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千山百(三弄),家家户户都蒸起五色糯饭和粉蒸肉,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于其上,表示农家当年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个个穿起节日盛装,他们用发多[注]包起五色糯饭和粉蒸肉,装在最新最好的竹篮里去走亲访友。妇女们在节日的前夜,经过一个通宵准备好节日的吃用之后,也欢欢喜喜地带着儿女走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毛难族的庙节,以毛难山乡的铁坳为界,铁坳以下为下团,铁坳以上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东寻西找,在这坡长五公里的大山上搭了第一间“爬地棚”,其子孙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山中村寨。民国初年,此寨再三遭土匪洗劫,梁氏后人不得不一次次重建“爬在棚”。然而,今天这个小村寨命运如何?高高的山上石头多我们苗家住高坡喝的是黄莲水住的是茅草窝祖祖辈辈抬不起头世世代代苦难多苦难多……自从来了共产党苗家翻身见太阳啊,见太阳邓小平掀开大石板翻身的苗家喜洋洋啊,喜洋洋——一位被采访者所唱的歌大山里的第一间“爬地棚”据传,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因贫穷而遭人凌辱,被迫离乡背井迁居于黔…  相似文献   

3.
“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据《防城县志》记载,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人民,“农隙时,择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举行歌会,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之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山歌逐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即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  相似文献   

4.
在湖南古丈县坪坝乡,有一个“女婿村”——溪口村。几十年来,从外地来这里落户的女婿有50多个。姓氏也由过去的向、王、沈、龚四大姓氏发展到现在的30个了。过去,苗族村流传着“好女莫在娘家住,好男莫当上门郎”的说法。是什么原因使这小小苗乡招来了这么多女婿呢? 原来,溪口村处在三个县市的交界,设有墟场。每到传统的赶集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都来这里交流农副产品。每年七月八苗家“鹊桥会”这里更成了青年男女交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千人歌来万人唱,千歌万唱歌唱铜;“一O七O”早完成,杠色喜报震四方。千歌万唱歌唱钢(僮族)~~  相似文献   

6.
刘博 《民族论坛》2005,(2):9-11
糯民——世界水稻农耕文明的开拓者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民族名称,百越人的最早祖先就是糯民。为什么叫糯民呢?因为这些南方农耕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水稻稻种是“Nuo(糯)稻”,以此作为族称,即“糯民”。“农”字实际是古“糯”音的转借字,后在汉文献中又有“傩民、雒民、倭民、瓯民、骆越”等多种称谓。因此,最早的“神农氏”应为“神糯氏”,后来的炎帝即神农氏,是5000年前由南方发展到陕西一带的农耕部族首领,因兴于姜水而姓姜。历史的赞颂全都集中到了这一代神农身上:他教民众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  相似文献   

7.
花糯饭是贵州省平塘县布依族民间食品之一,它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它与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走进通道侗乡,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那淳朴、浓厚神奇的民俗风情。———1、饮食侗乡饮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酸、甜、酒、糯”“酸鱼糯饭常留客,米酒油茶宴佳宾”,这句流传在侗乡的民谣浓缩了侗族饮食的主要形式。在侗乡,家家户户都有酸水坛子,酸菜是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尤为美味的是腌酸鱼。制作酸鱼时先将鱼肚剖开,洗清内脏,拌上食盐、辣粉、糯米粉和香料,放进瓷坛或木桶密封盖严即可。侗乡酸鱼风味独特,十分爽口。糯米饭是侗家主食中的上品。古老乡风“大碗酒,抓团饭,传杯换盏”保留至今。入席前,人人净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热情…  相似文献   

9.
《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长嘹”“喝酒嘹”六种。《嘹歌》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其中心在今平果县,它与古代思恩府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围着篝火“打跳”来“打跳”,是居住在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普米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歌舞活动。普米人民把这种传统的歌舞活动,当成是生话中的盐食,走到哪里都有唱不尽的歌,跳不完的舞。用普米族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有嘴不唱歌做什么?有脚不跳舞做什么?”普米旅的“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支竹笛,有一块平地,少则三五人,多至几百人都可以进行。尤其是在佳节期间,或接嫁婚丧,新  相似文献   

