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某公路隧道出口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反分析方法和工程类比法确定了边坡坡体当前的强度参数,分别计算了主动加固和被动加固对其稳定性和滑动范围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动加固坡体强度参数降低不大、变形范围有限,坡体稳定,被动加固使得坡体扰动范围增加、坡体强度降低较大,坡体不稳,且加固费效比低。最终建议,隧道进口边坡采取桩板墙主动加固,出口边坡对原设计的预应力锚索做了补强处理,经运行边坡稳定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2.
大岗山水电站坝址区山体雄厚、岸坡陡峻,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右岸工程边坡规模巨大,地质构造发育,卸荷风化强烈,地震烈度高,坡体结构复杂,边坡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深入研究边坡的潜在滑移模式,并结合现场施工条件,提出右岸边坡卸荷裂隙密集带综合加固处理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加固处理后的右岸边坡满足稳定性控制标准;同时,现场监测资料也表明,目前边坡稳定性状态良好,边坡加固处理方案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以实际工程为案例,文中分析了影响边坡稳定性主要因素,针对边坡布置的3条断面进行边坡的稳定性验算及稳定性研究,并提出了先对变形段坡体布设抗滑桩,阻止坡体继续蠕动滑移,并对该段下伏相对软弱地层及滑动带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做好地下水及地表水的疏排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岩 《建筑施工》2020,42(7):1141-1144
软土地区的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时,一般可采用搅拌桩对坡体加固或对坡脚加固,以控制基坑变形。针对某工程实例,使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2种加固位置的基坑变形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得到了基坑开挖后边坡的水平位移、坡顶后侧的地面沉降及边坡总位移值。结果显示:采用搅拌桩对边坡加固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在加固桩桩底相同的条件下,在坡脚位置进行加固对基坑的变形控制效果优于在坡体位置进行加固,且在坡脚加固的搅拌桩工程量较小。  相似文献   

5.
从边坡稳定计算、滑坡推力复核、抗滑桩设计和结构配筋计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抗滑桩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并通过对二蛮山古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及滑坡推力复核计算,确定了以抗滑桩支挡为主、局部削坡减载为辅的边坡加固方案,达到了坡体治理加固、减少泥石流物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喷锚挂网支护是目前高陡边坡防护工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先进的支护加固技术,通过在岩土体内施加与岩土体共同作用形成复合体的锚杆来弥补岩土体强度不足并发挥锚拉作用.边坡坡面设置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来约束坡面变形的作用达到充分发挥岩土体自身结构强度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的作用.文中对公路边坡加固中的锚固施工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某工程场地膨胀土边坡发生滑动,为此,对滑坡现象进行了综合应急处理:先采用坡脚反压+坡中卸荷+排水措施来稳定坡体,再对滑坡周界内的高压电塔进行了抗滑+基础加固处理。实践证明,该联合处理技术很好地稳定了坡体,保护了电塔等构筑物,对相类似的工程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合老河口公路局沥青拌合站土质边坡周边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边坡变形的原因,并就典型坡体截面应用理正软件分析了正常和降雨入渗两种工况下坡体稳定性,同时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研究了坡体变形特征,对比理正软件稳定性分析结果和数值模拟变形规律可以得出该土质边坡不能满足稳定性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边坡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某山区铁路路堑边坡滑塌的原因,根据该山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选取了路堑边坡的病害整治方案,并从削坡减载、加固、堵水、排水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整治措施,最后提出了几点路基病害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磊 《四川建材》2023,(1):99-101
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水利水电工程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基建工程,对人民的社会经济水平建设的提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有土方开挖、边坡支护等,在前期开挖施工过程中坡体要素发生改变会产生应力重分布,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以及本身岩土的重力下,产生了切向应力。坡体剪切破坏的产生说明切应力大于边坡岩土的抗剪强度。阐述边坡加固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作用,并对水利过程中边坡开挖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加固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日益增多,岩质高边坡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工程建设之中。对于完整性较好的岩质边坡,楔形体破坏是常见的边坡破坏类型之一。由于楔形体数量多,规模及稳定性都差别较大,位置也不固定,在勘探过程中难以确定,给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设计带来很大不便。依据楔形体几何结构条件,将楔形体分成Ⅰ型(出现于坡肩,由两条相交的结构面与坡顶、坡面共同包围形成)和Ⅱ型(出现于坡面,由三条结构面与坡面共同包围形成),利用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对岩质边坡工程中楔形体进行随机分析和分步筛选,发展了搜索楔形体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用以指导边坡评价、设计和加固治理,并在厦沙高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尝试应用。