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四人帮”所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曾经成为“箭垛”,受到过铺天盖地的批判。其实,当时所批判的以《中庸》一书为主要靶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宣扬的“中庸”思想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现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家后学传播的《中庸》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孔子的“中庸”思想?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说是最高的了。可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范畴之一,受到自孔子以来诸儒的重视,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对其加以阐释,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本文从“中庸”本义出发,详细考定孔子“中庸”的内涵,总结出其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的三层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谐观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中国文化史上先哲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也是儒家竭力倡导的人生准则。“和”的思想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之际、人际关系和身心平衡的和谐理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庸”的人生哲学,都强烈地模塑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如何认识儒家的和谐思想以及如何阐扬其当代价值,无疑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一生都很难做到几次,可见其精神把握的高度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遭遇到不断的误读,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初,更是名声不佳命途多劫。“五四”以后,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1]其后很长时间里,“中庸之道”变成一个贬义词,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近代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考察这一改变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近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中庸”被作为审美的重要规范,“中和之美”是审美的理想原则,它的提出可以上推到孔子“《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唯为“诗教”统治文坛达二千年之久。宋代朱惠《四书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大致符合孔子的本意。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正”,“正”是道德标准,艺术表现的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具有道德约束的情…  相似文献   

8.
“中庸”的变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为儒门称道的至德,《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后儒就此多所发挥;近现代学者对此亦很重视,然论述不一,或以为符合辩证法,或以为是形而上学。近来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综诸说、考字义,有新解,认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实涵义为“遵循周礼准则奉劳不已。”从孔子的道德伦理学说意义上看,此说颇为合理。然就哲学意义上,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孔子讲“中庸”似有更深刻的内涵。兹试论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义,郭沫若说有“中心”、“圆心”之意,做为动词有“命中”之意(见《金文诂林》卷一328页引)。这是很对的。按《说文》及王筠、唐兰、王国维等诸说(见胡念耕文所引)皆有合于郭说处,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亦然。朱熹言“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称对、称好、表赞同,亦说“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说文》云:“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庚为更事,即改事;更者,改也。庚又有续义,赓从庚,赓续即继续(胡念耕文亦有详论)。墉字从庸,墉即古代城市四门外之延伸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正>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孔子研究首要弄清的问题。无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有其相适应的一面,也有其不适应的一面。说不适应:因为一种是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形态,是专制社会的产物;一种是当今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是科学昌明的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说相适应:在孔子、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属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就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说,其思想中就有一些不单是为统治者服务、对权势者有利的内容,也有一些超越一定的阶级、时代,被列宁称作“永恒的范畴”[1]的内容,对今天的现代化仍有积极作用的成分。孔子思想中的治理国家之道、经济发展之道、社会管理之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由四川省孔子研究会和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儒家德治思想暨孔庙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9月 4— 5日在犍为县举行。来自四川、云南学术界、文博界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 4 0余人出席会议。为繁荣学术 ,促进孔庙保护与发展 ,特将与会者研讨的问题择其要者 ,分述如次 :关于儒家德治思想关于儒家德治思想的起源。多数与会者认为发端于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有的学者提…  相似文献   

11.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儒家的“中庸”与“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和为贵”,但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等问题上,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从未要人只说“是”、不言“不”。勇于说“不”是儒家的思想传统。“不”是“中庸”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孔子为人设定的应当达到、经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中庸”是道德的极致。“仁”与“知”是构成君子人格的两个基本因素。“知者利仁”、“知及仁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至德的“中庸”是“仁”与“知”、道德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在“中庸”中,“仁”起着为行为定向的作用,“知”则起着使行为适度,无过不及的作用。孔子“仁”、“知”并重的思想涉及了真与善、知性与德性、智慧与道德的统一等重大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一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充分肯定孔子“仁”、“知”并重思想时,必须看到,他在“仁”、“知”并重中已存在重心略向“仁”倾斜的倾向,同对孔子对“知”的理解也存有缺陷。  相似文献   

13.
任继愈同志曾在《论儒教的形成》及《儒家与儒教》等论文中,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身就有发展为宗教的可能。从汉代以后,儒家就逐渐演变为宗教——儒教,而这一“宗教的教主是孔子,其教义和崇奉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其经典为儒家六经”。到了宋代理学,便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体系严密的宗教神学结构。按此说法,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自然也就属于一种宗教经典。此外,在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也曾说:“《系辞》的辩证法,不得不受它宗教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这显然把《易大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为基石,以“知”为前提,以礼为手段,创立以追求“中庸”为最高道德品质的“成人之道”;强调对人的各种道德品质的整合和良性塑造。孔子的“成人之道”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对提高现代人的修养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于光荣 《船山学刊》2003,(1):122-12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 ,他的思想实际上便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思想对历代文人的影响尤为显著 ,杜甫是唐代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自称 :“先臣恕、预以来 ,奉儒守官十一世。”(《新唐书·杜甫传》)意思是说 ,他的家族 ,从其远祖晋代名将杜预以来一直是以信奉儒道而恪守官员职责的。可见 ,杜甫是出身于一个儒家传统思想深厚的家庭 ,如此家庭的文化环境 ,在杜甫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 ,在杜甫的诗歌中多方面地反映出了孔子的思想便是很自然的了。一、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点是“天…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教育思想主旨──“成人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对中华灿烂文化的创造,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教育思想的真谛一“成人之道”,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学说,以阐述儒家教育思想的主旨,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孔子仁智统一的“成人”观。“成人”一词,在孔子兴办教育之前已被采用,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后,由楚返晋后论功行赏,将其追随者分为三等,即“成人”,“贤人”,“免我于患难之中”者。①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创始人孔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源远流长、久盛不衰.对孔子的评价,历来是热门话题.这当中既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方面.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多次分析和评论了孔子及孔子思想,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孔子、孔子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评价孔子和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一、把真孔子和假孔子加以区别,这是分析评价孔子及其思想的关键.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及其思想本身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加以吹捧、改装并被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假孔子有联系,但更…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儒称作“圣之时者”(孟子语),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朱熹语)。而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也代表了一种最高的智...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至于孔子关于“军旅之事”的思想,史家或认为孔子“是文士”,“没有学过军事”(《郭沫若全集》第一卷,第93页);或仅指称其为“旧的军事思想”的代表,而未及孔子军事思想的全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124—166页,第185页);而多数史家则弃之不论。为了还孔子思想以本来历史面目,正确地全面地揭示他的学说的全部内容并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则不能不对孔子的军事思想作一考查与分析。(一)孔子学过军事,教过军事,懂得军事。《史记·孔子世家》称:“其(孔子)先宋人也。”《世本》说:“宋湣公生弗甫何,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偪,逃奔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