11.
农历三月初三,壮族称之为“歌节”或“歌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是壮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它应归属于何种类型?是壮家的年节,或者是古老的求育节、求偶节?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又是怎样?笔者认为,它应是以唱歌为主要形式乐神择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诚望指教。 一、壮民族的独特性格——以歌乐神和以歌择偶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天,壮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定湘 《民族论坛》2005,(10):42-42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踏进侗乡,你就到了侗族大歌的故乡。一、侗族大歌的种类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汉语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语,即汉语里的“大”的意思“。嘎老”直译为汉语就是“歌大”,但按汉语习惯说  相似文献   

13.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14.
<正> 侗族是古老的民族。侗族人民勤劳勇敢,擅长歌咏,以口为笔,以心为纸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侗乡素有“歌海”之称,“饭养身,歌养心”。吟咏歌唱,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瑶姑身上衣     
早在后汉,就有瑶族祖先“好五色衣服”的记载。的确,瑶族人民喜爱着彩色图案的衣服。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姑娘,就是以擅长针绣而著称。她们从童年就开始穿针引线,一直绣到戴上老花眼镜……瑶绣花色繁多,最富风彩的要数那瑶姑身上衣了。瑶族姑娘的嫁衣,是瑶家长辈和小伙子衡量姑娘勤劳的标志。女孩子一般在十五、六岁上便着手绣制几件  相似文献   

16.
金兰英是一个普通的女共产党员,勇敢地挑起泰安市泰山区岱庙办事处市场街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一干就是30年,把一个原本是“贫民窟”、“乱窝子”的市场街,变成了一个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全国模范居委会。是什么力量给了金兰英如此大的勇气.促使金兰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我们听听金兰英的心里话:“任职二十多年来我的心总是沉甸甸的,日思夜想的,就是尽快让群众人人有活干,有饭吃,过上幸福生活,让群众说共产党好。这是我神圣的职责,也是我干好工作的动力,它使我忘记了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辛酸和不幸。”  相似文献   

17.
“十八怪者”,实乃内地人对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少见多怪也。其中有些“怪”、又恰恰表明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生产技艺和生活智慧。 第一怪“鸡蛋拴着卖” 云南人卖鸡蛋很有意思,随手捡几把稻草,用水浸一下,然后左缠右绕,便把一只只鸡蛋拴绑成串,搭在肩上,进城去卖。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还堪称包装技艺一绝。 第二怪“草根当锅盖”云南人的锅盖也多用稻草编成,其形状又高双尖,酷似斗笠,何以如此?原来饭甑里摞满了碗碗碟碟(盛着米饭、腊肉、香菇、菜干等吃食),如用扁平锅盖,是蒸不了几样东西的,可见云南人善于精打细算。  相似文献   

18.
霍拉山峰沉浴在红雾中。头顶小花帽的维吾尔族小巴郎迎着太阳歌唱:塔里木河,我心中的歌……这首歌是唱给汉族医生丁金玉叔叔的。那是一个星花盛开着的夜晚。下户村的维吾尔族村民巴吾东匆匆来找丁金玉。他满头大汗,结结巴巴对丁金玉说:“丁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吧!”丁金玉背起药箱,追着巴吾东一路快跑,来到村里。当他赶到巴吾东家时,孩子已气息奄奄了。丁金玉迅速诊断后发现,孩子患了急性肺炎,此刻,呼吸道里卡了一口痰,造成呼吸困难,生命有危险。抢救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刻消除喉咙里的痰液。  相似文献   

19.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luan)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  相似文献   

20.
因为有了共产党北京是金子的宫殿,因为住着毛主席,北京更加光辉嗓烂。西藏是个好地方,因为有了共产党,西藏才如意吉祥。东方升起了彩虹三唱有了粮和面,四唱有了碗和锅,五唱有了新衣裳,六唱有了新被熬,七唱靡除高刊贷,,又唱不再受奴役,九唱不把鸟拉支,一卜唱当家作主多快活。唱了一歌又一歌,翻一身农民歌兑多,翻过恩人毛主席,再唱改革胜利歌。弃方升起了彩虹,彩虹架在西藏天牢;毛主衡乘着彩虹来了,幸语降到穷人手中。翻身农民唱甜歌着到青棵黄共产党镇导得好往年看到青棵黄,心里就翌慌,等到打完爆,袋里不留一粒樱。布达拉宫的金顶,为汁么格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