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根据南京地铁十号线过长江区间隧道总体方案,对过江隧道的通风防灾、疏散救援方案进行了研究与介绍,采用单洞双线盾构隧道方案有效的解决了隧道通风防灾、疏散救援等难点问题,该方案在国内地铁隧道中尚属首次采用,对今后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石芳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0):1047-1049
以某地铁过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长大区间在火灾烟气控制及安全疏散方面的设计难点,对隧道横断面、疏散路径、通风系统等提出设计方案,通过设定相应的火灾场景及疏散场景,对火灾特性、烟气蔓延、人员疏散等进行模拟,探讨火灾烟气控制及安全疏散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地铁列车中部(3~4节车厢处)起火且失去前进动力停于区间隧道中点为研究重点,分析火灾时人员疏散和救援行动的难点,研究火灾初起时车厢内乘客自救疏散、地铁运营控制中心指挥疏散及消防应急指战员强力疏散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地质分析、工程类比和综合比选的方法,分析硬岩地层长距离过海地铁区间的施工方法。研究表明,适合硬岩地层过海地铁区间隧道的工法包括钻爆法和TBM工法,结合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从断面、地层、不良地质安全风险、工期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加权综合比选。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适合采用钻爆法单洞双线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昕  崔洪敏 《建筑电气》2021,40(2):32-36
针对地铁区间隧道较长,火灾发生时疏散时间长、疏散困难等问题,结合GB 51309 -2018《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探讨地铁区间隧道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结合青岛市地铁8号线长大过海区间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对不同种类消火栓系统方案以及超压处理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选取临时高压消防系统作为区间消火栓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稳定栓口出水压力;采用手电两用电动蝶阀锁闭方案,减少静高压对管网的不利影响;应注意与火灾报警系统专业接口设计,确保实现过海区间消防系统设计功能。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9,(13)
结合实际,对市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地铁区间隧道工程涉及的内容进行阐述,其次在对盾构法施工机理分析的同时。分别从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识别、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管理方案实施要点。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铁路隧道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全面分析有关国外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的做法,借鉴国内隧道的国际咨询成果,充分吸纳近年来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的有关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有针对性地展开了隧道群、紧急救援站、紧急出口与避难所、疏散通道、火灾规模、人员疏散标准等六项专题研究,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疏散、自救为主、方便救援的原则,对《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计规范》TB 10020—2012进行了全面修订,节约了工程投资,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地铁作为城市的公益性服务行业,直接服务于大众,安全是其运营的永恒主题。由于地铁工程具有绝大部分线路和车站位于地下、空间封闭、人群聚集量大、公众疏散困难等特点,一旦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等灾害事故时,疏散人员到达安全地带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区间疏散指示系统,对灾害发生时的人员安全疏散逃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铁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FDS+EVAC软件模拟地铁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列车进站疏散和就地疏散两种方式的疏散情况。模拟方案为列车前端的电气设备发生火灾,火源功率为7.5MW,到达峰值时间为206s。通过对比相同时间点上车厢内CO、CO2含量及温度的分布情况,分析两种疏散方式在特定情况下的疏散效果,明确影响疏散的限制条件。地铁在2 700m长的隧道中发生火灾时,进站疏散的方式所需的总时间更短。随着隧道长度的变化,列车人员疏散所需的反应时间以及疏散动作时间会不断变化,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疏散方案。  相似文献   

11.
郭爱东  刘磊  祝岚 《暖通空调》2011,41(6):12-15
结合中梁山地铁隧道工程,对地铁长大山岭隧道平时通风、火灾时通风和防排烟系统方案,以及人员疏散方案进行了探讨.消防性能化论证结果表明,中梁山隧道采用的无竖井通风及防排烟系统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地铁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地下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人员易受到火灾高温烟气的不利影响导致中毒进而发生伤亡。本文针对地铁超长区间隧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题,开展了高压细水雾在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下分隔有毒烟雾以保障人员安全逃生的研究。通过建立1∶2.5的缩尺度区间隧道火灾试验模型,设置多种着火工况,比较高压细水雾系统在不同风速、不同喷雾强度、不同喷头工作压力下的隔烟、消烟效果,并以烟气蔓延情况和有毒气体(CO)浓度作为主要标准进行评判。结果表明,环状设置的高压细水雾形成雾幕有效隔离和消减区间隧道火灾有毒烟气,在区间隧道人员逃生路径上形成“准安全区”,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高速铁路隧道的阻力分布特征及通风压力计算模型,运用网络通风理论,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计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隧道内各段的风速、风量分布。结果表明:高速铁路隧道的通风竖井距离隧道出入口较近时,会在隧道出入口形成通风短路,使得区间隧道内的纵向排烟风速受到影响;在隧道洞口设置射流风机,能够增强区间隧道内纵向排风效果,有效解决分段式纵向通风短路问题,保证火灾上游人员的安全疏散及消防救援。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钱江隧道遇灾时的人员疏散及救援问题,在现行设计规范没有明确要求、缺乏设计依据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钱江隧道的水文地质情况、隧道结构特点、隧道使用条件等因素,通过钱江隧道火灾危险性及危害性分析、钱江隧道通风排烟设计优化、人员遇灾安全疏散等研究,论述了钱江隧道疏散通道设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模式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常见的几种通风排烟模式,对其中一种最复杂的模式进行了数值分析。模拟分析得出,对于地铁实际工程中的单线盾构圆形隧道,在10 MW火灾强度下,着火区间隧道内2.6~2.9 m/s左右的纵向风速可以有效阻止烟气发生逆流;在着火区间隧道2.9 m/s的纵向风速下,未着火区间隧道两端对送送风速度为1~1.5 m/s时,联络通道内有风速为6 m/s左右的气流流向着火区间隧道,可有效抑制烟气通过联络通道向未着火区间隧道蔓延,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16.
国内防排烟设计由原指令性设计向性能化设计转型,地铁防排烟系统设计介于二者之间,尚未建立针对地铁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的基础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性能化设计应根据设计火灾场景,聚焦于确保人员疏散路径上的逃生条件。从性能化设计角度探讨了地铁区间隧道防排烟原则、列车火灾功率取值、排烟量计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南京段上游过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隧道火灾的特点,介绍了隧道安全疏散救援的思路和方法,设定了火灾场景,通过火灾时人员所需安全疏散时间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隧道疏散口间距和逃生滑梯通行能力的初步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疏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列车停靠在区间隧道内两种特殊位置:隧道中部和靠近一端站台,考虑列车前、中、后部发生火灾的情况,分析了隧道内人员疏散模式,并提出一些疏散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隧道内火灾烟气流动对疏散救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商业CFD软件PHOENICS 3.5对雪峰山特长隧道进行了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在不同纵向通风风速的条件下,隧道内火灾的烟雾浓度场、温度场等的纵向、横向分布规律和烟气的回流情况,并研究了火灾烟气的动态发展规律,同时分析其对疏散救援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控制烟雾、满足火灾救援和人员疏散的有效措施,其结论可为研究隧道内的烟气的流动情况和制定疏散救援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常吉高速公路岩门界隧道火灾模式下的通风与救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隧道火灾的原因及特点.以常吉高速公路岩门界隧道为例,介绍了该隧道的通风排烟设计,并对两种可能的火灾场景下通风排烟及疏散救援的情况进行了模拟,提出了长大隧道火灾条件下通风救援的相应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隧道防火救援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一套隧道防火救援管理体系,分析了隧道防火救援系统流程及影响火灾疏散救援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