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筋病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经筋结点"是经筋病中病变处可触及到的条索状物,按压疼痛,患者自觉酸胀麻。杜氏理筋法是由成都名老中医杜自明老先生自创的一种治疗伤筋的推拿手法,对"经筋结点"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对经筋和"经筋结点"的认识,论述采用杜氏理筋法对"经筋结点"的治疗作用,及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为经筋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针灸》2020,(4):419-422
探讨陈日新教授治疗膝痹"痛在关节,病在经筋"的学术观点。陈日新教授根据膝痹发生发展特点,将膝痹分为筋急、筋结、筋挛、筋痿4期,提出膝痹病"筋病为先,骨病为果"的筋骨发病关系。指出阳气不足贯穿膝痹病始终,治疗应"治膝先治筋,筋柔膝自健",以"温通祛邪,温阳柔筋"为治疗原则。采用热敏灸治疗为主,针对各期不同病机特点制定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梁树勇  韦英才  吴飞 《四川中医》2010,(10):122-123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随机分为经筋手法组和传统推拿组。经筋手法组运用经筋手法循足三阳经筋走向松筋解结治疗;传统推拿组运用传统手法针对十二经脉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作比较。结果:经筋手法组总有效率为89.2%,传统推拿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经筋理论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理机制、临证思路及治疗手法,其病理机制为寒、热之邪使经筋发生急、弛的张力改变,从而导致筋骨力学制衡关系紊乱.临证以急、弛分病理性质,以症状辨受累经筋,以恢复经筋生理状态、纠正筋骨力学制衡关系紊乱为治疗目标,手法以急弛分治、理筋通结、顺筋归槽、通调经络为纲分步论治.  相似文献   

5.
笔者基于中医经典著作及现代研究论治肩周炎,文章从“经筋理论”探析肩周炎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肩周炎属于“经筋病”范畴,肩关节的稳定由肩部的经筋维持,肩周炎的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为筋结;治疗原则是“温筋通络,松筋解结”,局部“筋节点”及远端点取穴;治疗方法则采用温针灸、针刀、火针、推拿等,以期为治疗肩周炎拓展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经筋约束骨骼并主司关节运动,经筋病变会导致附着于骨骼的肌肉及韧带受损,累及骨的病变,最终导致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初期以筋伤为主,治疗重在柔筋通络,可用推拿手法治疗;早期以筋病为主,治疗重在养血柔筋,可运用艾灸及养血柔筋方辅助治疗;中期以筋骨同病为主,治疗重在荣筋壮骨,可采用针刀松解筋肉,结合补益肝肾以达强壮筋骨之效;晚期以骨病为主,治疗重在柔筋正骨,可通过推拿手法拔伸牵引及器械牵引等方法以达筋骨同治的目的。从筋骨同治的角度探讨膝骨关节炎的诊疗策略可为膝骨关节炎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项痹归属"经筋病"范畴,经筋理论可以诠释项痹的生理病理并指导项痹治疗。颈椎的稳定由颈项部的经筋维持,经筋对颈椎的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维系作用;项痹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的关键是筋结。项痹治疗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局部"以痛为腧"和循经筋结聚点远端点的取穴原则,太阳经筋为主和其他筋为辅的辨筋论治原则,阳筋与阴筋功能平衡的原则。同时,目前尚存在缺乏有效的项痹经筋辨证体系及经筋理论相对发展缓慢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9.
