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湖南“95.7”、“96.7”两场特大洪水过程中的288幅卫星云图资料,对其降雨云系的产生、发展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利用卫星云图进行暴雨洪水预警的方法以及对防洪调度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 1.0゜×1.0゜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15年7月22日连城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南海海面上热带辐合带云系北抬引起的;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和抬升动力条件,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列车效应导致连城县城附近长历时的强降水过程;特大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环流发展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增幅作用非常显著。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比强降水过程提前2-3 h出现,可以对未来强降水发生提供预报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2023年汛期沂沭泗水系局地强降水频发,造成流域内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洪水。利用地面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模式资料,对2023年7月12日沂沭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中高纬双阻形势、蒙古低槽区冷空气南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产生的。长江上中游地区大片高温高湿区形成强暖平流向沂沭泗地区输送,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分析表明水汽条件异常充沛。沂沭泗地区上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层配置十分有利于形成强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EC模式预报副高北抬位置偏差、中低层高压脊系统预报偏差以及暖湿气流预报强度不足是降水预报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湖南“95.7”、“96.7”两场特大洪水过程中的288幅卫星云图资料,对其降雨云系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征,以及降雨云系的发展变化与实际降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利用卫星云图进行暴雨洪水预警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湖南两座大型水库的入库洪水进行预警和防洪调度的分析计算,防洪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汉江流域的降水预报能力,利用1960~2021年的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汉江流域暴雨的区域特征,通过典型过程选取、关键天气系统辨识等方法建立了汉江流域典型暴雨的天气学概念模型。选取了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原理辨识中高低层关键天气系统的配置及位置进而对暴雨天气学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汉江流域上中游及汉江流域暴雨多发生在5~10月,汉江流域下游暴雨多发生在3~10月,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均高于秋季,且汉江流域下游暴雨及大暴雨日数最多。因此,可根据暴雨的特点将汉江暴雨划分为流域型暴雨、上中游型暴雨和下游型暴雨。(2)针对汉江流域型暴雨,建立了槽前切变低涡型、低空切变急流型、槽及两高辐合型、高空深槽型4种天气学概念模型;针对汉江上中游型暴雨,建立了低空切变急流型和两高辐合型两种天气学概念模型;针对汉江流域下游型暴雨,建立了槽前切变型、偏南气流型、槽后切变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3) 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验证结果符合汉江流域上中游低空切变急流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6.
胡迪 《人民长江》2012,(Z1):87-89,131
为了减少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的各种损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11年"6.18"武汉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结构,物理量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解析了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有关结论可为提高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三明全市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在暴雨发生期间配置十分有利,水汽条件充足,暖湿气流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层结不稳定,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中尺度雨团活动频繁。武夷山脉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使用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追踪和分析1410号台风"麦德姆"在三明市引发的暴雨过程,探究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对三明市有明显的降雨影响,无大风影响;强降雨出现在台风东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暴雨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结构及整层的正涡度均为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台风云系螺旋特征明显,螺旋云带中有多个中尺度云团活动;台风降雨的雷达回波较均匀,表现为积云混合云回波的特征,垂直高度在6 km以下,无明显的强中心。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2016年01号台风"尼伯特"登陆后降水分布特征,从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物理量诊断、触发对流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尼伯特"台风登陆后福建产生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主要以台风本体环流降水为主,非对称特点和强对流性质明显,极端降水显著。环流结构完整对称的台风登陆台湾岛后,台风中心西北侧对流发展显著;登陆福建后,暴雨主要出现在台风环流中心及其西北侧,是由有利的动力、热力、水汽条件共同造成的。地面三支不同性质的气流在福建中部沿海汇合,造成冷暖空气在该区域不断交汇,地面冷空气侵入造成强迫抬升,加强台风内螺旋雨带的强对流,加剧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强降水产生。地面风场分布分析发现,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牛立强  周炫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9):46-48,60
文中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2日至4日尼尔基流域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尼尔基流域暴雨过程主要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影响天气系统为东北冷涡和地面蒙古气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700 hPa以下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为850 hPa偏南气流将水汽从渤海和黄海一带源源不断地向尼尔基流域输送.  相似文献   

11.
