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探讨HBe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方法:80例CHB患者(HBeAg阳性45 例,HBeAg阴性35例)使用PEG-IFNα-2α皮下注射,每次180μg,每周1次,基本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12个月的应答情况,分析影响HBeAg血清转换的因素.结果:在治疗的12、24周,HBeAg阳性组的HBV DNA抑制率低于HBeAg阴性组(P<0.05);在总体疗效上,从治疗结束至随访48周两组的联合应答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HBeAg阳性组,治疗前5×ULN≤ALT<0×ULN者,其治疗末HBeAg血清转换率为74%,2×ULN≤ALT<.5×ULN者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前肝脏病理报告显示的炎症活动度为G3或G4者,其HBeAg血清转换率为79%,G1或G2者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HBeAg血清转换率在治疗的12、24、36、48周分别为31%、40%、51%和62%,HBeAg血清转换率与疗程的长短有关(χ2=9.91,JP<0.05);在治疗的24、48周,HBeAg转换组与HBeAg非转换组相比,HBV DNA抑制率、HBeAg转阴率以及HBsA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IFNα-2α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CHB均有良好的治疗应答;治疗前ALT水平、肝脏炎症活动度和治疗时间的长短是HBe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治疗24周时HBV DNA抑制、HBeAg转阴与否以及HBsAg水平也可预测HBeAg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PEG-IFNa-2a)和恩替卡韦(EV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学转换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4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EG-IFNa治疗者44例(PEG-IFNa-2a组),采用恩替卡韦(EVT)治疗者67例(EVT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HBeAg定量、HBV DNA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记录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组12、24周指标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48周时,两组的HBe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2a组及EVT组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9.09%和1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09%和11.94%,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2.27%和82.09%,PEG-IFNa-2a组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EV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2a组及EVT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8.18%和7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2a组ROC曲线分析结果:24周时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大于97.34%(AUC=0.865、P=0.008),其48周时血清学转换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8和0.843;24周时HBeAg水平较12周下降大于43.26%(AUC=0.812、P=0.009),其48周时血清学转换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12和0.745。结论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PEG-IFNa-2a治疗48周较ETV有更高的血清学转换率。PEGIFNa-2a治疗12、24周时HBeAg水平下降程度对48周时的HBeAg血清学转换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120例CHB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影响CHB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72周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24周时,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24周时,治疗72周时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48周时,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48周时,且同期观察组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抗-HBc、基因型是CHB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HB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抗-HBc为阴性、基因型为C型是影响CHB疗效的危险因素,应注重并提前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联合甘露聚糖肽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B、C两种不同基因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80例门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基因B型28例,基因C型12例;对照组40例,其中基因B型26例,基因C型13例,非B非C型1例.治疗组用α-2b干扰素500万U/次皮下注射,疗程52周;联合甘露聚糖肽10 mg/次静脉滴注或2.5 mg/次肌肉注射,1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8、16、26、52周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52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vs 30.0%、27.5% vs 10.0%、47.5% vs 25.0%,P<0.05).基因B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基因C型患者(83.3% vs 52.0%、51.9% vs 16.0%,P<0.01).治疗组基因B型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因B型(67.9% vs 38.5%、35.7% vs 11.5%、57.1% vs 26.9%,P<0.05).停药52周后复查,治疗组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较停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5% vs27.5%、30.0% vs 7.5%、50.0% vs 22.5%,P<0.01).治疗组用药4周后白细胞开始回升,至8周时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至16周时仍未完全恢复,52周疗程结束时为(3.93±0.78)×109/L,仍然低于正常值,但停药后52周随访则完全恢复正常.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的绝对数和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甘露聚糖肽联合α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CHB可显著提高惠者的疗效,尤其在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方面,基因B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C基因型.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基因B型患者HBeAg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基因B型患者,在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方面亦以治疗组为优.联合治疗可促进HBeAg的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清除、对抗α干扰素导致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和HBV基因型、亚型等因素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商品名:名正)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联合应答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ADV 10 mg/d治疗48周,并应用PCR-RFLP检测TNF-α-238及-308位点基因多态性,ELISA测定基线血清TNF-α水平,HBV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或HBV S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亚型,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DV应答的因素.结果 203例患者24周和48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应答率分别为31.5%、59.1%、15.8%、8.9%、13.3%和58.6%、78.3%、29.6%、16.7%、25.6%.