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鹏  安山  高苗苗  刘冠华 《辽宁化工》2010,39(12):1285-1289
根据大量的岩芯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砂坝、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间湾等六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方向。沉积相分析师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着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和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泊相与三角洲相2种沉积相类型,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区内青山口组主要存在3种类型的储层砂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远砂坝砂体和浅湖砂体;姚家组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浅湖沉积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4.
李元宁  陈艳霞 《辽宁化工》2011,40(3):264-266,271
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认为胡尖山-吴起地区长6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层序特征,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水下天然堤沉积,水下决口扇沉积4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今后该区勘探开发的重点,沉积相分析是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根据普光地区分水岭-铁山构造已钻井岩电资料,进行单井相、连井沉积相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沉积位于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过度带上,发育了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漫沼泽、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须二、四、六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有利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6油层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沿北北东方向分布的条带状、块状储集砂体,主要类型有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河口坝以及席状砂等砂体。长6下部长7油层组在纵向上沉积的旋回性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7.
沉积微相研究是认识储层各种物性特征的重要基础。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Ⅵ、Ⅶ油组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认目的层为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研究表明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物性较好,远砂坝、席状砂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反映了沉积微相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为基础,综合运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和粒度分析实验对研究区长3油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以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和古生物等相标志为依据,确定了该区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主要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泛滥平原、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分流间湾。详细阐述沉积微相的砂体展布规律和物性特征,得出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表明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微相。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金家地区岩心、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沙三上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四种微相类型。区内有三块有利砂体,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安塞油田中部老油区的储层地质特点,通过收集前人资料以及实际剖面和岩心分析,结合测井曲线解释,分析研究区目的层位沉积演化史,并得出安塞油田中部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为内陆湖泊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河道间洼地、前缘席状砂、河口砂坝等,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11.
火焰山油田属于吐哈盆地的火焰山构造带,通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结合三工河组区域上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火焰山油田三工河组为三角洲沉积环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灰白色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细砂岩;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连通性好,构成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含油层系。通过对沉积微相的研究,为研究区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进而为下一步勘探部署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了解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的情况下,结合岩心观察、测井等资料,通过岩心特性、沉积构造特征及测井相分析,分析了文南沙二下亚段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展布特征,确定了文南沙二下亚段为一套间歇性扩张背景下发育的季节湖-三角洲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翼、支流间湾沉积微相,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微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是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的主力储集层。  相似文献   

13.
温佳霖  安山  张刚  张敏 《辽宁化工》2011,40(9):998-1000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结合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测井资料来研究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分流见湾等4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6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  相似文献   

14.
根据研究区140余口井的测井、录井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各种相标志,利用沉积相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划分了本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规律.研究表明:本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1],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分流间湾等.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加,厚度较大,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通过对砂体展布特征的研究,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岩心分析资料、薄片鉴定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对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井相,剖面相和平面相分析,认为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阜三段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体,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大亚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泥等6种微相类型。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不同沉积微相对储集岩物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泥质含量相对低,孔隙度较高,储集物性最好且平均日产油量最高,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相带;远砂坝和席状砂较差,而三角洲外前缘几乎无产油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艳  王孝江  刘云  安山 《辽宁化工》2012,41(9):933-935
通过单井相和地球物理测井相分析,根据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单井相图、电测资料来研究长2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滩及河间洼地等四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2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17.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塞油田侯市区长62为河湖三角洲相的前缘亚相沉积,并将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相带,同时岩性致密层对油气侧向运移的遮挡作用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白生宝  姬江 《广东化工》2013,(23):11-13
研究区内西山窑组西3层沉积体系主体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亚相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与河道间微相.不同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砂体规模和储层特征,由于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气井产能高低不同.研究发现分流河道微相位置产能较高;而分流河道侧翼及河道间湾位置产能较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构造背景、岩心、古生物特征、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井区长4+52油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白于山井区长4+52油组储集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其沉积微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和支流间湾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的相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