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青年人群体质指数(BMI)、代谢综合征(MS)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制订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某省级医院体检人群中青年人27 043名,询问病史,测定身高、体重、腹围、血压,检验生化指标;按是否患有MS分为MS(+)组和MS(-)两组,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MS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MS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MS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青年男性BMI、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均随年龄段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男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和MS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460,P0.01;r=0.462,P0.01)。MS与收缩压、舒张压相关(r=0.388,P0.01;r=0.40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2级和3级高血压的风险低于正常体重者,超重者发生上述高血压的风险高于正常体重者,肥胖者发生上述高血压的风险为最高;MS(+)人群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2级和3级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MS(-)人群。结论:青年人群中超重肥胖和MS(+)均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更注重男性超重肥胖和MS(+)人群,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高血压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人群,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两组人群之间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Hcy水平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高血压组高Hcy血症患病率(60.92%)高于对照组(16.25%)(P〈0.01);高血压组Hcy水平男性高于女性(P〈0.01)。高血压组患者年龄与血清Hcy水平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升高可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主动脉根部内径在主动脉窦水平的影响。方法在二维超声下测量了1 010个研究对象的主动脉窦直径。其中,高血压组有438例,血压正常组有546例。同时记录了相关的生理性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收缩压、舒张压等,所有资料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相比,除了身高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有差异性(P〈0.01)。在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男性主动脉窦内径均大于女性(P〈0.01),多重线性回归中,调整了年龄、体质量、BMI、BSA变量后,收缩压与舒张压都与主动脉窦呈正相关,(r=0.22,r=0.22,P〈0.01)。结论高血压与主动脉窦扩张存在线性关系。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可以防止主动脉根部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高血压人群超重、肥胖的分布现状,探讨体重指数与血压、尿酸、血脂等的关系。方法 2010年对深圳市南山区高血压人群取样调查1 748例,测身高、体重、血压、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深圳市南山区高血压人群肥胖率占13.9%,超重率占43.99%,且男性BMI显著高于女性(P〈0.01);随着BMI增高,男性组尿酸、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值增高,女性组尿酸、甘油三脂、舒张压值增高,总人群高血压临床分级均增高(P〈0.05)。结论 BMI与高血压、高血尿酸症和高脂血症的发生关系密切,控制肥胖对高血压人群的相关慢性疾病的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珊  王苏英  叶小丽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5-1136
目的探讨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女性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Cho),观察体质量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22.48%上升到2004年的26.83%;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素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的变化与SBP、DBP、TG及Cho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随着BMI的上升,SBP、DBP、TG及Cho水平相应增加。结论女性超重、肥胖既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对中年人群血钾与血压关系的影响。方法将2011~2012年中年体检者1019例按性别及BMI分为:男性BMI<24组,男性BMI≥24组,女性BMI<24组,女性BMI≥24组。分析以上各组血钾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男性BMI≥24组血钾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明显相关(P<0.05),男性BMI<24组及女性2组血钾与血压(SBP及DBP)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中年人群中高BMI男性血压与血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941人为研究对象,全部受检者控制饮食后在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静脉血检测UA、血糖(Glu)、血脂,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时采集既往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病史;采用身高体重电子测量仪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通过肢体动脉检测仪获得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对该人群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BMI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年龄、BMI、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正常血压组,而HDL却低于正常血压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baPWV均值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收缩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年龄、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男性组baPWV值虽稍高于女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baPWV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血压组在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高血压患者的baPWV值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高,PWV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改变的检测指标之一。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baPWV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压水平越高,对动脉弹性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杨奕  寿晓玲  杨丽 《浙江医学》2020,42(18):1944-1948,1953
