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男11例、女18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6例(89.66%)、以呕吐为主16例(55.17%),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5例(52%),其中伴有渗血或血肿7例(24%);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者22例,蛋白正常17例(65.4%),增高9例(34.6%),白细胞正常20例,轻度增高6例;同型半胱氨酸增高5例(17%),均为男性患者;29例患者中,22例好转出院(75.86%),痊愈2例(6.95%),均为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患者。有4例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有效率为82.81%,死亡1例(3.4%)。其中10例好转患者随访半年,6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控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选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约50%患者可见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常见。对因脱水基础上积极抗凝治疗。结论:以头痛起病,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应高度怀疑CVST,检查首选MRI和MRV,应尽早积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 年龄多在 2 0~ 4 0岁 ,多数为急性起病 ,早期表现为头痛(10 0 % )、呕吐 (6 6 .6 % )、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 ,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局限性梗死灶及伴有渗血或血肿 ,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 ,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 ,应用脱水、间断穿刺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 ,并辅以口服华法林抗凝及病因治疗等 ,9例病人中 ,4例基本痊愈 ,4例症状好转 ,1例自动出院。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 ,应高度怀疑CVT ,及时行MRI及MRA或DSA联合检查 ,可明确诊断。该病一经确诊 ,应尽早开始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多为中青年,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灶。应用脱水、抗凝、溶栓治疗。14例中12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死亡。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中青年人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CT、MR I、DSA及腰穿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及早给予降颅压、溶栓、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6.
王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4):508-508,57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法、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CVST患者多为青年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的缺损及癫痫发作。腰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患者静脉窦及脑实质的异常信号。临床主要采取脱水、抗凝、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中青年头痛,呕吐患者,需注意行MRI+MRV检查排除是否有CVST,必要时进行DSA检查,一旦确诊,立即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影像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朵多为中青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及脑出血灶,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的缺失、狭窄。应用脱水、抗凝、溶栓治疗。16例中1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死亡。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对脑静脉、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5年来收治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32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早期诊断,有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CVST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对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DSA是确诊的金标准.一旦确诊,应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YS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加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发生于分娩或流产后女性占37.5%,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为主可伴呕吐、痫性发作及肢体瘫痪;影像学表现多有脑实质损伤,大多累及上矢状窦;脑脊液压力增高者较多;病死率低,预后较好。结论对于急性或亚急性发生的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伴或不伴痫性发作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中、青年患者,应考虑CVST的可能(特别是分娩或流产后女性),应及时行颅脑CT、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旻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67-168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早期诊断及影像学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2008年6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30—60岁,多为急性发病。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结论:对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尤其是有鼻面部感染、中耳炎、产后或服避孕药、全身消耗等诱因的,应及时做CT、MRA、MRV检查。明确诊断后尽早选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11例病人中7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ll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4例;头痛l0例、呕吐8例、意识障碍5例、视力障碍3例、癫痫3例、瘫痪及病理反射阳性者8例;脑脊液压力增高达370mmH20以上,蛋白质轻、中度增高;11例均有CT或MRI异常表现,其中CT异常7例,显示脑内出血、梗死、水肿,8例MRI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或部分消失。结论 CVST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可有视力障碍、瘫痪、癫痫发作;CSF压力增高,蛋白质轻、中度增高;影像学检查有功诊断。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诱因、早期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特点。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病因复杂,早期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患者多以头痛、呕吐、颅高压综合征、癫痫、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脑脊液检查有异常表现。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症治疗,16例患者中14例好转出院(87.5%),其余2例(12.5%)症状未减轻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对于发作性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部神经功能缺损或有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及时行影像学检查,配合腰椎穿刺。一经确诊,应积极、合理、足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男9例,女1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形式,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脑脊液结果及转归。结论:对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腰穿、CT、MRI、MRV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尽早给予静脉或颈动脉滴入尿激酶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等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65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3.3±11.4)岁,男女比例为1∶1.95。感染和围生期是最常见的病因(63.46%)。头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00%),其次为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7.69%)及癫痫发作(21.54%)。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影分别为15.38%(10/65)、24.19%(15/62);显示脑实质内局部或广泛水肿缺血损害者分别为30.77%(20/65)、32.26%(20/62)。6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证实为一支或多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静脉期延迟;14例行头MRV、DSA造影检查的患者,均予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两者改变基本相符。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8.46%),部分好转35例(53.85%),死亡5例(7.69%)。结论 CVST以进行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MRV结合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降颅压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矢状窦血栓及脑组织有大面积水肿缺血损害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VT病人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表现为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其中20%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合并梗塞后出血的可见红细胞增多。(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检查,早期明显诊断,及时治疗,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CVST多急性起病。(2)临床表现为头疼、呕吐,伴或不伴癫痫、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障碍。(3)14例患者行MRI检查,10例异常,3例行MRA或DSA检查有阳性发现。(4)经降颅压、扩容及抗凝治疗效果显著。结论: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早期MRI和MRA检查易诊断,抗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发病年龄15~58(33.0±8.8)岁;(2)男女比为1:1.4,育龄期女性占总数的41%;(3)多为急性起病,大部分可以找到相关病因(59%),各种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为最常见原因;(4)首发症状多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86%),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可正常或升高;(6)头颅CT,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ophy,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受累,其中上矢状窦受累程度最严重(82%);(7)应用脱水、抗凝、皮质激素及病因治疗等,22例患者中9例症状好转,7例基本痊愈,2例无变化,1例继发脑出血,3例死亡.结论:有血液黏滞度增高、感染等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出现急起头痛、呕吐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时,应高度怀疑CVT.MRI和MRA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早期正确诊断及尽早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