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从黑人男性成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男主人公奶娃如何在南下寻宝旅程中日渐成熟,从一个黑人纨绔"富二代"成长为担当家族种族大任的成熟男人,以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藉此试图构建黑人精神家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后"学批评流派中的重要分支,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问题上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本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有着互相关联的批判意识。后殖民主义批评为解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提供了有效的文学语境。  相似文献   

4.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优秀的长篇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仍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视角与倾向,将目光聚焦在黑人族群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困境上,审视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之间的矛盾冲突,令生活于美国的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族群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黑人精神归属与身份认同路径的探求。  相似文献   

6.
《慈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本文试图借助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来解读小说,探讨小说中的女性群体在蓄奴制和父权制的规训下,艰辛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黑人女性文学和妇女解放运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自卑自恶的群体。通过呈现一些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批评将边缘群体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作为研究的焦点,致力于颠覆和解构所谓权威的话语霸权,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积极探寻他者的"身份认同"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生动、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迷茫。采用西方文化批评理论来研究美国黑人戏剧将有助于我们在解读黑人戏剧中的身份探寻主题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9.
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相似文献   

10.
以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深入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名作《宠儿》,从异化的“宠儿”、扭曲的母爱、缺失的父爱等角度,探讨了莫里森如何在《宠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巧妙地使用“陌生化”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奴隶制对美国黑人几代人命运的迫害。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双重意识下的美国黑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身份危机,现实的生存空间成为黑白异质文化交锋的场所。在《兄弟与看守者》一书中,魏德曼刻画了约翰和罗比对身份危机的不同抗议方式。本文从空间的视角,解读弟弟罗比用暴力方式进行抗议的原因以及哥哥约翰如何逃离黑人空间,以反讽式书写表达抗议。通过展现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和抗议方式,魏特曼揭开了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神秘面纱,为黑人寻求平等空间和身份提供了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宠儿》是美国非裔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文中充满了大量丰富的隐喻,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有着丰富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将关联理论作为依托,一层层发掘这些黑人名字背后的隐喻意义,以及作者用这些名字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殖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提供了身份认同过程的全新模式——跨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份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英国病人》中表现尤为明显。跨界有助于阐释身份认同与语境的关联性,化解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二元对立,其中白人/黑人、男性/女性这两组对立尤为突出。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历史文化,可以看出,莫里森在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的同时,重构了它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指明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要想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父权制的压迫下保持身份独立,必须坚守民族文化和传统,坚定对黑人种族身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与音乐的交互环境中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的相关转化问题。从体育与音乐的文化相似性和异质性入手,分析体育音乐聚合关系的形成基础。得到以下结论:①体育与音乐的聚合形式为体育音乐高聚物和体育音乐低聚物;②建构了体育音乐聚合物与身份认同的互动模式,着重分析体育音乐聚合物作为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介质,通过动员和调试两种力量实现了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互动;③身份认同的非稳态是维护和重构身份认同的内因,青少年是体育音乐聚合物的动员对象;④表征为古典音乐的体育音乐聚合物维护了固有的身份认同,而表征为流行音乐的体育音乐聚合物重构了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滚雪球方式选取两名女同性恋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故事分析。结果:女同性恋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经历了觉醒期、压抑期、冲突期、冷静期和稳定期五个阶段。结论:女同性恋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中面临诸多压力,但随着认同趋于稳定,其生活满意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界对留学生身份认同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以往的身份认同研究侧重于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等方面,在第二语言写作领域的身份认同研究较少。基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一名具有汉语高级水平的韩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访谈并纵向记录其在一年时间中完成汉语高级写作课任务的情况,研究其在此过程中在身份认同方面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一名韩国交换生”,到“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再到“掌握汉语书面语使用技巧的韩国人”,其中第二个阶段是其身份转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