目的比较不同血压管理模式对社区血压干预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通过本项目研发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录入杭州市5家社区医疗机构1844例研究对象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一般社区慢病管理模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工作。观察12个月后两组血压水平及门诊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基线血压分布构成比:高血压819例(44.4%),正常高值血压287例(15.6%),正常血压603例(32.7%),低血压135例(7.3%)。男性舒张压、收缩压、体重、身高、腰围、BMI均明显高于女性(均P<0.01)。随访1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数据基线可比;高血压者:对照组舒张压下降幅度较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高值血压者:观察组舒张压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血压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出现血压升高,对照组收缩压升高幅度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1年内5个随访时间点重复测量血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明显,正常高值血压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改善,正常血压者血压升高,低血压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有明显升高。结论观察组血压改善优于对照组,其血压管理模式可以在社区血压管理工作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和体脂肪率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s)的差异,分析BMI和体脂肪率衡量肥胖程度发生矛盾时,哪个指标更能准确反映CVRFs风险。方法 选择2013年2-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全面健康体检的人群共3 859例,进行横断面研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脂肪率,常规方法测定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根据BMI和体脂肪率分为4组,第1组:BMI<25.0 kg/m2,且体脂肪率<25.0%(男性)或体脂肪率<30.0%(女性);第2组:BMI<25.0 kg/m2,且体脂肪率≥25.0%(男性)或体脂肪率≥30.0%(女性);第3组:BMI≥25.0 kg/m2,且体脂肪率<25.0%(男性)或体脂肪率<30.0%(女性);第4组:BMI≥25.0 kg/m2,且体脂肪率≥25.0%(男性)或体脂肪率≥30.0%(女性)。比较各组CVRFs情况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VRFs的影响因素。结果 男性较女性身高、体质量、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体脂肪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5)。4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体脂肪率、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FPG、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腰臀比后,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071、0.054,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063,P<0.05),与FPG、TC、TG、LDL-C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0、-0.019、-0.021、0.016,P>0.05);体脂肪率与FPG、TC、TG、LDL-C水平均呈正相关(r=0.038、0.078、0.051、0.079,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050,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无直线相关关系(r=-0.006、0.008,P>0.05)。男性较女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两项及以上CVRFs发生率升高(P<0.05)。4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两项及以上CVRF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腰臀比、体脂肪率与CVRFs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无论BMI如何,高体脂肪率与CVRFs风险相关;而无论体脂肪率水平如何,高BMI与CVRFs风险无关。在评估CVRFs风险时,体脂肪率优于BM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对广州市某农村602名≥15岁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人群高血压的总患病率为18.91%,其中男性为20.10%,女性为18.39%,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BMI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存在显著正相关.肥胖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是女性血压与BMI的相关性高于男性,特别是在肥胖组(BMI≥25).在低体重组(BMI<18.5),血压与BM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广州农村≥1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且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正相关,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对控制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对儿童血压及其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6~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1580例,男858例,女722例,测定血压、身高、体质量,随访3年,分析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对儿童血压及轨迹的影响。结果全部受测者初复测血压密切相关,收缩压(SBP)的相关系数为0.370,舒张压(DBP)的为0.220。男性组SBP和DBP初复测值密切相关(SBP、DB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0.391,均P<0.01),且相关系数高于女性组(SBP、DB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0.112,P<0.01)。