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大学生“考证热”在高校是很普遍的情况,而且越演越烈,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加入了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大军中。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使得大学教育有变成“考证教育”之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考证热现象,本文通过对盲目考证产生的原因和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让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不再那么迷茫.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杭世骏的《史记考证》一书对《史记》及“三家注”中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对杭世骏《史记考证》中的异文考证,择取典型的部分,一一详加辨析,肯定了其考证的价值,也明确其考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仅仅凭借毕业证和学位证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于是选择考取各式各样的证书,这种"考证热"现象目前已经受到了全社会及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依据以往众多学者对"考证热"问题的研究,本次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的学生也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成功收回190份,其中186份是有效问卷。经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剖析,本文对大学生考证的现实状况、成因及影响有了一个根本认识,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以便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考证,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5.
孙国文 《现代妇女》2014,(12):I0091-I0091
都市剩男剩女现象时近年来的热议话题,剩男剩女的产生与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本文从生产方式变革、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交往方式网络化等现代化变革方面对“剩男剩女”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指出男女青年择偶出现的困难和一些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6.
每年3月份,都是社会各界掀起公益活动高潮的黄金期间。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我们当前的公益事业还存在‘三热三不热”现象,即“上层热、基层还不热;少数部门热、其他部门还不热;宣传呼吁热、公益实践还不热”。近日,  相似文献   

7.
编辑室杂记     
我国思想理论界,近年来不乏种种“刮风”现象。如一会儿“西方思潮热”,一会儿“传统文化热”,文人学士似乎乐此不疲。青年研究领域得风气之先,也曾“热”过那么一阵子。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在青年问题成为全社会焦点的时候,比较有兴趣投身青年研究,而在青年研究“热”过之后则又多半抽身而去。青年研究队伍不够稳定,学术水准波动比较大,与此不无关系。这当然是有社会原因和学科发展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心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为核心的改革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青年大学生中则出现了一系列“热”:西方哲学热、勤工助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校园民主热……从这些“热”点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但是,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对业务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基础文明水平差及对社会生活困惑和不适应也时有反映、这些矛盾的现象对  相似文献   

9.
炎炎暑期,与天气一样热的,是"考证热"。在当前人们看来,多考取几个资格证书可以增加就业竞争资本,于是很多大学生,包括职场人士纷纷加入"考证大军"。记者从一些培训中心了解到,目前,暑期"考证大军"可分不同军团,如考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性证书的,考律师资格、注册会计师等拔高性证书的,考网络工程师、物流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种各样"考证热"的火暴,也催生了一个特殊人群——"枪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香港媒体近日刊文分析近年来全球出现的“中文热”现象,认为中国对此须冷静面对。其实,当今“中文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中国万万不能因为“中文热”,即产生封建时代那种万邦来朝的幻想,而应把“中文热”当作机会鞭策自己。中国和中国人必须扪心自问:当外国人热衷于学中文,甚至数万、数十万年轻人  相似文献   

11.
郭利 《当代老年》2014,(2):32-32
眼下,“坑爹”成了网上网下人们热议的话题,“坑爹”的现象并非某人独有,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把老爹的一世英名葬送,真是“坑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热点”现象,此消彼长,层出不穷,“公关热”便是一种。许多人认为,“公关”只有在工商企业等与商品经济有关的部门才能热起来,只有与大众传播、人际关系发生关系,军队既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又有其严格的内部制度,怎么也不会在军队热起来。身临其境,笔者在西安政治学院选录了一组镜头。  相似文献   

13.
曲少杰 《城市观察》2011,12(2):95-105
通过回顾和分析广州“三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政策演变,对广州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和处境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广州在“三旧”改造建设中,要先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考证、探讨具体界定标准或评估体系,深入进行“再创造、再开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建设“印象广州”的文化名城新风貌。  相似文献   

14.
许松 《职业》2016,(24):41-41
本文分析了技工教育面临的“三热三冷”现象,剖析了技工教育发展存在的“三难”问题,提出了技工教育提升硬实力、优化软实力、增强吸引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外语类复合型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全面加大,本文旨在通过设计问卷对30家企业对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英语语言能力、商务能力和商务英语资质3个维度中,市场需求集中体现在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英语参赛、实习经历等方面,这与商务英语学习者需求表现的"考证热"现象有显著性偏差。基于市场需求和学习者需求分析,本文以CDIO工学理念为框架,研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旨在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打工经商“热”引发的思考晏开利一、大学校园"打工热""经商潮"言过其实一个时期,高校学生"打工"、"经商"的现象又引起了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想一行为的关注。从各大小报刊上"大学生打工热"、"大学生下海"的醒目标题,到关于课堂上响起BP机,校园布告...  相似文献   

18.
“族”类词或“族”现象一直都是大众媒体的宠儿,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面对纷纭繁杂的“族”类词、“族”现象,本文站在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对所谓的“族”词进行了合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对该现象背后的传媒社会因素进行深层发掘,指出其传媒话语霸权造就的隐性语言暴力,以此引起社会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9.
避讳,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考证至少从周朝就有了。孔子曾在《春秋》里说过:“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又派生发展到“为死者讳”,大抵是中国人传统的“死者为大”习俗使然。这种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如今在我们的传记写作中也大盛其道。不是名号上做手脚,而是在史实上动心眼。或有意地略而不写,或改变说法以合时宜。研读这些装订成册的东西,让人觉得可信的内容似乎少了点儿,展示给人们的多半是作者认为的最佳角度,或最能放光彩的一面。至于那些不如人意或不太光彩的一面,书中常常隐讳不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和勾勒了中国八十年代文化传统在三个层面上的全面复兴:在礼俗文化层面上出现了日常生活象征性礼仪(节日活动、婚丧礼仪等)的逐渐修复,以及“麻将热”、“气功热”、“宗教热”之类的现象;文学创作的层面上则涌现了一大批有份量的“寻根文学”作品和创作思想;思想文化层面上尽管有过偏激的反传统言论,但总体来看,也出现了“孔子热”、“当代新儒家热”这样从正面反省文化传统的思潮。对于诸如此类文化传统的复兴趋势,本文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解释:1.文化传统是赋予社会生活以超越性意义的源泉,是道德感召力、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因而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2.文化传统也是文学想象力的源泉和深厚的土壤;3.维持完善的道德传统和文化传统,是持久社会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达社会和文明鼎盛状态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