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东洞庭湖底泥的释磷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东洞庭湖底泥的释磷规律,考察了pH值、温度、溶解氧、扰动等环境因子对湖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H值在7左右时,上覆水体中磷浓度最小,降低或升高pH值都能使磷浓度增加;环境温度越高,上覆水体中磷浓度也越高,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在相同条件下,厌氧环境时上覆水体中磷浓度是好氧时的5.56倍;而扰动对磷释放的影响仅是有限的短期效应.各影响因素中以溶解氧对底泥释磷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物静态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情况,分别对某水库表层底泥和底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进行静态释放模拟实验,得到了Cr、Pb、Ni、Zn和Cu 5种重金属的释放浓度曲线,并分析了释放曲线的浓度变化趋势,通过计算得出了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结果表明,该水库底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浓度比较低,对上覆水水体水质影响较小;而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浓度相对较高,对上覆水水体水质影响较大;5种重金属污染物Cr、Pb、Ni、Zn和Cu在表层底泥中其释放速率和年释放量都要比底层底泥中约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底层水体缺氧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体底层缺氧易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水质严重下降,因此找出造成水体缺氧的原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个三维的水动力生态模型模拟并研究了夏季珠江口底层的缺氧现象.分析结果表明,盐度锋面对珠江口水体表底层氧气交换的抑制作用及底层有机耗氧物质对溶解氧的大量消耗是造成底层缺氧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潮汐所导致的强混合可以破坏这种缺氧机制的形成;底层缺氧主要与河流输送的耗氧物质有关;作为主要营养盐参与生态系统循环的磷对底层溶解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过多,使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水溶解氧的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失去正常功能。随着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业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得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这已成为湖泊污染的主要形式,也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如滇池、太湖、巢湖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沉积物界面氮分布特点及其对控制蓝藻水华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可以分为外源和内源,当湖泊的外源得到控制以后,内源营养盐的释放仍然可以发生富营养化,甚至爆发藻类水华.研究营养物质在水-沉积物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爆发具有重要意义.以滇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有机氮(ON)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①无论在草海还是外海,间隙水中TN,NH4+-N及ON质量浓度均高于上覆水,说明底泥中的氮元素有向水体中扩散的趋势;②草海上覆水及间隙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均高于外海,其受污染的程度比外海高.研究揭示了滇池底泥中氮分布区域和垂直变化特征,阐明了内源氮负荷在湖泊富营养化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缓流水体中的底泥是影响水体水质的内污染源,底泥中磷的释放在外污染源控制的情况下会导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本文总结了影响缓流水体底泥中磷释放到上覆水体的机理及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水动力条件,水环境条件和底泥环境条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夏季珠江口水域溶解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996年和1999年夏季珠江口的盐度、温度、溶解氧、营养盐等水质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伶仃洋水体溶解氧的表底层浓度存在显著差异.表层的溶解氧浓度与表层的盐度和无机氮浓度都显著相关,而表层营养盐的浓度为表层溶解氧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一个简单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径流冲淡水与外海水之间的盐度层化作用比温度层化作用对底层溶解氧的浓度水平影响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的层化作用与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层化作用与表底层的溶解氧浓度差极显著正相关.潮汐周期循环对层化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珠江口水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水平主要取决于营养盐N的浓度;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咸淡水交汇形成的盐度差的层化作用,潮汐混合通过影响层化作用从而影响溶解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磷释放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通过现场采样、室内测试和模拟实验,研究分析了水体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底泥氮、磷释放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底泥中氮、磷释放的最佳水体温度是15℃,温度过高(≥30℃)或过低(≤5℃)都不利于底泥中氮、磷的释放;pH值对底泥释氮和释磷的影响机制不同,随着pH值的增加(pH=6,8,10)底泥释氮量减小,而释磷量增加.研究成果对采煤塌陷区水体富营养化防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底泥二次污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泥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底泥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在上覆水发生变化时会重新释放再次进入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对水质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文章综述了底泥中氮、磷、重金属的释放机理、影响因素及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底泥中埋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次释放作用是导致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难以根治的主要过程,因此,抑制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技术对于湖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度富营养高原浅水湖泊异龙湖为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6 d的底泥覆盖抑制氮磷释放试验,对比了生石灰+石膏(2∶1)、生石灰+石膏+红壤(2∶1∶1)、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1∶4)、无覆盖4种覆盖处理对氮磷释放的抑制效果,以期筛选出有效削减异龙湖内源负荷的覆盖材料与最优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覆盖组相比,3种材料覆盖都可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加入生石灰处理组的水体pH大幅上升,会破坏湖泊自然生境,不宜用于湖泊底泥生态修复;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覆盖处理的抑磷效果达75.9%,可作为抑磷释放覆盖材料.