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的价值以及CT多平面重组(MPR)对此征检出的意义。方法观察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137例及良性肺内结节45例,将结节的边缘分为4型。对28例肺癌、22例良性结节行MPR,考察其显示分叶征的作用。引入可能性比值(likelihood ratios,LR)以量化良恶性病变在形态学上存在重叠的表现。结果Ⅰ型边缘结节对良性病变的特异性为83.3%(20/24),敏感性为44.4%(20/45)。Ⅳ型边缘结节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异性为97.6%(83/85),敏感性为60.7%(83/137)。表明Ⅰ型边缘是良性病变的特点;而Ⅳ型边缘是恶性病变的特征。Ⅳ型边缘的结节恶性病变在MPR重组图像上的检出率为64.3%(18/28),与横断面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叶征对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有价值,MPR配合横断面薄层图像有助于提高该征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径≤1 cm肺结节C T影像学定性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90例≤1 cm肺结节的影像资料,统计分析各征象在良恶性组间及不同病理分型组间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影像诊断考虑为恶性的190例结节中,病理证实恶性168例,准确率88.4%。良性组中纯磨玻璃结节、血管集束征比例明显低于恶性组,实性结节比例明显高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例中,不同病理分型组间除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外,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呈线性下降趋势,而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呈增加趋势,各征象线性趋势通过了0.017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结论对于≤1 cm的肺结节,CT多平面重建(M PR)、容积再现(VR)能充分展现各恶性征象,对肺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及恶性结节病理分型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的研究(附69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直径小于3cm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以提高CT对SPN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分析经CT扫描、CT导引下肿块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3cm的SPN69例。结果:良性结节15例,恶性结节54例;良性结节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分叶少而浅,结节内钙化多见,边缘多数有长毛刺;恶性结节形态多不规则,分叶多且深,周围以短细毛刺常见,胸膜凹陷征、其内空泡征、血管截断或聚集征较常见。结论:CT是鉴别肺内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的一种理想检查方法,对多数肺结节可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性小肺癌(small peripheral lung cancers,SPLC)的CT表现、病理基础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SPLC的CT表现及病理表现,将叮征象与20例良性结节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主要盯征象:深分叶53.8%(23/42);毛刺征73.8%(31/42),棘状突起45.2%(19/42);血管集束征33.3%(14/42),与良性结节对照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次要征象:空泡征21.4%(9/42),支气管充气征14.3%(6/42),仅见与肺癌组。CT增强为中度以上强化(92.9%,13/14)。结论:CT尤其是HRCT能充分显示SPLC的内部特征、边缘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CT征象与病理密切相关。深分叶征是SPLC的基本征象,在此基础上出现其它征象有诊断意义,CT增强有助干SPL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结节的CT征象与其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肺结节的CT表现及其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类型,比较分析良恶性肺结节之间各CT征象(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的检出率,并用Sperman秩相关分析4种不同浸润程度的早期肺腺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与3种不同密度结节(纯磨玻璃密度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之间的关系。结果:良性结节的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均P<0.05),而气管充气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肺癌的侵袭性与结节的实体成分检出率存在正相关(Sperman相关系数=0.533,P=0.000)。结论: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及随访过程中结节实性成分的出现及增加可作为恶性肺结节的特异性CT征象。  相似文献   

6.
