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通过对天津庆王府中劝业厅的冬季室内环境的实测和调研,分析了该厅冬季热湿环境的基本特点,以及人员流动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结合壁画保存的相关标准规范,分析得出现有热湿环境不利于壁画保存的结论,并给出相关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2.
室内热湿环境指标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由于严寒地区农村冬季室内湿热环境特性突出,居民有绝大部分时间滞留室内,故该组指标对于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建筑相关指标的确定极为重要。根据严寒地区村庄调研的统计及不同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下室内热湿环境指标的特征,参照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探索严寒地区农村绿色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表征与指标值,提出相应的控制引导策略,为严寒地区村庄室内环境的绿色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风是一种节能、健康的室内环境营造方式,但是通风工况下室内热湿环境指标的研究尚不完善。在研究现行热舒适评价标准和居住建筑相关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通风条件下热舒适指标的计算分析,建立了通风条件下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完善了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经过近40年的发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热湿环境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采暖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因地制宜规定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指标,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热湿环境需求和建筑节能要求。本文聚焦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指标,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均以PMV-PPD为理论依据,确定室内热湿环境指标限值。大多数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JGJ134—2010对室内热湿环境指标的规定保持一致,少数地方标准中考虑得更细致具体。本文讨论了国内外热湿环境相关标准以及室内热湿环境研究成果,对今后制修订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相关标准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松原市乡村住宅热湿环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松原市乡村住宅的热湿环境进行了实测,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状况和室内热环境分布现状,比较分析了室内外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并用热舒适方程及PMV-PPD指标评价分析了室内的热舒适状况,为改善严寒地区乡村住宅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建筑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采用Airpak软件,对住宅室内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流场、温度场、空气龄、PMV、PPD的相关指标来评估室内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基于对流场、温度场、空气龄、PMV、PPD的热环境数值进行预测,可为住宅室内热环境研究、空调节能运行及住宅套内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霞  唐鸣放  任晶 《建筑节能》2022,(4):127-133
植物墙出现在室内环境中,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追求,另一方面植物的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会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对植物墙的散湿特性进行研究.以重庆冬季室内非采暖环境下的植物墙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植物墙不同位置的空气温湿度、含湿量变化,以及室内环境参数对植物散湿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深圳建科大楼室内热环境、光环境、噪声、空气品质的主观感受进行持续一年的问卷调查跟踪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环境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利用方差齐次性试验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室内热环境、空气品质、噪声、光环境四大影响因素对室内人员环境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深圳地区办公建筑设计、室内环境合理控制与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昕  钱玮昕  刘京 《建筑科学》2021,37(10):145-151
人工冰场内存在大面积低温表面,其室内热湿环境控制远比普通公共建筑复杂.文章以冬奥会运动场地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壶馆为例,讨论了冰场热湿环境特征和国内外对人工冰场的设计要求;列出了冰场室内热湿负荷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该场馆的暖通空调设计对室内环境进行了 CFD模拟,为该场馆的热湿环境控制提出了降低送风含湿量、减小壁面发射率等优化措施,对同类项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室外气象数据,比较了由历年平均不保证50h干、湿球温度计算得到的含湿量与根据气象数据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统计得到的含湿量的差异。考虑到室外气候条件对建筑热环境和不同设备空气热湿处理过程的影响,建议在空调设计中根据影响因素不同选取相应的室外空气设计参数。采用国家气象局1971—2003年的气象数据,得到全国31个主要城市分别以空气干、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为主的3种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外保温系统保护层的耐久性能与其热湿状况密切相关,研究分析保护层湿分传递过程及控制指标对保证近零能耗建筑外保温系统的工程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现有外保温系统相关标准规范中主要湿特性控制指标之间理论科学性较差,缺少液态水迁移控制指标和限值要求,这不利于外保温系统的质量控制、优化和热湿耦合计算分析。