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及其亚型PRA、PRB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不典型增生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样腺癌内膜(内膜癌组)组织中的PR及其亚型PRA、PRB表达情况。结果不典型增生组和内膜癌组P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内膜癌组PR表达强度低于正常组和典型增生组(P均〈0.05)。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内膜癌组PR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6.7%(13/15)、74.5%(41/55),PR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0%(12/15)和69.1%(38/55),内膜癌组PRA、PRB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正常组25例(82.5%)PRA、PRB表达强度相等,不典型增生组和内膜癌组分别为7例(46.7%)、12例(21.8%),内膜癌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P均〈0.01。内膜癌组只表达PRA或PRA占优势者24例(43.6%),明显多于正常组的5例(12.5%)和不典型增生组的4例(26.7%),P均〈0.05。PR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有关,PRB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PR、PRA、PRB表达均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组织PR亚型表达缺失、比例失衡,尤其是PRB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β-连环素(P-Ca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份正常子宫内膜、69份单纯性增生、65份复杂性增生、57份非典型增生和82份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Ki-67与β-Cat、MMP-7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 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而Ki-67、β-Cat、MMP-7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子宫内膜癌和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TEN、MMP-7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复杂性增生组织(P均<0.05),内膜癌组织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组织(P均<0.05),β-Cat 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PTEN、Ki-67、β-Cat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MMP-7阳性率仅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内膜癌中PTEN蛋白表达与Ki-67、β-Cat呈负相关(P均<0.05),β-Cat砒蛋白表达与MMP-7呈正相关(P<0.05).结论 PTEN、Ki-67和β-Cat、MMP-7蛋白均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有用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石绍兰  高宝莲 《山东医药》2008,48(39):70-71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erb-B-2、雌激素受体(ER)蛋白。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2.0%,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10.0%相比,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相比,P〈0.05。ER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54.0%相比,P〈0.05,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相比,P〈0.05。C-erb-B-2与E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提示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C-erb-B-2、E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对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梁  元辉雄  黄永秩 《山东医药》2012,52(37):47-4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内皮素-1(E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132例结直肠癌患者,取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T-1、EGF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T-1、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67.4%,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0.5%、6.8%)(P均<0.01);ET-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EGFR的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ET-1和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93,P<0.01)。结论 ET-1、EGFR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E2F-1)和细胞周期因子(CyclinD1)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2F-1、CyclinD1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E2F-1、CyclinD1均无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35/60)、60.00%(36/6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CyclinD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均<0.05)。两者的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期有关(P均<0.05)。E2F-1与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CyclinD1均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和L-选择素(CD62L)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份NSCLC癌组织和20份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中CCR7和CD62L表达,比较二者在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NSCLC癌组织中CCR7和CD62L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均<0.05),且CCR7表达与CD62L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CR7和CD62L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结论 NSCLC癌组织中CCR7和CD62L表达均上调,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NSCLC的淋巴结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为材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变组织中microR-NA-29b表达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96份,其中正常子宫内膜16份,不典型增生内膜20份、子宫内膜癌60份。设计microRNA-29b和U6的茎环结构反转录引物和PCR扩增引物,以U6为内参,利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变组织中microRNA-29b的含量,分析microRNA-29b在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croRNA-29b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有表达;mi-croRNA-29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内膜(P均<0.05);microRNA-29b表达与病理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可以利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进行microRNA-29b的相关研究;microRNA-29b在子宫内膜癌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16、PTEN、E-cadherin、Ct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评价联合检测三者对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使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P16、PTEN、E-cadherin、CtBP1在60例子宫内膜腺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二元逻辑回归ROC曲线分析方法对联合检测指标进行筛选,并对个体诊断进行预测。结果 P16、PTEN、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CtBP1在两种组织中均高度表达,未见显著差异(P〉0.05)。P16和PTEN联合检测具有中等强度准确性,在假阳性率为10%的条件下诊断点为0.900。结论 P16、PTEN、E-cadherin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有关;P16和PTEN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ZH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4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26例及子宫内膜癌组织48例(包括局限性子宫内膜癌19例、弥漫性子宫内膜癌29例)中EZH2蛋白及EZH2 mRNA的表达。结果 EZH2蛋白及EZH2 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P均<0.05)。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不同深度、有无淋巴转移、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大体类型、不同分化程度之间EZH2蛋白及EZH2 mRNA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ZH2表达只与淋巴转移、临床分级及肌层浸润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EZH2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各87份。