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深化调整的过程中,然而国内的不良贷款率也在逐渐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本文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优势出发,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模式,并就对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为其他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方式与存在问题以及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成熟经验,对我国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现状 由于不良资产存在"冰棍效应",即不良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速贬值.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年成立,目前已有6年时间,近期国家又明确了2006年前必须处置完毕债权资产的要求,因此,如果最大限度回收资产、减少损失,就必须在近几年内加快处置.从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上来看,越往后的困难越大.因为优先处置的是质量相对较好的和有抵押的一些不良资产,余下的资产质量差,回收率必然低.  相似文献   

4.
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是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处置13939亿元不良资产的第一年;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处置18000亿元不良贷款的第一年。正确评价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率,分析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问题,对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综合效率,减少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评估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走价无疑对规范处置行为,防范风险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评估界引入的资产评估理论和评估务实原则,与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处置要求不相适应。本文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剑  方哲 《审计月刊》2006,(8):47-48
2001年底财政部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考核办法(试行)》,文件规定:“考核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收入,考核指标为现金回收净额”,并“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回收工作,国家按照现金回收净额的1%-1.2%予以奖励”。奖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有效处置不良资产。但是有些资产管理公司年末人为调节资产处置进度,采取多种手法弄虚作假获取考核奖励,如有的滞留回收资金、有的挪用回收资金、有的虚报回收资金、更多的是在处置资产时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更有甚者暗示中介机构低估资产的公允价值、拍卖行违法拍卖等。虽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各种弄虚作假方式完成了财政部下达的不良资产处置考核任务,但同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在“回归本源、焦聚主业”的理念引领下,近年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不断发挥专业优势,合规展业,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的传统核心及重要收入来源,在会计核算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被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一般的金融资产相比,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因其非标特征在后续计量过程中面临诸多难点。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资产分类、深入数据挖掘、加强机构协同等方式提高该类资产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而降低因不能准确估值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蔡春  陈孝 《中国审计》2005,(13):42-43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历来是作为"国资守卫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的.然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种种不规范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暗箱操作、低价出售等,常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使得政府和公众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这些"收废品"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上.如何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监控,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密切关注和深度思考的课题.在审计署成都特派办查处的华融成都办事处(以下简称华融成都办)处置西安银丰公司资产一案中(以下简称华融西安案),暴露出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存在的诸多问题.透过该案例的剖析,我们认为,强化不良资产处置监控应着力于十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计》2005,(13):18-20
背景资料 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管理公司对全融不良资产的收购活动;二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转让、债转股、债务追偿、债务重组、诉讼、破产清偿以及全融不良资产出资、租赁、信托和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等方式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实现资金回收的处置活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历史使命的基本达成,商业化转型已成定局.本文对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后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力图实现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应由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化解我国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可能导致的风险,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转换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其资产质量,增强其竞争力,我国于1999年组建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专门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随着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完成,AMC将面临着如何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制...  相似文献   

12.
周娟 《中外企业家》2017,(7Z):26-27
一、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国务院在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化解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业务,降低银行整体资产负债率,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于1999年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凭借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不良资产处置的领域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和资产损失集中暴露出来。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与考核。因此.加快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损失.防范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风险,建立有效的国有产权处置监督程序,促进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不仅是提高资产质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有效地实  相似文献   

14.
不良资产对一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为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任务明确的特设机构,各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任务基本结束后,往往会被要求关闭、转型或者合并,其中的背景和过程很值得研究。本报告从美国、瑞典、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几个样本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实际案例入手,对影响转型、退出机制选择的各类要素作了汇总,并针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实际和机构运作现状,提出了针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与分类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彭雨春 《活力》2009,(11):46-46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浅谈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月1日.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大限”。近日,财政部向4大资产管理公司下发了一份《关于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清算办法)意见的通知》。《办法》不仅要求AMC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化业务彻底“分家”,而且还将对符合条件的资产公司进行财务重组。业内人士指出.财政部此举是在为AMC商业化转型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日益引起外界的关注, 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多头监管格局,本文提出了建立单一监管体制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