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性.方法 测定126例COPD患者基础肺功能、气道舒张实验,研究不同证型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性.结果 不同证型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的反应性不同.ΔFEV1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逐渐降低;ΔFEV1%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逐渐上升,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出现下降.ΔFVC、ΔFVC%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逐渐上升.可见随着气流受限的增加,ΔFEV1逐渐下降,ΔFVC、ΔFVC%逐渐增加,而ΔFEV1%表现不典型.结论 不同证型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和FVC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FVC增加较FEV1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辨体-辨病-辨证"论治COPD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COPD患者416例,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对患者体质进行判定,采集患者四诊资料以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与COPD证型、COPD分级、体质量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 COPD证型以肺肾气虚证、痰浊阻肺证、痰热郁肺证为主;气虚质、阳虚质与肺肾气虚证相关,气虚质、痰湿质与痰浊阻肺证相关,湿热质与痰热郁肺证相关,阳虚质与阳虚水泛证相关;不同病情、体质量指数、年龄患者体质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COPD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证型以肺肾气虚证、痰浊阻肺证、痰热郁肺证为主,体质与证型密切相关,同时受病情、体质量指数、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OPD气道重建关键基因β-Catenin的相关性分析,尝试从基因水平探讨COPD中医证型诊断。方法选取61例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例正常人为实验对照组。COPD患者中医辨证分为痰浊雍肺证21人、痰热郁肺证17人、肺肾气虚证23人。受试者空腹采集静脉血,Real-time PCR检测血液β-catenin基因。结果痰浊壅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组血液β-catenin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COPD患者中医证型从痰浊壅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血液β-catenin表达逐渐增高,肺肾气虚组与痰浊壅肺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肺肾气虚组与痰热郁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的在患者血液中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区分COPD中医证型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樊茂蓉  韩克华  王书臣 《北京中医药》2012,31(4):252-253,317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对94例IPF患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做出辨析,并以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为基础,参考中医辨证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应证型。结果 94例IPF患者主要证候要素为:病位在肺、脾、肾、心,虚证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包括血瘀、痰、湿、热、风邪。证型分布特点:本证包括肺燥津亏、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在本证中气阴两虚证型患者最多,占44.68%;标证包括血脉瘀阻、痰热壅肺、痰湿阻肺、风邪犯肺,在标证中血脉瘀阻证型患者最多,占44.68%;在所有证型组合方式中,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最多,占27.66%。结论 IPF患者气虚、阴虚2者常相兼出现,在本虚的基础上往往伴有标实的症状,血瘀证最常见,临证治疗时应辨清本虚标实之所在,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史若愚 《河南中医》2014,(7):1334-1335
目的:探讨ICU中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初始证候类型的关系。方法:收集耐药菌肺炎病例67例,对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并记录患者入院的初始证候类型。结果:气虚质26例,阴虚质19例,痰湿质13例,阳虚质3例,瘀血质2例,痰热质2例;风热犯肺证12例,痰热郁肺证21例,痰浊阻肺证17例,痰瘀互结证4例,热闭心包证i例,气阴两虚证2例。结论:气虚质患者多见风热犯肺证及痰浊阻肺证,阴虚质患者多见痰热郁肺证,痰湿质患者多见痰浊阻肺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文献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2000年至2014年有关COPD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OPD发作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分别为:痰热蕴肺、痰湿壅肺、痰瘀阻肺、表寒肺热、水凌心肺、肺肾气虚、血瘀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以及风热犯肺;稳定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肺肾气虚、痰湿阻肺、肺气虚、气阴两虚、脾肺气虚、肺阴虚、脾气虚、血瘀证、肾阴虚、肾阳虚。对证候要素在发作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痰、火(热)、湿(浊)、寒、水饮。在稳定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肾、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湿(浊)、痰、血瘀。结论 COP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早发冠心病(PCAD)血瘀证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各亚型证型特征。方法对322例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分析研究。结果PCAD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其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证各亚型血瘀证积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P〈0.05);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各亚型中,0~1年病程以痰浊血瘀为主,2~5年病程以气滞血瘀居多,5年以上病程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P〈0.01)。结论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且PCAD血瘀证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开龙  卢健  焦扬 《中医杂志》2007,48(10):923-92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方法制定COPD中医证候调查表,对99例患者进行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缓解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结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机复杂的时期。缓解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为主,伴有血瘀、痰热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回顾性研究DPN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近1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DPN患者147例,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阻络5种证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收集的147例DPN患者中,阳虚血瘀证最为多见,但较其他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年龄最小,与其余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瘀阻络证的病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BMI明显高于其余各证型(P〈0.01,P〈0.05)。阴虚血瘀证的HbA1c明显低于其余各证(P〈0.05)。各证型间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偏小的DPN患者以阴虚血瘀为主要证型,其HbA1c较低。