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观察大鼠肠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4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AChE、NOS、SP、VIP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分布.结果 4种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遍布肠壁各层,其分布状态有相随性和相似性规律,即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逐渐增多,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AChE阳性神经元在肠壁各层都十分丰富,NOS和sP阳性神经元以肠肌丛较为丰富,VIP阳性神经元以黏膜下神经丛和黏膜层较为丰富;分布密度依次为AChE>NOS>VIP>SP.4种神经元彼此有共染(递质共存)现象,肠肌丛内神经元互相有突触样联系.结论 AChE、SP、VIP和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密度有明显差异,而肠肌丛内各种神经元在形态学上有密切联系,由此推论在肠动力功能调节上它们可能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缺氧海马神经元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的影响,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保护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正常培养10d左右的海马神经元和经缺氧处理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观察0.1%和0.5%的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NMDA电流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培养10d左右的海马神经元相比,经缺氧处理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明显增大,而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可快速,可逆地抑制经缺氧处理的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结论: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缺血缺氧引起的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活性过度增强有抑制作用,提示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具有保护因NMDA受体过渡激活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ACh)、阿托品、毛果芸香碱与正常大鼠蓝斑核(LC)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电生理学与侧脑室给药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L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观察ACh、阿托品、毛果芸香碱对LC中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ACh可使LC内神经元形态发生改变,即神经元体积变大、外形不规则,细胞核轻度水肿等.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能阻断上述作用,使神经元结构基本恢复正常.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能产生与ACh相似的效应.结论 外源性ACh不仅能加强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且使神经元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表现为易化疼痛效应.揭示,ACh的易化疼痛作用主要是通过M受体介导而实现的,LC内神经元形态的改变进一步证实ACh和LC在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谭蕾  罗爱林  向强  赵以林  何璇 《医学争鸣》2009,30(5):405-407
目的:探讨氯胺酮、咪达唑仑及丙泊酚对大鼠发育期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第5日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用10μmol/L的Ca2+指示剂Fluo-4共孵育30min洗涤后,分别加入150μmol/L氯胺酮,咪达唑仑3μmol/L,丙泊酚10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选定多个细胞分别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氯胺酮使体外培养第5日的海马神经元代表钙浓度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987±307)vs(766±226),P〈0.05],咪达唑仑,丙泊酚均使体外培养5d的海马神经元荧光强度明显升高[(1707±514)vs(2663±572),(1057±353)vs(1749±708),P〈0.05].结论:阻滞NMDA受体的氯胺酮降低发育期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浓度,而兴奋GABA。受体的咪达唑仑,丙泊酚则会升高细胞内钙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基丁酸(GABA)在大鼠肠神经系统中与乙酰胆碱、一氧化氮、血管活性肠肽的共存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对大鼠肠神经系统内谷氨酸脱羧酶(GAD)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共存关系进行观察。结果:GAD样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肌间神经丛,与AchE、NOS、VIP存在共存关系。双重标记神经元分别占GAD阳性神经元的5.6%、62.6%和51.1%,而占AchE、NOS、VIP阳性神经元的3.4%、19.8%和43.5%。结论:在肠神经系统中GABA可能通过调节其它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着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应用双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了大白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神经元的分布,以及与神经肽(NPY)、ACTH和生长抑素(SOM)等肽能神经元间的关系。