项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推拿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项背肌筋膜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推拿治疗简况。分析了经筋与项背部的联系,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制订了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操作方法。以项背肌筋膜炎作为切入点,探讨经筋理论对推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颈项部经筋的分布出发,通过经筋理论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提出"养精柔筋"手法,并通过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加以佐证,阐明其通经舒筋、正骨柔筋、养精荣筋的机理,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孙勇  郝军 《中医正骨》2016,(4):72-74
经筋理论源于经络学的十二经筋,从概念上讲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的一部分;从病证上看,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在四肢的具体表现;从治疗方面分析,经筋理论长期强调针灸、针刀等治疗方法,而筋病理论不再局限于针灸、针刀等疗法,而是融合了功能锻炼、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更加强调预防和力学的平衡。本文从概念、病证、辨证和治疗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和经筋理论的异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循经取穴、循经筋找痛点和反应点是推拿治疗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常用有效方法,其理论源自《灵枢·经筋》"以痛为输"思想,但迄今临床缺乏一个有效辨证方法指导经筋病的推拿治疗。本文通过对经筋理论的研究,探索以颈项部经筋循行的部位、结聚点、经筋病候,结合疼痛、病理变化和运动功能障碍,构建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之经筋辨证方法的可能,以期能用经筋辨证指导推拿手法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外展神经炎又称外展神经麻痹,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外展神经受损而引起眼球向外运动障碍,出现内斜视、复视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1]称为"风牵偏视",《灵枢·经筋》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本病属于筋纵范畴,多由于素体正气亏虚,风热之邪侵袭经络所致。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由糖尿病、炎症、高血压、脑血管病、肿瘤和外伤等引起,多数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日本大耳兔筋结处超微结构以及组织酶学治疗前后的观察,探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及推拿治疗经筋病的作用原理。方法建立兔颈型颈椎病模型,40只成年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和推拿治疗组,应用病理形态学观察和α-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筋结处超微结构及组织酶学的实验研究。结果病理形态学显示:推拿治疗组肌纤维增生病变较模型组减轻,α-SMA在对照组中未见明显表达,在模型组中α-SMA染色呈强阳性表达,α-SMA在推拿治疗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模型组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是通过手法作用于病筋结处,使其超微结构以及组织酶学产生特异性变化,研究说明了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揭示了推拿治疗经筋病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南少林理筋手法结合经筋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南少林理筋手法和经筋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及普通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VAS评估、膝关节活动度检测,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减轻膝关节疼痛及提高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南少林理筋手法结合经筋针法对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具有较好效果,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颈腰椎病的推拿治疗多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生物力学,采用适当的手法对患处进行治疗。通过总结分析有关经筋的理论,并结合基于现代医学的扳机点理论,阐述经筋理论与颈腰椎病的密切关系,即颈腰椎病的病理表现为经筋功能失调,筋结病灶点或者扳机点的出现;采用理筋解结消除扳机点,可以缓解甚或治愈颈肩腰腿疼痛,进而指出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医家的文献查询发现,推拿医家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往往是局部治疗为主,手法也是以筋伤推拿手法为主,但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柔筋温通手法,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脏腑推拿-经筋推拿的特点,以"筋喜柔、手法以柔和为贵"作为出发点,提出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新的思路。治筋手法以"柔和"为贵,切忌使用刚强粗暴的手法,"开人关节,走人元气",反增其害。腹部手法操作以充肝气、养肝血,肝气充盈、肝血濡养才能达到"柔筋"之目的。背部手法操作以"温"肾助阳为目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局部手法操作以"通"络,顺筋之性,手法以"轻、柔、透、巧"为宗旨,沿经络走行用摩、揉、推按、拨进行操作,以达通络之目的。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该套手法可行,但是该套手法的实验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经筋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筋结是经筋病的一种病理产物,表现为横络、条索及结节状物,按之酸胀麻,甚则疼痛,刺激筋结为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所在。"肌肉起止点"取穴法是张文兵以《内经》取穴法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提出的,在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腱寻找阿是穴和反阿是穴来治疗筋结,很好地将"以痛为腧"和"痛外治痛"结合起来,通过软组织力学和痛点机制理论均可证明该治疗手法对松散结节有着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经筋"是中医经络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关键所在.津沽伤科推拿历代医家在深入挖掘整理经筋特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通过筋结点按,局部推挤,循经拨按等准备手法,有效减少患者因治疗手法带来的疼痛,再结合整复手法并使得患者在治疗中"不知其苦",易于接受.基于此形成了具有津沽特...  相似文献   

20.
吴旭教授从“经筋”论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旭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机为"肝风内动,风盛筋急""阴津亏虚,经筋失养""神机失摄,经筋失约",提出从"经筋"论治,治疗时多取与经筋相关穴位,强调针刺层次及针刺顺序的重要性,治疗以调和经筋之阴阳、注重调神为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