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微阵列技术检测TRAF3、TRAF6表达,分析TRAF3、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TRAF6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TRAF3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下调、TRAF6阳性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ER-2、PTEN蛋白及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ER-2、PTEN蛋白及ERα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的子宫内膜HER-2蛋白为低表达,子宫内膜癌中HER-2的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而且HER-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以及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显著相关(P0.05),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缺失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PTEN表达在G1级肿瘤高于G2、G3级(P0.05),PTEN蛋白缺失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HER-2与PTEN的表达呈呈明显负相关。ERα在子宫内膜癌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且随着病理分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PTEN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HER-2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侯锐  冯岚  姜罗  赵福杰 《山东医药》2009,49(51):13-15
目的 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同期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子宫内膜癌63份(A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3份(B组)、正常子宫内膜20份(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相关磷酸酯酶-1(FAP-1)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B、C组FA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46.2%、25.0%,A组与C组比较P<0.01.FAP-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FAP-1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磷酸化的P38(P-P3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uPA、P-P38和VEGF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PA、P-P38和VEGF分别表达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核和细胞膜,其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三者的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三者之间两两比较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uPA、P-P38和VEGF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玥  章明放  王霞 《山东医药》2011,51(47):30-3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抗原(CD133)、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标本75份(肿瘤组)、增生子宫内膜标本30份(增生组)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10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CD133、ER表达,并分析两指标间及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CD13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组及正常组,ER阳性率明显低于增生组及正常组,P均〈0.01。CD133、ER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相关性,两者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D133、ER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athmin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50份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标本中Stathmin的表达情况,分析Stathmin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tathmin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均<0.01)。分化程度低的癌组织statmi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程度高的癌组织(P=0.018)。TNM分期越高,Stathmin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 Stathm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其可能作为预示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及治疗肿瘤的新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E盒结合锌指蛋白(ZEB)1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程度和血清蛋白浓度,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16例子宫内膜组织,其中正常内膜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内膜15例,内膜癌组织8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发进行标记染色,以检测在三种组织中ZEB1蛋白的表达情况。其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0例正常内膜、15例不典型增生、61例内膜腺癌、12例特殊类型癌(共108例)患者血清中ZE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ZEB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内膜中阳性率逐渐下降(P=0.000)。ZEB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正常内膜血清中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其表达水平与组织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ZEB1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个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G1在老年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eIF4G1 mRNA表达,免疫组化PV-6000法及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eIF4G1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分析eIF4G1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IF4G1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F4G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显著相关(P均<0.05)。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eIF4G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内膜组织(P<0.05)。结论 eIF4G1在子宫内膜样癌中表达上调,且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样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eIF4G1有望成为子宫内膜样癌疾病诊断与靶点治疗的重要新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陆欢  薛锋  张蓉 《山东医药》2012,52(12):81-83,106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2(LTBP2)的表达,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发病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7例子宫内膜癌瘤组织和30例正常对照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进行LTBP2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LTBP2阳性率为15%,子宫内膜癌组为91.8%,两组比较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TBP2阳性表达率与组织细胞分化级别、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等因素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TBP2呈阳性表达,LTBP2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43例(实验组),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人群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2)在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随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升高和肌层浸润的加深,ER、PR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的检测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助于指导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4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rsican表达。结果 Versican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阳性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8. 0%、57. 5%和5. 0%。Versican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子宫内膜癌中,Versican与肿瘤分期、肿瘤浸润肌层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中Versican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