男性组SBP在血压偏低组、正常组、偏高组原百分位数维持率分别为61%、73%、65%,显著高于女性(27%、47%、31%),均P<0.01;体质量指数与血压密切相关,但是体质量指数的变化与血压的变化相关性较弱,排除了体质量指数的影响后,初复测血压的相关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8岁儿童男性血压轨迹现象比女性显著,体质量指数与血压密切相关,但是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不受体质量指数影响,受遗传因素调节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男性在职干部中超重、肥胖及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2012年在我院行年度体检的1 018例男性在职干部,测量血压、腰围、身高、体重,检测空腹血糖(FPG)、TC、TG、尿酸水平,并根据BMI分为消瘦组(BMI< 18.5 kg/m2,20例)、正常组(18.5 kg/m2≤BMI< 24kg/m2,502例)、超重组(24 kg/m2≤BMI< 28 kg/m2,416例)和肥胖组(BMI≥28 kg/m2,80例)4个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男性在职干部的超重及肥胖情况分布:超重40.9% (416/1 018),肥胖7.8% (80/1 018),向心性肥胖53.0% (540/1 018),代谢综合征(MS) 11.2% (114/1 018).②从消瘦、正常、超重至肥胖组,FPG、TC、TG、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逐步增高,FPG分别为(4.78±0.36)mmol/L ~(5.30±1.65) mmol/L,TC分别为(4.93 ±0.71) mmol/L ~(5.33 ±0.97) mmol/L,TG为(1.12±0.45) mmol/L~(2.23±1.07) mmol/L,尿酸分别为(356 ± 25)和(354±45) μmol/L~(373±58) μmol/L,收缩压分别为(108.7±10.9)mmHg~(127.2±12.0) mmHg(1 mmHg =0.133 kPa),舒张压分别为(69.9±7.1)mmHg ~(82.6±9.5)mmH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2、12.09、40.55、6.19、28.97和49.29,均P<0.01);随着BMI增大,高血压(0%、11.8%、27.4%、37.5%)、糖尿病(0、1.6%、5.5%、10.0%)、血脂异常(40.0%、47.2%、66.3%、71.2%)、高尿酸血症(0、5.0%、13.5%、13.8%)的患病率越高(x2值分别为55.97、9.65、43.32和24.08,均P<0.01),同时患上述多种代谢疾病的比例也越高,患3种以上代谢性疾病的比例分别为0 (0/20)、1.4%(7/502)、5.8% (24/416)、13.8% (11/80) (x2 =31.90,P<0.01).结论 肥胖与各种代谢异常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病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应用Medilog-DX型全自动血压监测仪计录16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人工测得腰围、臀围、大腿周径和上臂周径等指标,并计算BMI(体重/身高^2)、腰/臀围比值(WHR)。结果24h收缩压(24h SBP)、白天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体重、BMI、腰围、WHR呈正相关(r=0.21~0.36,P〈0.05),与臀围呈负相关(r=-0.19,P〈0.05)。夜间舒张压(nDBP)与腰围呈负相关(r=-0.21,P〈0.05)。24h舒张压(24h DBP)、白天舒张压(dDBP)与年龄呈负相关(r=-0.20,-0.19,P〈0.05)。WHR和-SBP,nSBP及24hSBP水平与年。龄相关性最强(r=0.33,0.26,0.31,P〈0.01);年龄与24h DBP,nDBP水平相关性最强(r=-0.22,0.24,P〈0.05),而BMI与dDBP和24hDBP水平间相关性最强(r=0.35,0.31,均为P〈0.01)。平均血压与身高、上臂围、大腿围和上臂围/大腿围比值间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人体脂肪分布关系密切,应合理控制饮食,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睡眠呼吸暂停与睡前、醒后血压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3年9月-2007年9月在呼吸睡眠监测中心就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9分的成年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血压检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对象分为4组,比较各组患者睡前与醒后的血压变化,了解血压变化与PSG的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共1528例患者入选。非OSAHS组患者(AHI〈5次/h,n=172)的睡前、醒后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OSAHS组患者(AHI≤20次/h,n=435)的舒张压升高1.73mmHg;中度OSAHS组患者(AHI≤40次/h,n=307)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52mmHg和3.71mmHg;重度OSAHS组患者(AHI〉40次/h,n=614)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3.72mmHg和4.22mmHg。轻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微觉醒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5)。中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体重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5)。重度OSAHS组患者夜间收缩压的变化与BM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和0.25,P均〈0.05);夜间舒张压的变化与AHI、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和0.17,P均〈0.05);夜间平均血压的变化与AHI和M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和0.20,P〈0.05)。结论OSAHS可引起夜间血压升高,但幅度不大;影响血压的因素因OSAHS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脂联素(adiponectin,APN)、肾素(renin,PRA)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在肥胖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2010-05/2013-02月在作者医院就诊的初治肥胖性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就诊的初治单纯性高血压者80例及单纯肥胖者40例为对照。收集3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腰围(waistcircumference,WO、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抽取空腹卧位静脉血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APN以及血浆PRA、AngⅡ。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PN、PRA、AngⅡ与其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从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到肥胖性高血压组PRA和AngⅡ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性高血压组APN明显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单纯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rson直线性相关分析显示:APN与BMI(r=-0.487,P〈0.01)、WC(r=-0.441,P〈0.01)、DBP(r=-0.436,P〈0.01)、PRA(r=-0.328,P〈0.01)、AngⅡ(r=-0.271,P〈0.020)呈负相关。PRA与BMI(r=0.334,P〈0.01)、WC(r=0.381,P〈0.01)、SBP(r=0.526,P〈0.01)、AngⅡ(r=0.571,P〈0.01)呈正相关。