空泡征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结节内空泡征的HRCT表现及其对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结节176例(肺癌129例,良性结节47例)的普通CT及HRCT扫描表现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肺内孤立结节空泡征的HRCT表现,结果:(1)在显示直径为≤2.0cm结节空泡征HRCT优于普通CT。(2)空泡征在肺癌和良性结节出现率分别为27.8%及8.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3)空泡征在直径≤2.0cm的肺癌中出现率最高。结论:空泡征是鉴别肺内孤立结节良,恶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肺癌特别是早期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SPN)部分常见 HRCT 征象的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 SPN(其中88例为恶性,41例为良性)的 HRCT 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指标包括短毛刺征、深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分析、记录上述征象出现的数量。将无上述3种征象的 SPN 纳入 A 组,仅具有其中1种征象的 SPN 为 B组,具有2种上述征象的 SPN 为 C 组,具有3种上述征象的 SPN 为 D 组。计算在恶性 SPN 和良性 SPN 中,A、B、C、D 四种情况的出现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2.2%(2/88),在良性 SPN 中为53.7%(22/41),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001);B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为23.9%(21/88),在良性 SPN 中为26.8%(11/41),良、恶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C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30.7%(27/88),在良性SPN 中为12.2%(5/41),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D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43.2%(38/88),在良性 SPN 中比7.3%(7/41),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0.001)。结论:HRCT 常见恶性征象组合出现对于恶性 SPN 的定性诊断意义大于单独出现或不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4月46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直径≤3 cm的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6例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中,腺癌2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9例,未分型癌1例。多层螺旋CT征象:分叶征36例(78%);毛刺征28例(61%),短毛刺21例,长毛刺7例;棘状突起13例(28.3%);空泡征9例(20%);胸膜凹陷征16例(35%);血管集束征12例(26%)。增强扫描11例,增强幅度42-65 Hu。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肺结节的高分辨率CT定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肺部高分辨率CT(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能力。方法:对75例结节(<4cm)的HRCT表现进行分析。根据结节边缘、内部结构、大小、特殊征象及CT值测定将其分为三组,即典型恶性结节(19)、典型良性结节(18)及非典型结节(38)。结果:对33例恶性及42例良性结节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2.7%和59.5%。结节有分叶或切迹、其内密度不均匀、周围有短小毛棘或小棘状突起、伴胸膜凹陷征及供养血管等多见于小肺癌。结论:HRCT在征象显示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CT。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征象在良恶性结节中均可以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最大似然法用于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分析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高分辨率CT(HRCT)及薄层CT扫描片,采用最大似然法总结对鉴别随机分布结节,淋巴管周围结节及小叶中心结节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方法:对150例肺部HRCT或薄层CT表现有微小结节的病人,应用最大似然判别法,把微小结节的各种征象转化为记分值,判定病人所属结节。结果:最大似然判别法对随机分布结节的诊断正确率为94.0%;对淋巴管周围结节的诊断正确率为76.0%;对小叶中心结节的诊断正确率为90.0%。平均判别正确率为86.7%。结论:HRCT及薄层CT扫描对随机分布,淋巴管周围分布及小叶中心分布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应用最大似然判别法有助于鉴别结节类型。对有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患者。应有胸部常规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行HRCT扫描或薄层CT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直径≤3cmSPN患者均行MS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类型,并将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①SPN与相关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能良好显示。CT显示SPN与支气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13例;与血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节22例;与支气管和血管均有关系者恶性结节23例,良性结节15例;②SPN与支气管关系分为4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到达SPN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型,支气管在SPN内呈长段开放状,并可进一步分叉;Ⅳ型,支气管紧贴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本文中Ⅰ型19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8例。③SPN与血管关系分5型:Ⅰ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一支或多支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显示为血管切迹征;Ⅳ型肺血管延伸进入或穿过SPN;Ⅴ型血管紧贴SPN边缘走行,或受压呈弧形改变。SPN与血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也可表现为混合型。本文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8例。结论:采用MSCT薄层扫描,结合MPR、CPR、VR能准确显示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将两者结合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肺撕裂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晓峰  吕维富  潘志立  刘斌   《放射学实践》2010,25(5):509-511
目的:探讨CT对肺撕裂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68个病灶)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32例肺撕裂伤患者,共68个病灶,其中58个病灶位于肺表面或紧靠胸膜,10个病灶位于肺的中央,多发15例,单发17例。CT表现为肺气囊肿、气液囊肿、血肿。其中气囊肿9例,气液囊肿18例,肺撕裂伤伴肺内血肿5例。肺撕裂伤周围均有不同程度肺挫伤。CT分型Ⅰ型20例,Ⅱ型5例,Ⅲ型1例,Ⅰ型和Ⅱ型同时存在6例。结论:CT检查是早期发现、诊断、分型及动态观察肺撕裂伤的最佳方法,并可对治疗、转归及预后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病变胃壁增厚的CT表现特征,提高良恶性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诊断明确的42例胃壁增厚的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性、强化特点和分布等以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肿块型增厚19例;条状或带状增厚5例;溃疡型增厚5例;蒂型增厚1例;结节型增厚6例;不规则型增厚6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26例,未定型1例。结论:胃壁增厚在CT上表现直观、清晰,结合胃壁增厚的程度、类型、强化等特点可以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14.
