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怀乡诗话     
怀乡诗话程千帆作为一个宁乡人,我却从来不曾到过宁乡;作为一个湖南人,我却在20年代初就离开了湖南,在外萍飘蓬转,已经60多年了。我的美丽富饶的家乡,历史上出过许多伟大的和重要的人物的家乡,我这个已经75岁的游子却没有在她的怀抱里生活过多少时间,这就益...  相似文献   

2.
“苦难确实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学会了坚强,懂得了自强不息的意义,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价使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本文主人公陈玉洁语“生活让人成熟的方式是很残酷的,就如同科学的进步总是带有血腥味一样”,这是著名作家杨牧在其自传体小说《天狼星下》后记里的一句话,我深深地被它感动着,因为生活让我成熟的方式无疑也是很残酷的。但岁月蕴含的苦难并没有将我击倒,反而让我在生活中站得更直。我是一个生于粤北山区的女孩,父母都在一家农场上班,1990年我高一肄业,到了东范打工。初到东荣的时候,我进到附城工业区一家服…  相似文献   

3.
王英 《老人世界》2014,(10):1-1
人人都有家乡,人人也都有乡愁。我从事写作二十多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11部,主编图书20部,所写的事儿,所写的人,都没有离开可爱的家乡。爱家乡,写家乡,成为我写作生涯中的永恒。特别是2004年退休后,写家乡名人,写家乡之情更强烈。  相似文献   

4.
我是钟点工     
申力雯 《职业》2001,(5):12-13
我叫秋明,安徽芜湖人。我们家乡水甜山青米香菜鲜,在家乡生活是饿不着的,可就是赚不到钱,让人心里发急,于是我和丈夫一起来到了北京。一是想北京地方大,总会有赚钱的机会,二是我本人有一个痛苦的原因:我12岁时得了盲肠炎,卫生院不知为什么把我的输卵管给切掉了,造成了我不能生育,这是结婚后我到城里做B超才发现的。在我们农村,不能生儿子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农民的后半生指望的就是儿子,也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什么社会保障,我们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儿子就是保障。男人要女人为了啥,就是为了生儿子,所以我在村里自然抬不起…  相似文献   

5.
不知不觉间,我淡出人们的视线,离开我热恋的新闻岗位整整5年了,然而我从没有放弃过对文化传播工作的热爱。离岗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播家乡的旅游文化事业中,用精美的文字和立体的画面去记录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我出生在冰雪的摇篮——北国江城吉林市,因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并列为中国四大奇特自然景观,从而得名凇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6.
杨国清 《老年世界》2010,(15):26-26
我是离休干部,今年83岁。我老伴1995年去世,我有两男一女都成家立业另过了。当时,我有个外孙女在赤峰卫生学校学习,吃住在我家里,雇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给我们做饭搞卫生。1997年外孙女毕业回家乡了,那小姑娘也找到工作走了。从此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感到很孤单。这时我家乡的一位嫂子给我介绍了一位农村寡妇,她没有工作,没有文化,  相似文献   

7.
梅艳 《女性天地》2008,(1):38-40
2002年的初春,我和老公离开家乡到厦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此之前,我们的婚姻已经平淡地保持了5年时间。他是父母选中的女婿,不抽烟喝酒,人老实木讷本分,与开朗活泼的我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的地方。但在父母眼里,他却是女婿的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8.
晓玮 《中外书摘》2006,(12):60-63
总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从上海写E—mail给远离家乡的我,说:“和父母住在一起久了,最大的梦想就是搬出去住,想象之中单身在外的生活不知道有多开心啊。”她们羡慕我四处奔忙着,边找生活边看风景的日子,也热烈地渴望着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9.
恩师在天堂     
贺小茂 《老年人》2010,(9):32-32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快到了,这让我想起了去世两年的恩师胡耀松。多少次午夜梦回,我的脑海里都满是他沉卧病榻的愁容。心里自是酸酸的——为他的过早离世,为他未竟的事业,也为他生前没有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3年多了。可是我老伴卿粉花却常常梦见和婆母在一起,依然天天为她洗脸、梳头、修指甲,和她谈笑风生。老伴与人说梦,总讲婆媳梦里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记。别人说她,是因为你们婆媳的感情太深太好了。提起老伴,家乡的人没有不夸领的。我父母说她是块“贴心肉”,邻居称她为贤孝忠厚的“敬老第一媳”。在我的家乡,方圆好几里,都说她是最孝顺的好媳妇。说起老伴与我母亲的婆媳情份,还真有天赐之缘。那是1954年的夏天,妈跌断的腿还未好利索,她从大姑母家一被一破地往家里走,背上还背着个几公斤重的袋子。路过…  相似文献   