获得24周应答的患者较无应答者的基线ALT、TNF-α水平高,而基线HBV DNA载量低(P<0.05);获得48周应答的患者较无应答者的24周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而基线HBV DNA载量低(P<0.05).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ADV治疗24周应答的预测因素是基线ALT、TNF-α、HBV DNA;48周应答的预测因素是24周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HBV DNA及TNF-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138例CHB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IFN组及ETV组,每组46例。IFN组予以单独使用IFN进行治疗,ETV组予以单独使用ETV,研究组联合使用IFN及ETV。比较三组患者治疗12、24及48周时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治疗结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DNA不可检测率、乙肝e抗原(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统计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24周及48周时,研究组患者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均明显高于IFN组及ETV组患者(P0.05)。治疗24周后,研究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转换率均明显高于IFN组及ETV组(P均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IFN及ETV对CHB患者疗效较好,是治疗CHB的安全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与恩替卡韦(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50例,随机分为LAM联合ADV组(A组),ETV联合ADV组(B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载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12、24、48周HBV DNA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8周时A组与B组的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率分别为76.0%与88.0%、80.0%与9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HBV DNA阴转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4.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ALT复常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病毒学突破.[结论]LAM联合ADV与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ETV联合ADV能快速抑制HBV DNA及降低ALT,早期HBV DNA阴转率及ALT复常率高于LAM联合ADV.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HBeAg血清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2年,分别于抗病毒治疗的基线、12周、24周、48周和96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 抗病毒治疗2年后,7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15例患者HBeAg仍为阳性.两组在基线状态下HBV DNA、HBsAg和HBeAg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12周HBV DNA和12周、24周、48周HBeAg滴度的下降率均高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12周达到HBV-DNA阴转的患者在后期仍有36.4%的概率不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12周、24周和48周HBeAg水平小于0.976、1.059和0.369(log10 S/CO)以及12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45.3%、48周较基线下降大于82.1%,均可预测2年后e抗原的血清转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3,0.859,0.962,0.872和0.910(P<0.05),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分别为92.3%,92.3%,100%,92.3%和100%.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定量的快速下降,可作为预测后期HBeAg血清转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门诊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128例LAM治疗失败的CHB患者,选用ETV、ADV挽救治疗,随机分成4组,其中ADV与LAM联用≤12周为A组,共30例;ADV与LAM联用>12周为B组,共35例;单用ETV为C组,共30例;ETV联用ADV为D组,共33例。治疗后每12周检测病毒学指标及肝功能等,治疗48周期间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D组在治疗12、24、36及48周,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4.8%、93.9%、97.0%、100.0%,各治疗阶段较A组、B组、C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治疗阶段与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而A组、B组、C组各治疗阶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组在治疗12、24、36及48周,ALT复常率均较A组、B组、C组提高,其中12周时与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36周时与A组、B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48周时D组ALT转阴率达100%,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治疗阶段A组、B组、C组ALT转阴率两两比较,仅36周时A组与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HBe Ag阳性患者中对于HBe 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各治疗阶段四组应答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LAM治疗失败的CHB患者ETV联合ADV挽救治疗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 000 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 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 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 log 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χ~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胰腺肽和乙肝疫苗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7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大剂量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及乙肝疫苗联合治疗;B组单用相同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疗程均为24周,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A与B两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HBeAg、HBV DNA阴特率及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HBeAg,HBV DNA阴转率A组均优于B组。结论 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CHB,可缩短干扰素的使用时间,而且疗效持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关系。方法 80例CHB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1×104拷贝/ml),HBeAg阳性50例(62.5%)、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后,HBV特异性CTL[(0.68±0.11)%]高于治疗前[(0.34±0.10)%,t=8.58,P<0.01],HBV DNA(3.01±0.25)log10拷贝/ml低于治疗前[(6.25±0.70)log10拷贝/ml,t=12.62,P<0.01],HBV DNA转阴(<500拷贝/ml)48例(60%)。