本文提出了保护层液态水迁移分项控制指标吸水系数Acap和水蒸气迁移分项控制指标等效蒸汽渗透阻Sd值,以及基于气液两相湿迁移的综合控制指标保护系数CRP作为外保温系统保护层湿特性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材料性能要求,对我国近零能耗外保温系统保护层的湿性能控制指标给出了建议参考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依据追溯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相关标准修订的重要参考依据。合理的建筑热工设计参数是提高建筑能效和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我国涉及建筑热工设计参数的三类规范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对象,系统地研究整理了规范标准发展演变过程中热工设计参数指标的依据来源和相关规范修订过程,重点分析了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热工设计参数:传热系数、耗热量指标、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的确定方法发展演变过程和参考依据,为今后更科学、合理地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热工设计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上海地区不同季节商场内温湿度,CO2浓度及照度等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对比分析不同商场室内热湿环境、光环境和空气质量,提出室内环境优化措施,为上海地区大型商场室内环境绿色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湿热地区夏季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强烈,在学生相对集中且户外活动较多的大学校园中,此种气候条件可能会造成学生的身体不适甚至中暑.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应考虑景观设计对热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东湖周围的热环境变量进行测试.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热以及综合热环境指标--湿球黑球温度,获得了水体、乔木、草地和硬地等设计方法对热环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室内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指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的大工作和生活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包括光、声、热环境和空气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交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几项因素的综合作用也称室内环境品质(IEQ)。对于空内环境中单一物理指标的评价已经有了不少环境,但是,人们对某一室内环境的总体印象显然是综合各因素评价的结果。本文试图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办公室环境为对象,从声、光、热和空气品质等几个方面来对室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预测不满意百分比  相似文献   

16.
近零能耗建筑(NZEBs)作为我国建筑技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不仅应保证高气密性和超低能耗,也应确保良好的空气品质。近年来,国际上对室内环境的要求由舒适扩展到健康,为我国NZEBs新风量指标的确定带来借鉴意义。本文以湿度这一健康关联因素为切入点,以相对湿度60%和30%为高湿和低湿环境风险判据。通过Energy Plus模拟,研究了我国五个气候区典型城市各1 152个典型居住建筑模型中,新风量指标与室内湿环境的关联。结果表明,现新风量指标下,严寒地区易出现室内低湿问题,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和温和地区易出现室内高湿问题。新风量增加会加剧北方地区的低湿问题和夏热冬暖地区的高湿问题。建筑因素如较小的住宅面积、北向朝向、底楼顶楼等会增加室内高湿风险。  相似文献   

17.
室内热环境是影响人体冷热感的环境因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可使人体易于保持热平衡。为了了解苏南地区村镇既有非节能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笔者对该地区冬夏季的典型住宅非采暖空调房间的室内、外热湿环境进行了测试,系统地分析了该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非空调房间夏季室内空气温度高,冬季室内空气温度低,冬夏季室内、外空气相对湿度大;室内热环境远偏离热舒适范围,达到了较恶劣的程度。开展节能建筑建设和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改善室内环境、提高热舒适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大多项目只停留在设计阶段,无法得知绿色建筑运行情况、实际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使用后实测分析。文章研究对象为10个运行中的重庆地区绿色建筑,通过实地测试、问卷调查,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方法,得到了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实际状况。对室内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空气品质进行了主、客观耦合评估分析,并对原因从技术效果层面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室内环境各部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向,有利于指导后续项目设计、施工、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及我国热湿地区若干地下公共建筑的现状。介绍常见的空调设计方案、系统与空气热湿处理方法;对室内热湿负荷与系统能耗进行了剖析;对调温降湿机、全空气诱导器、地道风与间歇运行的采用进行了述评,对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舒适章节中热舒适条文进行解读,其中控制项条文对围护结构热工特性进行了强制规定;评分项条文分别从供暖空调热湿环境整体热舒适与局部热舒适,自由运行建筑热湿环境适应性热舒适与营造,室内环境湿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对热湿环境监控和发布进行了要求,体现了标准的可感知性;提高与创新中强调了基于人体热感觉的供暖空调系统调控方法,体现了标准以人为本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