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黎金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24-1325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6年9月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咽峡炎(100%)、肝大(77.8%)、脾大(44.6%),颈淋巴结大(88.9%)、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66.7%,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2.
范方琼  刘明卫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79+183-179,183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91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患儿均有发热(100%),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65例(71.4%);该组病例并发肝功能损害72例(79.1%);并发支气管肺炎42例(46.2%);并发心肌损害20例(22.0%);并发脑炎2例(2.2%);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2.2%),91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15例,死亡1例。结论: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7~14d。观察2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与疗效。结果治疗组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治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与机制。方法:将397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继发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实验室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静滴腺苷蛋氨酸1.0g,bid,对照组给予中成药菌栀黄静滴30ml,qd。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明显下降,两组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两组间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能够恢复肝细胞转甲基及转硫基作用,从而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是治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EB病毒(EBV)所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EBV感染所致I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并发肝损害(肝损害组),130例未并发肝损害(无肝损害组).分析相关指标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两组年龄、IgA、IgM、IgG、CD3+、CD8+、CD3 CD19+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M、CD3-CD19+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EBV所致IM的肝损害多为免疫原性,IgM、CD3-CD19+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可以作为IM并发肝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入院前误诊入院后确认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5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15例患儿均有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症状,早期异常淋巴细胞出现率低,心肌、肝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与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检测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AST/AL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甲亢性肝损害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本院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分析57例甲亢性肝损害(A组,肝功能异常组)的临床特点,并与62例甲亢患者(B组,肝功能正常组)相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甲亢性肝损害肝功能主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升高;A组患者血清ALT、AST、ALP、TT3、TT4、FT3、FT4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平均年龄高于B组(P〈0.05)。结论甲亢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不典型,甲亢性肝损害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2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7例和干扰素对照组25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GCV)发热下降和咽夹炎好转,肝脾淋巴结肿大后缩小的时间均较干扰素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GCV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P〈0.05或0.01),短期使用更昔洛韦剂量控制在8-10mg/(k·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更昔洛韦短期静脉用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和减轻咽部症状,耐受性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鸿昌  契燕燕  冯为东 《安徽医药》2009,13(9):1099-1100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并发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56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28例)予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照组(28例)予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肝损害的疗效,1次/d,连用2周。结果2周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效率治疗组(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42.86%)(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3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d)静脉滴注,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7~10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观察期间更昔洛韦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减轻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不同病原进行相应治疗,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方法对35例EB病毒EBV-VCA-IgM、EBV-VCA-IgA阴性而诊断为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n)、腺病毒抗体(ADV-IgM)、柯萨奇病毒抗体(CBV-IgM)、弓形虫抗体(Tox-IgM)、微小病毒抗体(B19-IgM)、乙肝病毒(HBsAg)等,并与同期住院的25例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临床体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5例传单综合征患者MP-IgM大于1:80阳性12例(34.3%),CMV-IgM阳性5例(14.3%)、ADV-IgM阳性2例(5.7%)、CBV-IgM阳性1例(5.7%)、微小病毒抗体(B19-IgM)阳性1例(5.7%)、乙肝病毒(HBsAg)阳性3例(7.9%),传单综合征组与传统的传单组在淋巴结肿大、心肌酶、白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改变明显(P〈0.05)。结论MP与CMV是引起传单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及早明确病原并相应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支原体治疗和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熊维 《安徽医药》2014,(7):1272-1274
目的探析EB病毒(EBV)感染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表达率、血游离EBV-DNA拷贝数与其细胞体液免疫系统之间相关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54例患者,179例EBV感染儿童为实验组,排除肝功能异常及疱疹病毒感染儿童75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临床不同疾病型别分为一般性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87例;重度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3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组14例及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组4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流式细胞仪测定EBV感染患儿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CD4+、CD8+、CD4+/CD8+、CD16+56(NK)表达率。结果 CAEBV组Ig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HPS组IgG、IgA显著低于其他组别,且C3、C4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C4数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M组、中重度IM组的CD8+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EBV-HPS组细胞总T细胞,CD4+、CD8+、CD4+/CD8+、NK、B细胞均显著下降,其中除了B细胞与CAEBV组较无差异之外,与其余4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EBV组CD4+升高缓慢,CD4+/CD8+较其余EBV感染患儿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EBV感染引起的肝脏功能性损伤与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有关,不同疫病类型与外周淋巴B细胞体液免疫降低显著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疗效对比。方法70例传单(IM)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5例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组35例给予更昔洛韦10mg/kg/d;均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68.57%,(P〈0.01);治疗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脾回缩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变异淋巴细胞恢复至〈10%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或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单较传统的利巴韦林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苦参注射液配合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125例(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125例对照。结果:同步组和序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6%和40.0%,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黏膜炎、腹泻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白细胞降低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测定指标有显著增加(P〈0.01)。结论:恶性肿瘤化疗时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明显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AIDS/TB)在抗结核治疗强化期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收治的70例AIDS/TB患者(病例组)和98例单纯结核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开始抗结核治疗后2个月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导致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有16例,占22.8%,对照组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有12例,占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1,P=0.069)。另外,两组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出现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并AIDS可能不是抗结核治疗强化期肝功能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和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心衰组)、同期肺炎急性期患儿(肺炎组)和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各30例.心衰组分别在急性期(心衰发作后6~24 h)和恢复期(心衰控制后5~7d)检测cTnI和BNP,并与肺炎组和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心衰组急性期cTnI和BNP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F=5.303、4.632,均P<0.05),肺炎组与对照组cTn1和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恢复期cTnI和BNP较急性期明显降低(t=4.291、5.393,均P<0.05),但与肺炎组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cTnI和BNP是判断小儿肺炎是否合并心衰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朱俊国  张林林  李勋 《河北医药》2010,32(10):1200-120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19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n=67)和非糖尿病组(无T2DM组)(n=152),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并测定hs-CRP值.结果 T2DM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T2DM组(P〈0.05),糖尿病组双支及三支冠脉病变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无T2DM组(P〈0.01),但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的hs-CRP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水平较非糖尿病者高,患多支病变的几率明显增大,但冠脉病变支数与hs-CRP关系不密切,仅靠hs-CRP水平不能预测冠心病的冠脉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