HBeAg阳性50例中发生HBeAg转阴14例(28%),HBeAg血清学转换9例(18%),HBeAg血清学转换者HBV特异性CTL[(0.86±0.05)%]高于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41例,82%)的HBV特异性CTL[(0.60±0.07)%,t=8.63,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提高CHB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CTL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期间PBMC中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方法:7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于治疗的0、4、12、24、48周时分别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及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始治疗前患者PBMC中HBV DNA阳性率为78.4%,随治疗疗程的延长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阳性率降低.治疗组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阴性的患者治疗48周时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于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阳性的患者(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MC中HBV DNA阴转对预测HBeAg血清转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12、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2周及72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7%和16.9%(P<0.05),36.0%和23.1%(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快速强效抗病毒作用.近期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52、72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两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86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联合治疗组同时使用阿德福韦酯与胸腺肽α124周,随后单用阿德福韦酯28周;对照组单用阿德福韦酯5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周及52周时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血清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及肝功能复常率。结果:治疗52周时联合治疗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血清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及肝功能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CHB的确具有协同抗HBV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探讨α-干扰素(α-IFN)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CHB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独使用α-IFN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ETV治疗。对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及治疗24周后HBe Ag转阴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ALT复常率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2周、24周、48周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观察组HBe Ag转阴率、HBV-DNA不可检测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58.3%(28/48)、64.6%(31/48)和66.7%(32/48),对照组分别为39.6%(19/48)、41.6%(20/48)和45.8%(22/48),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脱发、消化道症状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α-IFN联合ETV治疗CHB可以明显控制CHB症状,疗效显著,是治疗CHB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拉米夫定耐药性CHB作为研究对象,均口服恩替卡韦1.0 mg/d,治疗4年。观察临床疗效、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转阴率、病毒学反弹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血清学转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治疗第24周时总有效率达88.0%,治疗第48、96、144和200周时总有效率趋于平稳,直至治疗结束。本组治疗第8周HBV-DNA转阴率为9.0%,后逐渐上升,于96周时上升至46.0%,200周时达60.0%;治疗第8周时10例出现病毒学反弹,至治疗结束时共56例出现病毒学反弹;治疗第8周时2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至200周时共64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第144周时14例出现HBs Ag血清学转换,至200周时共24例出现HBs Ag血清学转换。本组出现不良反应46例(23.0%),其中恶心18例,乏力14例,心动过速10例,尿白细胞阳性4例,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CHB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酯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均予替比夫定600 mg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周的HBsAg、HBeAg、HBV DNA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聚合酶链反应(PCR)低于检测下限(〈300拷贝/m l)的A组和高于检测下限(≥300拷贝/m l)的B组。结果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HBsAg下降幅度越大,在48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越高。A组患者在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为44.1%,B组患者则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P〈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及HBsAg下降幅度可作为48周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收集初治CHB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HBeAg阳性,监测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包括HBV DNA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所有患者随访3年后,再次监测以上指标,将2次监测结果作对比,分析HBeAg转阴的影响因素。然后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建立3年发生HBeAg转阴的预测模型。最后采用受试者表达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200例CHB患者在随访3年后,有87例患者转变为HBeAg阴性,每年转阴比例为14.5%;而55例患者表现为抗HBe转换,每年转换比例为9.2%;发生血清学转换患者的HBV DNA载量与ALT指标存在明显的降低,也有患者仍存在高拷贝HBV DNA载量,HBeAg转换率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HBeAg转阴比例与年龄有关,6~20岁转换率较低,而后转换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ALT、HBeAg 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及临界值:ALT≥217 u/L与ALT217 u/L,HBeAg≥313 S/CO与HBeAg313 S/CO;建立CHB患者HBeAg转换预测评分系统,其ROC为0.753。评分范围:0~6分,3分为低转换,≥3分为高转换。当约登指数最大,则临界值为3分时,其敏感性为63.2%,特异性为75.2%。通过研究所验证预测模型的ROC为0.766。结论 CHB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自然影响因素是年龄、ALT,利用其建立的HBeAg血清学转换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于接受过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35例。分为A组:曾使用过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9名,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复治,疗程48周,13组未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6名,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程48周。结果:治疗结束后HBV-DNA阴转率为A组26.3%,B组31.3%;HBeAg阴转率为A组36.8%,B组37.5%;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A组31.6名,B组31.3%。差异无显著性。各组疗程结束后血清ALT复常率为A组68.4%,B组75.0%。结论:对于曾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乙肝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α-2a治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