11.
《当代老年》2009,(3):42-42
胖大夫:我是一位中年女性,最近我在睡眠时总喜欢做梦,往往一睡着了梦也就会随之而来,故此睡眠不是很好,稍有响动,我就会醒。到天亮时,头老是昏昏沉沉的,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我曾经试着睡前什么事儿都不去想,可这方法没用,我仍会做梦。这种情况以前没有过,大概是半年前开始的,这让我很苦恼,不知道该从哪方面着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爷爷故于1985年。他有一把白白的长胡须,有点像古戏里的关羽,只是关羽的胡须是红色的,爷爷的胡须白得像雪──到我后来知道了男人里有美髯公一说,就觉得只有我爷爷才配。从我懂事起,爷爷就退休在家。他年轻时的事儿我一点儿都不知道,只知道他说话与人不一样,很文气。而且生活很爽洁,一点不拖沓。他有好几个儿女,但他退休以后,一直靠着自己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从不跟儿女有瓜葛,而且把生活打点得很精致。这一点让小镇上的人很是羡慕。爷爷在我印象里最让我讶羡的是,他的故事讲得好极了。我记得夏天和冬日的晚上,爷爷的身旁总…  相似文献   

13.
人生之旅犹如变幻无常的航程。我一个放羊娃能成长为一名厅局级干部,在人生的航程中没有偏离过方向,不是别的,是因为我心中有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这盏航灯,就是我 1940年 6月 15日入党时的誓词。   我出生在山西离石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 7人中我排行最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我家乡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国民党军队也像土匪一样,不是抓壮丁,就是抢粮食,所到之处闹得鸡犬不宁。只有八路军来了,老百姓才有了依靠。八路军是穷苦人的军队,我立志当一名八路军,为穷苦人民翻身求解放建功立业。   1938年 5月,我说服父母…  相似文献   

14.
娘心似伞     
那年初冬,我应征入伍了。告别家乡的那天,年逾六旬的母亲将一把崭新的折叠洋伞放进我的行囊中,深情地凝望着我说:“娃,你就要远离家乡到部队上去了。咱家穷,娘也没啥好东西送给你,这把洋伞你带到部队上去用吧。记住,人穷志不短。想娘的时候,你就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这把洋伞,就当看到你娘了,千万别因想家耽误了工作……”  相似文献   

15.
优雅到老     
最喜欢和母亲去逛街,她对衣服独特的眼光,简直可以与服装设计师相媲美。这让我这个生活在上海繁华里的女儿,常常觉得惭愧。我似乎是个永远落在时尚后面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都会被别人拿来做反面的例子。只这一点,我就佩服母亲,她不像我,最美丽的时候可以有大把的钱尽情地打扮自己。她50岁之前的时光,都是在父亲的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她自己的一份工作,也只够养家,似乎没有更多的闲情和逸致,来让清贫的生活,因此闪亮起来。这是父辈们厌倦也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是母亲,却偏偏让自己,还有我和父亲,有了一份凡俗生活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优雅和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之老年观”系列的最后一篇,我想与老年朋友谈谈“生命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一道“必答题”。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算起总账来,总有一个有没有价值、价值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别让爱下岗     
我和妻刚度完新婚蜜月,就收到单位减员下岗的通知,一下子我由新婚的欣喜坠入到无底的沮丧之中,这不仅仅是生活危机问题,还使我无颜面对妻一家人。因为我和妻恋爱到结婚,她家人一直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说我单位不好,随时有可能面临下岗的危机,他们不愿意让妻跟着生活无着落的我一起过日子。 如今,下岗通知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有我的名字,我仿佛步入穷途末路。接到通知后,我没有径直回家,而是一人坐到小吃摊,点了一盘花生米,喝起闷酒来,直喝得头脑发涨,才醉熏熏起身回家。推开家门,妻不在,我不停地重复着醉酒话:“我下岗…  相似文献   

18.
想说方言     
方言是什么?方言是我们与家乡之间最后的一条纽带。一个人走南闯北,茫茫人海中,蓦地一句乡音断断续续地飘来,那么的熟悉、亲切,心头一热,几千里地之外的故乡一下子奔来眼底。我是河北人,但我在老家的时间太短了,一两岁和“文革”中有半年,就是我与老家的全部接触。尽管如此,我对河北仍相当有感情,“文革”中的半年让我粗浅地了解了一点北方的风土民俗,后来看《红旗谱》、《烈火金刚》这类发生在北方的故事时觉得特别亲切。在其它场合碰到河北人,也要赶快凑上去认老乡。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故乡情结”。但我不会说老家话。记得…  相似文献   

19.
“鞋”为媒     
一件岁月尘封的往事,30年后跟战友重逢时被提起,大伙笑我当年是鞋为媒喜结良缘。说起这段姻缘,还真是有趣。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在某军司令部当参谋,年过29岁了,还没有找对象,家里多次来信催问,我嘴上说不急,但心里不是滋味,便暗暗思忖:凭我这条件难道就找不到老婆?想归想,可付诸行动还蛮难的。每到星期天,我便请假进城,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总希望有一见钟情的故事发生。一次,我到电影院,正赶上放映“样板戏”《红灯记》,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队。突然间,我眼前一亮———队伍中有两个姑娘,长得楚楚动人。两人好像是…  相似文献   

20.
睿雪 《女性天地》2010,(12):19-19
她出生在美国,7岁时回到家乡台湾;侣岁时,她又到美国一流学府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管理;2003年,还在读书的她到秘鲁实习,那里的贫困触动了她。她时常思考: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好的机会,而那些贫穷的人没有?在一个贫穷的地方,我很容易就可以搭车、搭飞机,但那里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女孩从此下定决心将来要自己创业,给贫困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此改变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