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导致心肌缺血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CMD尚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和靶向性的治疗策略。中医的“血-脉-心络”共病理论贯穿于CMD的发展全过程,启示在其临床诊疗中,治血、治脉和治心络均不可偏废,而虫类药以化瘀通络、搜风解痉等功效见长,具有治疗CMD的潜在价值。但目前未见对虫类药治疗CMD的研究与总结,据此,该文以中医“血-脉-心络”共病理论为切入点,将CMD病机演变分为5个环节,即病起在血(血液成分、血液流变学改变)、病进在脉(粥样斑块形成;粥样斑块不稳定)、病发在心络(微血管内皮损伤;微血管收缩、痉挛)、病末在心络(微血管重塑)、能量代谢障碍贯穿全程,以探讨CMD的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同时,结合虫类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从祛痰化瘀以通络、搜风解痉以止痛、以毒攻毒以散结、通补心络以荣心等4个方面阐述虫类药在CMD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MD提供理论依据,拓宽用药思路,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络病理论日臻完善,从络病理论出发探讨血管相关性疾病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提供了新思路。指出:不通则痛者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不荣则痛者宜补气养心,通络止痛。胸痹心痛实证久治不愈可发展成虚证,应辨证施治补不足,泻有余,心络气血调和,络机得复。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的病机与防治。从“络病”视角分析CMD发病机制可归结于气虚络瘀、痰瘀阻络和瘀毒内蕴,其中以气虚为本,瘀、痰、毒为标,瘀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重视通补结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可以提供个性化和科学的诊疗方案,有望改善CMD最终的防治效果,以期为CM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时亮  史洁 《北京中医》2011,(6):409-411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利用通络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文献,整理诸多医家关于心衰的治疗、络病理论以及通络药物在心衰中的应用的经验,从络病理论总结心衰的病因病机,将文献中治疗心衰的药物归纳为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祛痰通络、祛风通络、解毒通络、荣养络脉7种,总结通络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疗效,为通络药物干预心力衰竭提供理论和临床建议。  相似文献   

5.
时亮  史洁 《北京中医药》2011,30(6):409-411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利用通络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文献,整理诸多医家关于心衰的治疗、络病理论以及通络药物在心衰中的应用的经验,从络病理论总结心衰的病因病机,将文献中治疗心衰的药物归纳为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祛痰通络、祛风通络、解毒通络、荣养络脉7种,总结通络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疗效,为通络药物干预心力衰竭提供理论和临...  相似文献   

6.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及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肺络,核心病机为毒损肺络;治当尽早化湿毒、解热毒、祛瘀毒以通肺络;危重期应芳香开窍通络,注意开闭固脱、化瘀通络;恢复期应通补肺络、清彻余邪;围绕"解毒通络"综合辨证施治,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避免病情向危重症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既往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从气滞血瘀病理特征着手,采用理气活血法,而忽视了络病学说与通络疗法的重要性.本文将应用络病理论与通络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络脉病变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理机制 古代医家对络病早已有了充分的理论认识,《黄帝内经》就从络脉的概念、循行、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各个方面论述了络脉生理功能的缺失和病理状态的产生最终造成“心痛”。理论临床并重的《金匮要略》则首创了很多治疗络病的经方,如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蜘蛛散、下痰血汤、抵当汤等,均为后世所崇。  相似文献   

9.
袁东  章永红 《吉林中医药》2013,33(6):557-558
中医以“络脉络病”理论为指导,认为“肺络痹阻”是肺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病机,提出以“通络法”治疗肺癌,具体包括行气通络、化痰通络、活血通络和搜风通络法,临床运用时须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掌握不同药物的药性和配伍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达到肺络通畅,邪去正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汪思慧  沈雁 《陕西中医》2022,(12):1822-182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为其典型表现。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病机为心络痹阻,治疗上尤重通络止痛。基于“络以辛为泄”的络病治疗法则,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特点,对“辛味通络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具体为辛润通络、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虫蚁通络,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论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骨质疏松(DOP)作为糖尿病(DM)主要慢性并发症,起病隐匿,发病机制复杂,与高血糖状态、氧化应激、相关细胞因子、激素水平变化、降糖药物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中医学认为DOP病位在骨,与肾脾肝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导致气虚血瘀密切相关,治疗多立足于调补脏腑、行气化瘀,使骨得其养从而改善症状。本文基于络病理论,针对DOP骨络脏腑亏虚、邪瘀阻络的主要病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DOP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防治DOP提供更多思路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中认为,痰瘀阻络是导致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要从痰瘀入手,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气虚血瘀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络病理论”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骨病的诊疗当中。“络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与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络虚通补”为通络法中的一种,运用“络虚通补”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依据充足。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与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之间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性,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并重,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十五络脉与经脉分支不同、十五络脉别入表里经位置考、十五络脉组成考、十五络脉与十六络脉辨、任脉络别出位置辨、十五络脉的治疗作用等7个方面对十五络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西医发病机制为高血糖状态下的骨组织生理结构和代谢功能异常,包括长期高血糖、血管损伤及血液循环障碍、脂代谢异常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调。结合吴以岭教授中医络病学中“气络病变之内分泌功能失调和脉络病变之微循环障碍”理论,可将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病机归纳为脾肾亏虚、脉络瘀阻、骨络失养,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结合现代解剖学,从中医学整体观角度出发,论述肾络的系统性及层次结构。从整体辨证与肾脏本身辨病相结合,阐明。肾络瘀阻与周身血瘀脉阻的关系,提出从络论治肾脏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日本刺络史可分为7个阶段:日本原始泻血疗法,中国医学的传入,日本刺络疗法的诞生,日本刺络疗法的形成,日本刺络疗法的兴盛,日本刺络疗法的黑暗,日本刺络疗法的曙光。日本的刺络疗法从古发展至今1 600余年,有传入学习,也有自我创新,在世界刺络疗法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医学仍存在局限性,为刺络疗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现代医学的进步,蛋白组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数据挖掘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刺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系统的组成主要有十五大络、阴络、阳络、缠络、孙络和浮络等。它是运行人体气血、沟通脏腑肢节、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单位。络病理论认为络病是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深入研究络系统和络病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 ,并对其中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证论治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运用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进行微观研究 ,提出相应的假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