痰瘀阻络证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气阴两虚证,其BMI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观察分析,总结其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今后辨证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集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7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病程、主要临床表现、客观检查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76例,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血瘀证64例(36.36%),肾阳虚证56例(31.81%),痰热蕴肺证40例(22.72%),水凌心肺证12(6.81%),肺气虚证4例(2.27%)。2.60~70岁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居多,其次为血瘀证;70岁以上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病程小于10年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居多,其次为痰热蕴肺证;病程在10~15年的和大于15年的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病性以血瘀证为标,肾阳虚为本。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轻重与病程及年龄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本文中特指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在我国11家分中心医院纳入心脑合病患者982例,证名及证素规范化后,运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气虚血瘀证在心脑合病发病中的地位;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讨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果:①心脑合病组共入选982例,其中常见证型有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气阴两虚、风痰阻络兼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风痰阻络兼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阴虚血瘀、气血亏虚。其中,气虚血瘀证的频率为8.04%,是本次调查发病证型中较为典型的证型之一。②运用卡方检验对有关心脑合病的30个发病因素进行探索,得出P〈0.05的6个指标,分别是外感六淫中的风邪、七情内伤中的怒、五味偏嗜中的辛和咸、喜热食、偏肥甘有统计学意义。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过怒、喜热食、偏肥甘、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论:本研究表明,过怒、饮食偏肥甘、喜热食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的方式对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14家中医医院AMI住院患者进行调查,ACCESS建立数据库, SPSS统计软件进行中医证型规律及其与病死率关系等分析。结果:1124例AMI患者中男女患病比例为1.75∶1,患者平均年龄(66.7±12.3)岁。证素分布虚证以气虚所占比例最多(58.1%),实证以血瘀所占比例最多(85.1%)。临床证型分布中共出现74个证型,证型中所占比例在5%以上的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虚兼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分类证型分布中虚证占5.2%,实证占30.9%,虚实夹杂占63.9%。住院期间AMI总病死率14.0%。证素中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而以血虚证为最。气虚血瘀证,血瘀痰阻证,气虚兼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兼痰瘀互阻证4个临床证型与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分类证型中虚证与死亡具有相关性,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从基本证素分析,以气虚、血瘀所占比例最高;临床实际证型过多;分类证型显示虚实夹杂证为主。证素及分类证型研究结果均提示虚证与死亡有相关性,其中以血虚证为最。提示虚证是AMI死亡的危险因素,治疗上应注重标本兼顾。临床实际证型与病死率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0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型法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体质类型。结果:308例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出现频率最高,其它依次为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特禀质。结论:痰湿质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体质类型,痰湿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最密切,其次为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  相似文献   

15.
[主要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中医汪型。[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2d;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风痰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④评价指标:NIHSS评分、中医证型等。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治疗过程随意暂停服用药物;脑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脑出血;风湿性心脏痛、心房纤颤;类风湿及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数据提炼规則及应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发病48-72h之间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评分,获得评分增加数。中医证型(风疾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以证型出现频次排列。使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进行例数统计,计算频率。[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NIHS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合并糖尿病升高高于不合并糖尿病(P0.05)。糖尿病合并进展性脑梗死证型排序: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糖尿病提高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比例,发病年龄年轻化,病变程度严重。痰瘀阻络是进展性脑梗死主要证型。[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调查研究,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辩证以及对症治疗的思路。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内科门诊进行就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病例,并对其病情症状、体征、脉象以及舌苔等多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0例病患中,阴虚痰湿未尽证病例数为18例,占60%;气阴两虚证病例数为8例,占26.67%;肺脾蕴热证病例数为2例,占6.67%;痰热闭肺证与痰湿蕴肺证患者各为1例,分别占3.37%。结论:经中医辨证分型得知,阴虚痰湿未尽证较为多发,占60%,其次为气阴两虚证,占26.67%。  相似文献   

17.
齐元富教授认为,脾气亏虚、痰瘀互结是肺癌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①扶正固本,健脾和胃。药用黄芪、陈皮、半夏、薏苡仁、白术、炒莱菔子、炒神曲、炒麦芽等。②化瘀祛痰,辨证论治。阴虚痰热用玄参、麦冬、沙参、热邪郁肺用黄芩、桑白皮,气虚血瘀用黄芪、莪术等。③阴阳并补,整体调和。药用女贞子、菟丝子等。④中西并重,古今结合。喜用白英、蛇毒抗肺癌。文献引用:刘歆,李慧杰,张康乐,等.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经验[ J].中医学报,2014,29(11):1559-15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理论文献和临床文献中的证候规律、发病机制,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文献,以证为中心对文献进行提取。建立Excel数据表,并对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所涉及的证型、证素和症状数据显示艾滋病临床证候以虚证为多,分布较为分散;病位集中在肺、脾(胃)、肾等;病机为气虚、火(热)、湿、阴虚、毒、痰、血瘀、阳虚等;艾滋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神疲乏力、腹泻、消瘦、食欲减退、脉细等。其证候分型概括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浸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等。结论:艾滋病临床证候复杂多样,虚实错杂,以虚证为多。艾滋病证候的规律和特点反映了其本虚标实、阴阳失调、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提示艾滋病发病具有正气亏虚、邪毒入侵、脏腑受损、瘀血阻络、湿热内蕴等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