同时相比无覆盖组,只有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覆盖能抑制氮的释放,抑氮效果达64.1%,而其它两组处理对氮释放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因此,从抑制氮磷释放效果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角度综合考虑,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是最佳的覆盖材料,可为高原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内源控制提供工程修复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仙湖湖区水质好坏及水量多寡关乎湖南南县及周边地区的战略饮用水安全。三仙湖流域水质与底质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仙湖湖体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18 mg/L,总氮平均质量浓度为1.26 mg/L,总体水质为V类,总磷超标严重,对比国内重要湖泊水质总氮均值依次表现为三仙湖 < 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总磷均值为鄱阳湖 < 洞庭湖 < 三仙湖 < 太湖。沉积物中总氮污染较重,总磷生态效应较总氮低,对比国内重要湖泊底质总氮均值表现为洞庭湖 < 三仙湖 < 鄱阳湖 < 太湖,总磷均值表现为三仙湖 < 鄱阳湖 < 洞庭湖 < 太湖。分析表明,目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湖内底泥淤积、内源污染释放风险较大、散养牲畜进入湖区放养现象突出、受精养塘等渔业污染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某新建人工湖沉积物磷的形态分布,并研究了环境因素(溶解氧、温度、pH值和光照)对人工湖中的沉积物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人工湖沉积物中无机磷含量在总磷中占绝对优势,其中“活性磷”占总磷的12.0%~15.1%,其质量浓度分布为:缓流区>出湖口>湖心区>入湖口>滞流区;有机磷含量占总磷的3.4%~8.5%,其质量浓度分布为:出湖口>湖心区>滞流区>缓流区>入湖口。新建人工湖中的沉积物磷表现出先吸附后释放的规律;较高的温度和pH以及较低的溶解氧都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且磷的释放量在无光照下明显高于有光照。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滇池环湖截污体系已建混合水质净化厂MBR工艺实现出水氮磷稳定达标,通过现场搭建中试规模的系统,研究了外加碳源(乙酸钠)和除磷剂(聚合氯化铝)投加量对实际污水中氮磷强化去除的关系,提出了针对滇池农业面源污水常年进水水质质量浓度、碳氮比以及碳磷比均较低,TN和TP质量浓度波动大的特点,可灵活采用外加碳源(乙酸钠)和辅助化学除磷(PAC)的双调控方法或辅助化学除磷的单调控方法,在能够使出水中氮磷达标稳定的前提下,节约运行成本。同时,以中试研究参数为基准,有效地提高了洛龙河混合水质净化厂的实际运行调控效率,缩短了整个系统优化调整时间,并最终实现净化厂各项出水水质参数稳定达标,特别是TP质量浓度稳定低于0.3 mg/L的地方标准要求,预计滇池现有的两座MBR工艺处理厂每年TP的减排量可达65.3 t。  相似文献   

14.
浅水型水库活性区沉积物氮磷释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浅型水库活性反应区底泥中氮磷的释放特征,对某小型水库活性区0-30cm沉积物柱芯分层进行氮、磷快速释放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无机磷(PO4-P)的释放速率显著比好氧状态下的高,最大释放速率为75.52μg/(h·g);在不同沉积深度的垂直剖面上,PO4-P释放量由大至小依次为中层(ML,14~16cm)、表层(SL,0~2cm)和底层(BL,28~30cm),较高的水温环境可促进可溶性磷释放;水库沉积物聚集了大量NH4-N在好氧条件下,沉积物释放的NH4-N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同时伴随着NO3-N质量浓度大幅度增加;在厌氧条件下,NO3-N和NO2-N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不同沉积深度底泥层硝化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表层沉积底泥NO3-N转化速度最大;可通过曝气措施削减水库水中氮磷含量,抑制藻类过度繁殖,进而改善水库水环境质量和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湖泊水质管理技术的需要,建立了城市浅水湖泊水动力生态水质模型,模型模拟的状态变量包括温度、悬浮物、等。模型率定有较好的精确度,已经为南京市玄武在清淤、截污和引水等工程共同运行的条件下做了水质模拟和预测。共结果为玄武湖水质优化管理技术的最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于主成分绝对得分的源解析模型(APCS-MLR)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识别滇池富营养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定量描述叶绿素a (Chl a)浓度与关键影响因子的关系, 并与神经网络模型(ANN)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检验此结果的可靠性。模型结果表明, 影响滇池富营养化发生的最关键影响因子为物理因子(T > DO > SD > pH), 其次为营养物质(NH3-N); 在当前观测的高氮高磷水环境下, 营养物质的浓度变化对Chl a浓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相对而言, 控氮比控磷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对释放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污染程度的贡湖、五里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释放试验研究了有机质的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活性磷(SR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有机质的去除提高了各沉积物的SRP和DTP的释放量、释放速率,但却降低了DOP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且有机质的去除对污染严重的五里湖沉积物释放磷的影响大于污染较轻的贡湖沉积物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有机质对磷释放的影响,尤其是重污染的沉积物磷释放。  相似文献   

18.
曝气、氮和磷对滇池底泥中菹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在滇池底泥中,曝气、氮和磷浓度对菹草石芽平均出苗数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对菹草石芽的平均出苗数影响不大,但对幼苗生长速度及生长过程中根的发育影响显著,在有曝气条件下,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无曝气条件下的生长速度,且所有幼苗根系都能正常发育,根的长度、数目也较大;氮、磷浓度对菹草石芽的平均出苗数以及幼苗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曝气与否,石芽平均出苗数与氮、磷浓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幼苗生长方面,在非曝气条件下,高的氮、磷浓度对菹草幼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曝气条件下,菹草的生长速度与氮、磷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对沉积物再悬浮的诱因和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沉积物氮磷释放进入水体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提出了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氮磷释放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结论包括:沉积物主要因波浪与水流、人类活动及生物扰动等诱因而发生再悬浮;沉积物-水界面上氮磷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及迁移为沉积物氮磷的释放机制;上覆水体理化性质(如pH、盐度、温度、溶解氧与氧化还原电位)、沉积物性质(如粒径、氮磷赋存形态)、扰动时间与强度是沉积物再悬浮氮磷释放的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从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动力学过程、再悬浮沉积物氮磷释放的生物影响程度等方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