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林逸 《科技信息》2008,(23):243-244
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或行为习惯,是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礼仪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语言学习是了解中西方礼仪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作为国际化的交流工具,学习它不仅要会“说”,还应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下“说什么”、“怎么说”。因而,除了精通语言之外,注重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礼仪差异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从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颖 《科技资讯》2011,(14):216-216
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人际交往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异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也不少见。学习和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对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贸易中,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而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和民间习惯,是更容易交流和学习,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为此本文探讨研究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差异,从认识到接触,从交流到了解,从聚会到婚姻,逐步讲述了中西方文化交际的不通,从而希望使中西方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3.
范冰 《科技信息》2012,(35):I0163-I0163,I0160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超越了一般的物质范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几千年来,西方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饰礼仪体系。本文以欧美国家为例,解读现代西方服饰礼仪符码及其背后蕴藏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5.
礼仪在人类社会里有共性的一面,也根据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因此,礼仪有时会成为跨文化交际误会的根由。在法语教学中,可以从礼仪文化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从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餐桌话语等四个方面对俄汉民族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正确把握与不同民族的人际交往尺度,尊重彼此的民族习惯,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使之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于整个国家的人民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礼仪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佳 《科技信息》2009,(26):157-158
所谓商务谈判礼仪,就是指在长期的商务谈判交往过程中,满足迎合文化的适应性而形成的行为或活动的规范,理解学习国际商务谈判礼仪可以消除不同文化的不同国家间的沟通鸿沟与理解障碍、误会或摩擦。本文通过国际谈判技巧和实例对国际商务谈判礼仪进行分析。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中介绍了国际商务谈判特点、原则及重性,接着分别重点介绍了五部分谈判礼仪,即仪表礼仪、见面礼仪、举止礼仪、洽谈礼仪。而见面礼仪和洽谈礼仪是本论文的着重介绍对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在夏朝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进入春秋战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荀予等思想巨人,发展和改革了礼仪的理论。自秦汉以来,礼仪得到不断强化,并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展开了激烈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得到了一定的发扬,但十年动乱给礼仪造成了一场浩劫。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同世界交往的目益频繁,形成了重建礼仪的热潮。礼仪的重建,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一个完整而融合的全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等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缺失。提高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质的对策包括把提高礼仪素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把社交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周礼和儒家之礼都是对社会的规范、对人的约束。阮籍不赞同也不反感它的存在;魏晋之阮伪礼之风甚嚣尘上,不仅亵渎了礼的原则,也践踏了人类的善良与本真。于是,阮籍率意任性,践行自然之道,以此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图书馆服务礼仪的论述,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礼仪缺失的情况,提出了强化图书馆服务礼仪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魏楠 《科技信息》2011,(5):215-215
Sinc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histories and cultures,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the habit of conducts and the ceremony,especiall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he jokes and the mistakes caused by misunderstanding is not unusual.This show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etiquett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is absolutely necessary.In the office,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customer will be conductive to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untries.A person who understands others’ rituals and folk customs can be seen as respecting for others and can be easier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on the other side.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本研究拟从理论层面来研究探讨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功能、价值、原则,为更好的探讨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服务礼仪的含义、特征及图书馆员学习和掌握服务礼仪的重要意义,指出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注意的礼仪细节。  相似文献   

16.
The etiquette is a complex behavioral science. It means thepractices and forms prescribed by social convention or by au-thority. Dur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people, the personmust obey the some etiquette from beginning to end to governone' s own condu…  相似文献   

17.
礼仪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表现之一,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少数大学生礼仪知识缺乏,言行失弄慨象较多。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的起源很早,但史书对于妇女尊从礼制的记载却从宋明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尤其是明代对"贞节"观的强调达到了极致,笔者以为这恰恰从多方面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对此问题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终极向往与追求之一;礼仪自古就是实现这些和谐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礼仪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划分民众的等级和社会地位、规范民众行为并对民众实施教化来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传统礼仪的价值和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