该文统计分析了1961至2010年发生在闽西北金溪流域的致灾暴雨及其影响系统,结果表明:金溪流域致灾暴雨主要发生在5至6月,其次是7至8月;进入21世纪后,致灾暴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洪涝发生的频率和特大洪水发生概率也呈增长趋势;致灾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槽、低涡、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六种,可分为低槽切变类、低涡切变类和低空急流切变类等三种类型;各层流场在致灾暴雨中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中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21年汛期松辽流域首场强降雨过程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由东北冷涡配合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引发了强降雨过程,呈现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大等特点.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700.0 hPa以下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850.0 hPa偏南急流将黄海、渤海水汽不断向松辽流域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供应.850.0 hPa的Q矢量锋生函数对此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闪电和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0年5月18—19日我省中北部出现的较大范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及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地面冷空气入侵触发了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降温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区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地面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对此次过程有明显的特征反应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面雨量变化趋势及对干流流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流域1960~2001年42a间109个气象站的雨量资料和大通、宜昌水文站(分别为全流域、上游控制站)同期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了全流域和上游年、季、月平均面雨量、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了雨量对干流流量影响,发现:①全流域面雨量,冬、夏季显著增加,秋季显著减少,全年为弱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1、6、9月;而上游仅秋季明显减少,夏、冬季呈弱增加趋势,全年无变化,主要发生在1、9月.②大通流量,为冬、夏、年季显著增加,秋季无变化,主要发生在1~3、7~8月;宜昌流量仅秋季明显增加,冬、夏季为弱增加趋势,全年无变化,主要发生在1~2、10月.③全流域或上游的面雨量与同期流量均为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年、春夏季,主要发生在全流域的1~8月、上游的3~11月.④全流域所有月份、上游1~3、10、12月面雨量与下月流量的相关性均比同期更好,表明流量对雨量的响应有一定的时空滞后性.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2011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606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我国秋季降水的特点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对产生降水的影响系统、水汽及动力条件做了详细分析。对引起2011年秋季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分析表明:9月中上旬,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稳定,西伯利亚地区为较强低值系统所控制并存在横槽,有大量冷空气输送至我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强大,提供了偏南暖湿气流并使南下冷空气受阻于四川盆地地区,使冷暖空气交汇。孟加拉湾地区异常的西南气流向我国输送大量水汽,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分钟和小时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20年8月3—4日黄河下游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境场、触发机制和中尺度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和冷空气影响是产生大暴雨的有利环境场;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强降雨的直接原因;强降雨第一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高层,是由云体范围大而孤立的MβCS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低层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东南沿海;第二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低层,径向垂直环流的形成使上升运动持续发展,强降雨是由多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的MβCS造成的,TBB(云顶亮温)梯度大,地面辐合线、风切变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2011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606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我国秋季降水的特点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对产生降水的影响系统、水汽及动力条件做了详细分析。对引起2011年秋季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分析表明:9月中上旬,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稳定,西伯利亚地区为较强低值系统所控制并存在横槽,有大量冷空气输送至我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强大,提供了偏南暖湿气流并使南下冷空气受阻于四川盆地地区,使冷暖空气交汇。孟加拉湾地区异常的西南气流向我国输送大量水汽,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0°×1.0°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比分析龙岩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南支槽活跃,低层有东南急流和西南急流向福建输送充沛水汽,且低空急流强度为冬季罕见。两次暴雨落区均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相对应,但水汽辐合垂直伸展高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导致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的不同。暴雨均发生在θse陡立的高能高湿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和强上升运动区域中。两次暴雨过程云团的发展旺盛程度及垂直伸展高度不同是造成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次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均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速度图上低层均有东南急流、中高层有西南急流;降水期间风廓线均表现为低层东南风、中高层西南风,当低层转为东北或偏北风时,降水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台风资料、T213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进行分析,发现登陆后移速缓慢、西南季风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湘东南特殊的山地地形是“碧利斯”在湘东南造成特大暴雨山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概况辽河流域年降雨量的75%集中在夏季6~9月,尤其是集中在7、8月份.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水汽丰沛;而西部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受西风环流和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候系统影响,因此,夏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激烈交绥,容易产生大暴雨.从暴雨的地区分布看,辽河下游平原和辽河干流东部河流是特大暴雨经常发生的地区;流域的西部和西北部,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