结果表明:对于岩质边坡,可根据楔形体的几何构成条件,利用楔形体分析方法,可以从岩体三维结构数字模型中抽取楔形体,并进行楔形体稳定性分析;通过Ⅰ型楔形体和Ⅱ型楔形体的对比,当边坡坡高较大时,Ⅱ型楔形体数量远远大于Ⅰ型楔形体,因此应更重视对Ⅱ型楔形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较高,发育有辉绿岩脉、中倾坡外的断层、卸荷裂隙密集带等不利组合体,边坡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将实际微震监测技术与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结合,对抗剪洞加固前、后的边坡稳定性以及岩-洞两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指出边坡开挖过程中岩体空间损伤劣化的微震活动规律和可能发生坡体失稳的潜在滑动面位置。研究发现抗剪洞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加固后潜在滑体产生的位移几乎不到加固前的一半、坡体的安全系数提高了36.2%及微震监测得到的微震事件降低了约66.4%。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浅层压力灌浆法加固边坡,可以减少边坡的开挖和由此而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边坡经过灌浆法治理后,坡面无需进行传统的浆砌片石等防护,可保留原始坡表,从而易于进行生态建设和恢复。详细阐述采用压力灌浆法治理强风化岩质边坡滑坡的典型工程实例和加固效果的检测结果。借助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灌浆加固前后边坡岩土体的受力情况,由分析结果可知,压力灌浆后表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改善,阻止边坡滑动机制的初期形成与发展,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支护模式下黄土高边坡的开挖变形特征和支护结构性状,以观音堂隧道进口明洞段黄土高边坡为实例,采用土工离心机,开展黄土高边坡在无支护、全断面土钉支护、上部土钉下部预加固桩复合支护模式下的离心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桩–钉复合支护体系能够显著提高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坡体上部土钉的布设有效地调动了边坡更大范围内土体变形的调整,使得边坡土体的潜在滑移面向坡体内侧转移,将潜在滑移面的剪出口位置限制在预加固桩桩顶以下,而下部预加固桩的布设则有效地承担上部滑体的推力作用,保证坡体在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2) 全断面土钉支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固边坡土体的作用,但由于土钉支护范围有限,当潜在滑移面深度超出土钉加固范围后,边坡土体发生更大范围内的失稳现象,加剧坡体的破坏。(3) 对于黄土高边坡的加固,桩钉复合支护要优于全断面土钉支护。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土压力作用,原有加固边坡的挡土墙已严重开裂,坡体产生滑动。在已加固边坡的挡土墙内侧采用顶部带锚杆的人工挖孔桩进行边的加固,方法简单,加固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山区水库边坡的稳定性,以拟建红河特大桥的岸坡为例,采用不同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岸坡在自然、暴雨、水库水位变化、地震等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以及库区排水过程,陡坡的安全系数均大于1,正常情况不出现滑动,处于欠稳定状态。但是地震、暴雨、以及地震和暴雨耦合工况均出现安全系数小于1。而且,暴雨工况比小震工况影响更显著,水位下降也会显著降低边坡安全性。正常工况下边坡潜在滑动体主要出现在边坡中部的上覆土区域,而在小震以上级别地震时边坡潜在滑动体范围扩散显著,甚至延伸到坡底范围。由于拟建桥梁位于边坡中部附近,建议对中部区域上覆土进行挖除或者进行加固,此外建议库区水不宜快速排泄,同时加强对坡体长期稳定性监测,保障桥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刘云豪 《土工基础》2023,(2):223-226
在对某岩质高边坡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岩质高边坡潜在的破坏模式,即为沿着顺坡向结构面的滑动,由此建立了对应的稳定性分析模型,采用严格极限平衡M-P法进行了整体稳定性分析,依据计算结果对不稳定滑体进行了锚索加固,并对加固后的坡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后,在坡体自重、暴雨和地震3种状态下,边坡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分析了边坡失稳机理,评价了不同潜在滑体的稳定性并最终确定了最危险的滑体位置;采用锚索加固后,3种工况下,边坡均满足相关规范的稳定性要求,并提出了锚索加固前后应注意的施工事项,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岗山水电站坝址区右岸边坡高、陡,地应力较高,发育有辉绿岩脉、卸荷裂隙密集带及中倾坡外的断层等不利组合体,使边坡岩体的性状急剧下降,在边坡开挖过程中曾出现若干条宏观裂缝,对施工期边坡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将实际微震监测技术与符合岩石类准脆性材料本构关系的RFPA3D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抗剪洞加固前、后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边坡开挖过程中岩体空间损伤劣化的微震活动规律和可能发生坡体失稳的潜在滑动面位置。研究结果证实抗剪洞加固措施的合理性,发现经抗剪洞回填混凝土置换处理后的结构体抗剪阻滑力大幅增加,加固后单月发生的微震事件数减少66.4%,边坡安全系数也较加固前增大了51.2%。但由于复杂的坡体结构,使得在边坡开挖过程中仍然存在局部失稳的可能,建议应随着施工作业对剪出口进行锁固,并在后期大坝浇筑过程中对抗剪洞未贯通区域的岩体微破裂情况和卸荷裂隙带XL–316与f231断层交界处的岩体变形情况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9.
周凯敏 《建筑知识》2013,(12):453-453,456
长时间降雨常使得塔位下边坡土体发生溜坡事故,给山区架空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溜坡的预防要从设计施工、从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角度出发。溜坡治理代价高昂,对溜坡规模大,难以处理且治理费用高,可采用改线移塔措施;对基本稳定的溜坡坡体,可视溜坡的范围和大小,采取支挡结构、边坡绿化和截排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陕南地区边坡的稳定性,选取某处典型边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和极限平衡方法,结合工程实际,根据极限平衡法分析典型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并且建立模型,进行滑坡的数值模拟,得到水平方向的位移云图和水平方向的应力云图。结果表明,该边坡的三级坡存在着滑动趋势,一二级坡体稳定,应该对该地区同类坡体采取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