0.41(0~ 2.88)、3.8(0~12.96)h],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5、Z=-2.01,-3.01,均P<0.05),死亡组的正常血糖时间窗[7.41(0.24~ 17.52)h]明显低于存活组[19.79(11.28~ 24.00)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5,P<0.01).亚组分析显示,随着正常血糖时间窗的增加,危重症患者APACHEⅡ分值呈逐渐下降趋势(F=32.20,P<0.01);随着高血糖时间窗的增加,危重症患者APACHEⅡ分值呈逐渐升高趋势(F=18.71,P<0.01);低血糖时间窗的比较分析显示,是否发生低血糖,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3,P>0.05).结论 危重症患者早期正常血糖时间窗越长,危重症患者的转归越好,高血糖时间窗越长则患者预后出现变差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动脉血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与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研究共7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血乳酸水平将70例患者分为乳酸正常组(血乳酸≤2.0 mmol/L)及乳酸升高组(血乳酸>2.0 mmol/L).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例数、APACHEⅡ评分分值、需行机械通气例数以及病死例数.计算全部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根据所得早期乳酸清除率将70例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早期乳酸清除率≥10%)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早期乳酸清除率<10%).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例数、APACHEⅡ评分分值、需行机械通气例数以及病死例数.结果 乳酸正常组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乳酸升高组(均P<0.01),APACHEⅡ得分低于乳酸升高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APACHEⅡ得分、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均P<0.01).结论 动脉血乳酸可较好反应老年脓毒症患者当前机体组织灌注状态,提示预后;早期乳酸清除率可动态反应血乳酸变化趋势,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张天增  刘瑞娜 《山东医药》2006,46(17):62-63
对55例多脏器功能综合征(MODS)死亡患者(死亡组)及58例存活患者(存活组)入住ICU第1、3、5、7天的皮质醇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同步对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APACHEⅢ)进行比较.结果随时间延长,存活组APACHE评分及血皮质醇水平逐渐下降;APACHE评分下降;死亡组血皮质醇水平却逐渐下降.APACHE评分逐渐升高,死亡组第1、3、5、7天血皮质醇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评分高于存活组(P<0.01).认为应激反应可使MODS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病情危重者糖皮质激素合成、分泌减少,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对不足;而机体应激能力下降、内环境紊乱加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并通过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15例)及心肌梗死患者(C组,20例),健康者(对照组,18例)的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活性.结果 A、B、C组血浆PRA、Ang Ⅱ、Al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组血浆PRA、Ang Ⅱ、Ald高于A、B组(P<0.05或P<0.01),B组血浆PRA、Ang Ⅱ、Ald高于A组(P<0.05或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胱抑素(Cys)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血清水平在评估老年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重症监护室(ICU)128例老年脓毒血症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67例)、重度脓毒血症组(32例)及脓毒血症休克组(29例),比较3组入院24 h内血清CysC、PCT及NT-proBNP浓度;并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86例)及死亡组(42例),比较两组入院时、治疗3 d及5 d后血清CysC、PCT及NT-proBNP浓度。结果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脓毒血症休克组血清CysC、PCT及NT-proBNP浓度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依次升高,任意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存活组入院前、治疗3 d、5 d后CysC、PCT及NT-proBNP浓度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前、治疗3 d、5 d后CysC、PCT及NT-proBNP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监测脓毒血症患者血清CysC、PCT及NT-proBNP浓度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HVHF治疗的39例脓毒症并发MODS患者,对比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浆IL-6,并比较HVHF治疗前和治疗24h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氧合指数、乳酸、平均动脉压(MAP)、APACHEⅡ评分。结果:经HVHF治疗后2组血浆IL-6均明显降低(P〈0.01),但HVHF治疗前、后死亡组IL-6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经HVHF治疗24h后2组Cr、BUN、氧合指数、乳酸、MAP均明显改善(P〈0.01);存活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HVHF可有效辅助治疗脓毒症并发MODS,有效清除血浆IL-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对脓毒血症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抗感染、护肝及补液等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体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浆PAF、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SOFA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体温、心率和MAP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心率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MAP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AF和TXB2水平明显下降,血清6-keto-PGF1α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和生理指标,对脓毒血症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者治疗的指导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2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5例,严重脓毒症组37例,脓毒性休克组3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同时根据患者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3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脓毒症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浆BNP水平依次增加(P<0.05).脓毒症组入院第1天和第3天BNP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P>0.05),而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组BNP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第1天和第3天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LVEF明显降低(均P<0.05),2者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3、1.167,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BNP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