乳腺微小钙化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睿  许建荣  华佳  孙莉  李岚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10-1213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时乳腺微小钙化的表现及分型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74例患者行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检查,记录钙化灶单簇个数、分布直径、形态分型(根据Le Gal乳腺微小钙化分型,Ⅰ型:环形钙化;Ⅱ型:形态规整的点状钙化;Ⅲ型:泥沙样钙化;Ⅳ型:形态不规则的点状钙化;Ⅴ型:蠕虫样钙化)、是否沿导管分布、是否伴有肿块等x线特点.并与手术活检病理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4例中36例为乳腺恶性病变(48.65%)、38例为良性病变(51.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簇个数(P〈0.001)、微小钙化的形态分型(P〈0.001)、是否沿导管分布(P=0.001)以及是否伴有肿块(P=0.007)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有一定价值。多因素分析发现,钙化的形态分型(P=0.0008)和是否伴有肿块(p=0.003)是诊断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微小钙化的形态分型中Ⅳ和Ⅴ型钙化、Ⅲ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单簇个数〉10个以及Ⅱ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分布直径〉20mm者恶性率较高。结论:Ⅳ和Ⅴ型钙化、Ⅲ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单簇个数〉10个以及Ⅱ型钙化伴有肿块或分布直径〉20mm诊断乳腺癌的阳性预测值较高,应积极定位手术活检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对甲状腺结节中的钙化灶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4个甲状腺结节,其中出现钙化99个。对于出现钙化的结节以病灶中心为圆心,钙化位于1/2半径内的定义为在中央,位于1/2以外的为在边缘,两种情况均出现的为混合型,观测钙化在结节中的位置。同时观测结节中钙化的形态、多少以及钙化大小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癌31个,结节性甲状腺肿56个,腺瘤12个。钙化完全位于结节中央的良性结节5个,恶性结节8个,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钙化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7,P=0.016)。结论:甲状腺结节出现钙化,钙化位于结节中央时,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大,而钙化的形态、多少以及钙化大小对于良恶性的鉴别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支气管征的表现形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与其支气管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直径≤3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22例)行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平扫的原始数据以2.5mm进行标准算法薄层重建,将数据传入GE-AW4.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显示SPN与支气管的关系。将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对照。结果:①全肺层厚为10mm螺旋扫描,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全肺扫描行层厚为2.5mm的标准算法薄层重建,结合各种工作站后处理方法,能极好的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②54例SPN中与支气管有关系的43例(79.6%),其中恶性结节29例(90.6%),良性结节14例(63.6%)。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SPN-支气管关系分为5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进入SPN内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支气管穿过SPN,其管腔通畅;Ⅳ型支气管沿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增厚、牵拉;Ⅴ型,支气管沿SI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支气管壁无改变;④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恶性结节中均以Ⅰ型、Ⅱ型和Ⅲ型最常见,良性结节以Ⅰ型和Ⅲ型最常见。Ⅱ型主要见于恶性结节,不见于良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型表现在良性结节中明显高于恶性结节,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及薄层扫描合并薄层重建能清楚显示SPN与支气管关系及类型,两者关系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SUVmax与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关系。