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针对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虚拟分析化学实验室的设计方案。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互联网建立的分析化学虚拟实验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丽娟  古同男  周秀艳  刘扬 《中国药房》2011,(28):2685-2686
目的:为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研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并分析该系统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水平的影响。结果:笔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了生物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并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试用。教师管理模块实现了教师对实验项目的宏观管理和监控;学生实验模块可实现实验演示及网上实验等功能。结论:教学反馈表明,生物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增强并扩展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方式将学生、实验仪器及实验项目紧密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具有助教、助学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医学实验是中等职业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从而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实验情境软件。用仿真软件组建的虚拟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有益于开拓实验路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是传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计算机技术,本研究主要介绍这门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阐述虚拟实验室的设计理念、系统组成及其意义,探讨虚拟实验室对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虚拟实验教学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2010级本科学生为教改对象,以课堂参与度、学生评价和随堂测试成绩为评价指标。按百分制打分,根据公式计算比较全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半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结果:教学效果评价结果为:半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为94.0分;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为82.2分;传统教学为75.6分。结论:半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的效果最好,适于在本科《药剂学》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何丹  李勤耕  范琦  赵华 《中国药业》2011,20(16):11-12
分析化学实验是药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实践性很强.该文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虚拟实验软件的优势.该软件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实验和理论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机能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机能学科的实验主要是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部分进行有机融合而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提高实验技能的能力。机能学实验课程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大部分实验内容需要使用实验动物来完成,但受到教师人数、课时安排、仪器数量、耗材费用、动物经费、生物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1]。虚拟实验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动物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虚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抓好预习与实验记录、开设设计性实验、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四方面,阐述了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提高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浅谈如何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查找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探讨。具体实践中,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虚拟实验室、实现实验与科研嫁接、强化实验考核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剂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效果。方法由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先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学生用多媒体方式讲述实验,老师打分评比,确定较优方案,再进行实验操作。结果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带来较大帮助。结论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在药剂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为提升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基于“基础型-专业型-科研教学交互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思路,围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资源建设、教学与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平台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以虚促实、虚实结合”的虚拟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探索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的教学方法,从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上保证实验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物制药专业综合性大试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梅 《海峡药学》2009,21(9):166-167
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理论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技术能力培养手段、实验室管理方法等多方位积极开展生物制药综合性大试验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促使学生从学习的被动型转为学习的主动型,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乃至科学研究的桥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要走上基础和运用研究的道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打牢理论基础,加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培养过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不无裨益.实验教学在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随着生物技术专业的不断发展,对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质量监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通过近几年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实践,作者对上好生物技术实验课的认识积累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5.
实验准备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甚至探索性实验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在2002级医学、麻醉、口腔专业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抽出约25%的实验学时(10学时),进行一项设计性实验,并且开放了实验室,进行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新尝试。  相似文献   

16.
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浅谈了近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的体会。新实验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增设了综合性与探索设计性实验,研制了实验多媒体课件。结果显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为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实现机能实验室绿色化是机能实验教学和科研人员所面对的新课题。本文探讨了目前高校机能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和实验室管理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构建绿色机能实验平台的重要性及施行的主要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绿色实验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承担留学生生理学实验英语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包括精心安排教师和教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组织系统有效的教学管理、采用复习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在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并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为探索适合留学生特点的生理学实验教学甚至国内学生的生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升“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方法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20级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为授课对象,随机分为线上线下混合组(观察组)和线下组(对照组)。以生物技术制药经典实验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观察组由教师通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中浙江中医药大学相应内容虚拟实验课程,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辅助传统线下教学。比较两组的学习效果。结果 观察组学生均认为线上学习方式降低了自身学习难度,提高了兴趣,增强了掌握实验技能的自信。每个实验的观察组学生教学当天即可完成教学过程,短于对照组实验使用时间。观察组学生实验课平均得分为(93.78±1.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94±0.00)分(P <0.05)。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可有效解决传统实验课程面临的学时有限、操作机会有限、教学效果欠佳的难题,助力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并建立综合性实验考核制度,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方式给学生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