提示这些神经肽系统可在PVN选择性地刺激CRF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To record Calcium, Potassium and Sodium currents in acutely isolated hippocampal pyramidal neurons. Methods:Hip-pocampal CA3 neurons were freshly isolated by 1 mg protease/3 ml SES and mechanical trituration with polished pipettes of progressively smaller tip diameters. Patch clamp technique in whole-cell mode was employed to record voltage-gated channel currents. Results:The procedure dissociated hippocampal neurons, preserving apical dendrites and several basal dendrites, without impairing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urons. Whole-cell patch clamp configuration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record voltage-gated Ca2+ currents, delayed rectifier K+ current and voltage-gated Na+ currents. Conclusion:Protease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ituration may be used for the dissociation of neurons from rat hippocampus. Voltage-gated channels currents could be recorded using a patch clamp technique.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面部副交感神经节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就NOS神经元在大鼠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中的分布作一观察。结果在翼腭神经、耳神经节中均可见大量NOS神经元,分布不均匀,成族或散在分布,缺少区域特异性。尚可见从NOS神经元胞体发现的含NOS的节后纤维。结论一氧化氮(NO)极可能 是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节后纤维的基本神经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斌  郭伟韬  黄云 《海南医学》2012,23(6):21-22
目的通过对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元分离、培养过程中细节的探讨,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大鼠脊髓神经元培养方法,为研究脊髓损伤相关的病理生理及其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脊髓组织,通过木瓜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经差速贴壁后种于12孔细胞培养板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免疫细胞化学对神经元β-ⅢTubulin行特异性荧光素染色,结合DAPI核染色鉴定神经细胞及其含量。结果该方法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密度适中,纯度较高,约83%。结论采用木瓜酶消化、差速贴壁及无血清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元符合体外实验的要求,为进一步进行相关实验提供目的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雌性SD大鼠部分脑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TrK A、TrK B表达的增龄性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技术,观察NGF、Trk A和BDNF、Trk B在22月龄(老年组)和3月龄(青年组)雌性大鼠脑内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与青年组相比,雌性老年大鼠脑NGF阳性星形胶质细胞面积、红核NGF阳性神经元数目,视上核BDNF阳性神经元面积、红核BDNF阳性神经元数目,红核和丘脑Trk A、Trk B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显著减少。Western blot研究显示,与青年组相比,雌性老年大鼠脑内NGF和BDNF的相对表达量减少。结论:NGF、Trk A和BDNF、Trk B在雌性老年大鼠部分脑区表达降低,提示这些脑区NGF、Trk A和BDNF、Trk B的减少与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的原代皮层神经元低糖低氧/复供损伤模型,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缺氧条件下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新生大鼠的皮层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利用Na2S2O4与细胞共孵育造成神经细胞低糖低氧损伤,观察皮层神经元一般形态学及凋亡相关形态学的改变、检测神经元存活率、神经细胞外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  相似文献   

13.
刘晓  王璐  何涛  张永亮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5):382-387,F0002
【目的】研究海马神经元在中度液压冲击损伤后PAFR、COX-2和2GluR2基因表达时序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复制改良Scott’s中度液压冲击神经元损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鉴定神经元纯度,应用RT-PCR技术对PAFRmRNA、COX-2mRNA和GluR2mR.NA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对照组COX-2mRNA呈低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增高,12h达最高值,损伤后12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GluR2mRNA呈高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减弱,8h达最低值,损伤后8h、12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PAFRmRNA呈高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减弱,8h达最低值,损伤后8h、12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时COX-2mRNA在体外培养神经元中仅有少量表达,损伤后4h表达增加,12h达最高值,钙h时仍高于正常。正常时GluR2mRNA在体外培养神经元有较多表达,损伤后4h表达下降,8h达最低值,48h时仍低于正常。正常时PAFRmRNA在体外培养神经元中有较多表达,损伤后4h表达下降,8h达最低,48h时仍低于正常。PAFRmRNA、COX-2mRNA和GluR2mRNA在体外海马神经元中度液压冲击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基本一致,三者关系密切,共同参与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志军  王颖  段丽  陈良为  饶志仁 《医学争鸣》2002,23(24):2217-2220