AngⅡ与BMI(r=0.348,P〈0.01)、WC(r=0.397,P〈0.01)、SBP(r=0.534,P〈0.01)、PRA(r=0.571,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低下以及RAS激活可能与肥胖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辉  刘颖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6):551-553+556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健康体检者1198例体质指数(BMI)情况分析,探讨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BMI、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增高趋势,50—70岁人群超重率最高,〉50岁人群肥胖率最高。随BMI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减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逐步增高;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检出率亦增高。在肥胖男性高血糖检出率高于女性。〉70岁肥胖人群高血压、高血糖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8.46%和82.69%,〈40岁肥胖人群高血脂检出率最高为49.18%。[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人血糖异常检出及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6830名老年人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空腹血糖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和糖尿病(DM)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C)、臀围、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及空腹血糖受损情况与其它因素相关性分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检提供依据.结果 NGT 3200例(46.85%),IFG 2575例(37.70%),DM 1055例(15.45%);随着BMI的增加,血糖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IFG与DM组中超重与肥胖人群所占比例最高;按NGT、IFG、DM顺序,BMI、WHR、WC、TG、HLD-C与SPD平均水平依次升高,HLD-C平均水平依次降低,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与NGT组LDL-C、DBP和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与DM组的LDL-C和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受损与BMI、WHR、WC、SBP、LDL-C、TG成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空腹血糖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WHR、WC、SBP、LDL-C、TC和年龄对空腹血糖受损有较大影响.结论 老年人血糖异常率随着BMI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升高.BMI、WHR、WC及多种代谢指标与空腹血糖受损成线性相关,对空腹血糖受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艾塞那肽治疗不同体重指数(BMI)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经口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按BMl分为两组:A组(19kg/m^2≤BMI〈24kg/m^2)31例,B组(BMI≥24kg/m^2)33例。给予艾塞那肽治疗1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1例患者完成16周试验,3例患者因消化道反应退出试验。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k、TG、体重、BM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OMA—B、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B组的体重、BMI降幅显著大于A组(P〈0.01)。轻中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2.6%,低血糖发生率为14.8%,无严重低血糖。结论艾塞那肽适用于血糖控制欠佳的不同体重指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患者体重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动态血压(ABP)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制定特异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52例肥胖青少年(BMI≥25)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每周5次,每次持续50~60 min,共8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2组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学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身体成分,诊室血压包括诊室收缩压(SBP)和诊室舒张压(DBP),动态血压指标包括日间ABP(dSBP和dDBP)、夜间ABP(nSBP和nDBP)和24h ABP(24 h SBP和24 h DBP),利用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测定运动能力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功率和力竭时间。结果实验后,组内比较,运动组脂肪重量(FM)、体脂百分比(BF%)、24 h SBP、24 h DBP、dSBP和dDBP下降(P〈0.01),诊室SBP、诊室DBP、nSBP和nDBP无统计学意义(P〉0.05),VO2max、最大功率和力竭时间增加(P〈0.01),对照组所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组间比较,运动组FM、BF%、24 h SBP、24 h DBP、dSBP和dDBP均低于对照组(P〈0.01),VO2max、最大功率和力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8周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肥胖青少年ABP水平并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弘磊  ;周玲  ;杨涛  ;范红旗 《医学综述》2014,(23):4382-4384
目的研究肥胖对糖脂代谢及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在南京市大厂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肥胖患者31例作为肥胖组,33例超重患者为超重组,3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及体质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β)和体质量指数(BMI),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研究对象的FPG、FINS、HOMA-IR、UA、TC、TG、HDL-C及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超重组的FINS、HOMA-IR、TG、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组FPG、TC、SBP、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超重组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FINS、HOMA-IR、TG、UA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或P<0.01),HDL-C则显著低于超重组(P<0.01),两组FPG、TC、SBP、D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其病理生理机制促进了代谢综合征其他组分,如血糖、血脂及血压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