方法:初治淋巴瘤患者23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定),按Ann Arbor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Ⅰ、Ⅱ、Ⅲ及Ⅳ期患者分别有5、6、7、5例;其中20例NHL患者,以病理结果为依据,低、中、高度恶性患者分别有2、9、9例。所有患者皆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得所有病灶的SUVmax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Ⅰ、Ⅱ、Ⅲ、Ⅳ期患者的淋巴结平均SUVmax值分别为6.00±2.69、6.88±4.08、11.10±5.05和10.46±4.48,Ⅱ期与Ⅲ、Ⅳ期之间的差异显著(P=0.000),其余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低、中、高度恶性NHL患者病灶的平均SUVmax值分别为5.13±0.15、8.47±5.24、10.53±5.37,后两者之间有差异(P=0.03)。结论:SUVmax值与淋巴瘤临床分期及NHL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诊断肾结核的临床效果,并对引起CT误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肾结核的32例患者分别行B超及CT检查,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病理组织学证实Ⅰ型肾结核 7例,Ⅱ型肾结核 8例,Ⅲ型肾结核 6例,Ⅳ型肾结核 6例,Ⅴ型 5例.CT诊断中Ⅰ型肾结核7例,Ⅱ型肾结核 6例,Ⅲ型肾结核 6例,Ⅳ型肾结核 6例,Ⅴ型7例,符合率为93.75%(30例).B超诊断证实Ⅰ型肾结核6例,Ⅱ型肾结核 8例,Ⅲ型肾结核 7例,Ⅳ型肾结核 7例,Ⅴ型 4例,符合率为81.25%(26例).与B超诊断相比,CT诊断符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中有2例(6.25%)患者出现误诊,1例将其诊断为肾囊肿,1例为假性动脉瘤合并脓肿误诊为结核.结论 对肾结核患者应用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肾结核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的MRI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形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表现。结果:良性病变共22例(纤维腺瘤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乳腺囊肿5例,导管囊状扩张伴慢性炎症1例,囊性乳腺病3例);恶性病变共36例(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髓样癌1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边缘毛刺、分叶征或边缘模糊,环状强化或不规则强化。良性病变多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的均匀强化,其中5例囊肿无强化。其中形态学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90.00%,准确率为89.66%。强化表现阳性预测值为89.74%,阴性预测值为94.74%,准确率为91.3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22例良性病变,13例(59.09%)表现为Ⅰ型,8例(36.36%)表现为Ⅱ型,1例(4.55%)表现为Ⅲ型;36例恶性病变,1例(2.78%)表现为Ⅰ型,9例(25.00%)表现为Ⅱ型,26例(72.22%)表现为Ⅲ型,阳性预测值为79.55%,阴性预测值为92.86%,准确率为82.76%。结论:乳腺MRI动态增强的形态学表现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相结合,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敏君  占洁  张伟  何玉麟  彭德昌  肖香佐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94-1197
目的:探讨3.0 T MR TSE-17-db-T2-iPAT T2WI序列对周围型肺肿块各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能力及对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周围型肺肿块(直径1.5~6.3cm,平均3.47cm)行3.0TMRI,通过与常规CT对照,分析MRI对肿块的形态学征象,包括肿块的大小、形状、毛刺、分叶、内部结构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的检出及显示能力;采用5分制评分法对肿块的性质进行评分,评价CT、MRI诊断肺部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3.0TMR TSE-17-db-iPAT T2WI对显示肿块的大小、形状和分叶能力与C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T显示肿块血管集束征(16例)、肿块与支气管关系(12例)比MRI(分别为7和4例)更有优势(P〈0.05);而3.0TMR TSE-17-db—iPAT T2WI显示肿块内部结构(47例)比CT(13例)更有优势(χ2=32.03,P〈0.01);评分大于等于3分(病灶不确定,但可能为恶性)判为癌症,MRI诊断周围型肺肿块的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50.0%;CT诊断周围型肺肿块的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55.6%。结论:3.0TMR TSE-17-db-iPAT T2WI序列对显示肺内肿块内部结构比CT更有优势;在周围型肺肿块的鉴别诊断中有-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