目的 研究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延髓内脏带(MVZ)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 用抗Fos蛋白,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三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癫痫发作1h后MVZ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果 MVZ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三重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密切,发现3种不同标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ASC)”:即TH /Fos /GFAP 三标记复合体TH /GFAP /Fos-和Fos /GFAP /TH-二标记复合体。结论 MVZ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时反应强烈。可能以N-ASC作为功能单位参与癫痫发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用NGF ,BDNF ,NT3,NT4 和GDNF抗血清 ,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GF ,BDNF ,NT3,NT4 及GDNF在成年猫L5脊髓腹角神经元是否共存 结果 :L5脊髓腹角神经元均含有上述被检测的 5种神经营养因子的免疫反应物 ,表明腹角神经元共存NGF ,BDNF ,NT3,NT4 及GDNF ,提示这 5种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 mg/kg,2次/d,逐d递增5 mg,至第10 d为50 mg/kg)及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6 d取伏隔核及海马CA1区.制作电镜标本后在透射电镜下定性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吗啡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核膜欠清晰,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部分内质网有轻度扩张,而对照组正常;吗啡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部分核膜结构节段性模糊不清,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嵴消失,甚至空泡变,而对照组正常.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匹鲁卡品所致小鼠癫痫神经元中细胞骨架丝状肌动蛋白(F-actin)、调宁蛋白3(Calponin 3)和Rho相关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的表达,研究癫痫发作后RhoA/ROCK2通路与Calponin 3和F-actin解聚和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法分离ICR新生小鼠乳鼠皮层神经元,生长至第7天时用微管关联蛋白2(MAP2)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元。将培养7d的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和癫痫模型组,对照组用神经元培养基培养,癫痫模型组在神经元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3和4 mmol·L-1匹鲁卡品,24h后换为正常培养基。分别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出各组细胞固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染色。采用Alex-546标记的phalloidin进行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中F-actin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中Calponin 3、ROCK2和磷酸化ROCK2(p-ROCK2)表达和分布。结果:光镜下观察和F-acitn荧光染色,与对照组比较,造模24h后,2 mmol·L-1匹鲁卡品组细胞无明显变化;3 mmol·L-1匹鲁卡品组神经元中F-acitn出现解构,神经元部分突起消失,但在更换正常培养基后,细胞形态和F-actin结构在造模7d后逐渐恢复;4 mmol·L-1匹鲁卡品组神经元中F-actin结构崩解破坏严重,神经元突起不可逆性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Calponin 3和ROCK2弥散分布于胞质中;在造模1d时癫痫模型组(3 mmol·L-1匹鲁卡品)神经细胞中Calponin 3和ROCK2明显聚集在细胞膜下方,随培养时间延长其表达量明显上调,位于细胞膜下方的p-ROCK2表达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同样随培养时间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利用3 mmol·L-1匹鲁卡品成功建立癫痫神经元模型。3 mmol·L-1匹鲁卡品可使神经元细胞内ROCK2活化为p-ROCK2,并上调神经元内的ROCK2和p-ROCK2表达量,促使F-actin解聚导致神经元突起部分消失,p-ROCK2激活Calponin3磷酸化,促进F-actin重构和神经元形态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眼镜蛇毒NGF对去部分背根后备用背根节内GAP-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从眼镜蛇毒分离纯化出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去部分背根猫备用背根节(DRG)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45只成年雄性家猫切除一侧L1~L5、L7~S2 DRG,保留L6 DRG及背根,随机分为小剂量蛇毒NGF组(1 μg/kg)、大剂量蛇毒NGF组(2 μg/kg)、生理盐水对照组(0.1 mL/kg),每组15只.术后损伤背髓局部即刻给予蛇毒NGF或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3、6、12d(存活12d的动物术后第6d再从椎间隙内注射上述剂量蛇毒NGF或生理盐水1次)处死动物.对L6备用DRG作GAP-4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数各组术侧GAP-43阳性大、中小神经元数量.结果 GAP-43表达主要分布于DRG大神经元的胞核和中小神经元的胞浆.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3d在术侧即可见到GAP-43阳性反应的大、中小神经元,6d达高峰,第12d有所下降;其中,中小神经元的变化尤为明显.治疗组术侧GAP-43阳性中小神经元数量多,反应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剂量蛇毒NGF组在各时间点阳性中小神经元的数量增多更为明显,与小剂量蛇毒NG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而不同时相各组术侧GAP-43阳性大神经元数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外源蛇毒NGF可能通过上调备用根DRG内中小神经元GAP-43的表达而发挥促进备用根轴突再生出芽的作用; 其再生的强弱与蛇毒NGF的治疗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管微电极技术在22只麻醉的SD大鼠观察了分别微电泳谷氨酸钠、γ-氨基丁酸及其拮抗剂DL-2-氨基-5-磷酸戊酸,荷包牡丹碱对旁巨细胞外侧核尾半侧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效应和AP5对L-Glu,BIC对GABA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L-Glu使大多数被测试神经元(30/36个)兴奋,GABA使全部受试神经元(n=53)抑制、AP5,BIC有兴奋,抑制和无作数被测试神经元(30/36个)兴奋,GABA  相似文献   

20.
观察50只家兔刺激额区对中脑网状结构痛敏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结果:227个痛敏神经元有145个痛兴奋神经元,刺激额区引起放电数目增加,82个痛抑制神经元,刺激额区引起放电数目减少或暂停。电针穴位,能使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受到抑制;痛抑制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或解除。提示:额区与中脑网状结构痛敏神经元的电活动有一定联系,并可能参与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