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MR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同时行CTA检查(CTA组)与MRA检查(MRA组),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组和MRA组的诊断符合率和图像质量。结果 59例患者共检出肿瘤72个,DSA、CTA、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P<0.05)。结论 CTA、MRA对颅内动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A的显示效果略优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径肿瘤方面有优势,但MRA具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无辐射、检测费用较低等优点,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两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检出率和敏感度。方法:选取灵宝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将其中同时行CT血管造影的组别为CTA组,同时行磁共振的组别为MRA组。观察并记录DSA、CTA、MRA三种血管造影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MRA和CTA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诊断情况。结果:CTA组检出率为66.67%,MRA组的检出率为70%,与DSA检查的9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DSA结果作为金标准,CTA组和MRA组所测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和MRA检查的检出情况明显低于DSA检测,但这两种检查对于患者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的敏感度与DSA检查并无显著性差异,而这两种方式较DSA检查方式方便,患者不适感轻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固始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颅内动脉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后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种方法在检出率、所检出的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全面反映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可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宜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结果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包括CT组与DSA组,各25例。CT组患者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DSA组患者接受平板DSA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诊断费用及价值。结果:分析可知,CT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敏感性、阳性预测值显著低于D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检测结果时效性,DSA组显著优于CT组,并且检测费用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检测3 mm颅内动脉瘤时,CT组检测结果优于D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阴性预测值、特异性等方面,CT组与D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三维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性显著优于平板DSA,但是时效性及检测费用等方面不如平板DSA,在临床诊断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患者病情选择更为恰当的影像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CTA造影诊断,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分析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结果 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对于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3D-CTA诊断准确度较优于2D-DSA,尤其对于动脉瘤≥3 mm的诊断,但差异性不明显,但因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因此在临床进行颅内动脉瘤诊断时优先选择3D-CTA,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D-DSA和3D-CTA的联合使用,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1例可疑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微小动脉瘤3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32个,敏感性为91.4%。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佳 《双足与保健》2017,(10):83-83
目的探讨并分析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被疑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5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较,分析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作用。结果 CT血管成像检查,50例患者中仅4例正常,46例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性阻塞形成,表现为左侧25例,右侧20例,双侧1例。将此次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CT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8%,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 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阻塞中诊断价值显著,相较于其他诊断方式,可以及时了解、观察其血液流通、管腔狭窄等情况,该种检查方式无创伤、安全性高,适合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减影CTA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10例经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头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查后,分别采用传统CTA重建(对照组)和减影CTA重建(观察组)方式,利用盲法来分析两组图像质量并诊断。结果:观察组总体上临床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影CTA技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无创性、方便性等特点,能够较为形象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的病况,是一种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3D–CT血管造影(3D–CTA)、3D–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D–CTA组70例,3D–MRA组60例;以有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符合情况,以手术探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预测动脉血管瘤破裂出血准确率。结果:3D–CTA组诊断符合率为90.00 %,显著高于3D–MRA组的70.68 %;3D–CTA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57 %、90.00 %和80.00 %,显著高于使用3D–MRA检测得出的70.00 %、70.68 %和50.00 %;3D–CTA组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正确率为90.00 %,显著高于3D–MRA的84.4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3D–MRA,且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准确率显著高于3D–M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临床诊断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就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比较。结果:100条中度狭窄中,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37条,所占比为37.00%;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42条,所占比为42.00%;而100条重度狭窄中,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6条,所占比为66.00%;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61条,所占比为61.00%;对比两种方式的检出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经颅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二者均为必不可少的有效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检查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MSCT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观察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分析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疑似患者中,经DSA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例,检出率为82.35%,经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4例,检出率为79.41%;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时间短于DSA检查,检查费用低于DSA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灵敏度为94.64%,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94.12%,阳性预测值为98.15%,阴性预测值为78.57%。Kappa检验显示:MSCTA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κ=0.810,P <0.001)。结论: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较好,与DSA检查一致性强,且检查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观察42例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CTA后均可见清晰血管,诊断为脑动脉瘤25例,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7例,未见异常3例,与DSA或手术结果对照基本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疾病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目前颅内动脉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计算机断层投扫描技术(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疑似SAH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CTA检查,结果:共37例颅内动脉瘤(40枚);DSA检查结果:39例动脉瘤(43枚);CTA的总诊断敏感性为94.29%,特异性为85.72%,准确性为92.8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CTA成像诊断,能够准确、快速确定患者发病病因,可将其作为临床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的检查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颈部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检出结果、斑块检出率、狭窄程度,计算颈部血管超声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6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确诊病变55例,正常5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病变52例,正常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斑块检出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6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共检出55例颈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2例,完全闭塞11例;颈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轻度狭窄诊断符合率为83.33%(15/18),中度狭窄为92.86%(13/14),重度狭窄为100.00%(12/12),完全闭塞为90.91%(10/11)。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特异度为60....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采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与 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黄河中心医院于 2013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84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多排螺旋 CTA 检查与 DSA 检查,分析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影像质量优良率。结果:84 例患者经多排 螺旋 CTA 诊断可观察到动脉瘤 92 个,直径在 3.0 ~ 24.0 mm 之间,经 DSA 诊断可观察到动脉瘤 85 个,直径在 2.6 ~ 22.0 mm 之间,其中多排螺旋 CTA 检出动脉瘤率为 97.87 %,显著高于 DSA 的 90.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排螺旋 CTA 动脉瘤影像质量优占比 70.65 %,DSA 诊断动脉瘤影像质量优占比 51.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可采用多排螺旋 CTA 诊断、DSA 诊断,其中多排螺旋 CTA 检出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影像质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潮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64排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64排CTA检查显示61例为颅内动脉瘤(直径2~26mm),1例检查显示疑似动脉瘤,1例检查显示CTA阴性;DSA检查显示60例动脉瘤,2例检查显示DSA阴性。检测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DSA均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中CTA的整体检测率略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研究,对其CT灌注成像资料和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经比较,镜像区与患侧的CBV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CBF水平高于患侧,MTT低于患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比较,不同分期的CBV无明显差异,但Ⅰ期的CBF高于Ⅱ期,而Ⅰ期MTT低于Ⅱ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3经比较,CT血管造影显示,有43例为责任血管狭窄,CT灌注成像则有37例异常,阳性率为86.05%;CT血管造影显示,有13例责任血管无狭窄,CT灌注成像则有4例异常,阳性率为30.77%;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流动力学诊断中,CT灌注成像技术具有显著效果,在对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较高,二者联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适合临床进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部3D CE-MRA检查,并对照介入栓塞治疗及开颅手术,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3D CE-MRA螺旋共发现15例患者18个动脉瘤:13例为单发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 mm,最大10 mm。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发现另有1例动脉瘤在3D CE-MRA检查时呈阴性。结论 3DCE-MRA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对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医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98例,先后给予其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2D–DSA对动脉瘤(72.72%)、血管畸形(77.78%)、脑缺血(84.21%)的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3D–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烟雾病的诊断准确率,2D–DSA(81.82%)与3D–DSA(9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DSA对脑血管疾病的检测准确率更高,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0.
超急性脑梗死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进行影像学诊断,包括常规CT扫描、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