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局部免疫抑制治疗是将免疫抑制剂直接作用于移植物来治疗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它有两个优点:(1)靶器官局部免疫抑制剂浓度高;(2)减少了全身应于免疫抑制剂所致的副作用,本文还介绍了局部应用免好抑制剂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PK)移植物的存活率,降低了排斥反应发生率。胰腺移植的目的是根治糖尿病,但是他克莫司(FK506)和环孢素(CsA)都有致糖尿病的副作用,目前尚无这两种免疫抑制剂对胰腺移植或SPK术后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3.
移植受者长期免疫抑制明显增加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且免疫抑制剂无法阻止或延缓慢性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间充质干细胞(MSC)兼有免疫抑制能力及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MSC联用免疫抑制剂旨在通过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来维持有效的免疫抑制作用,确保MSC输注后不发生排斥反应,同时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利用MSC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在特异性耐受形成后安全撤除免疫抑制剂,实现移植物及受者的长期存活。临床最理想的结果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4.
三、细胞增殖信号传递抑制剂(PSI)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1.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以及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评价一种免疫抑制剂效果的最主要的指标是看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程度(有效性)及药物对受者的毒副作用大小(安全性)。西罗莫司作为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中的基础用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硫唑嘌呤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和可切除的转移性复发性结直肠癌中应用广泛。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有望进一步提高以放化疗为基础的传统新辅助治疗效果。本文在综述免疫治疗(着重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其用于新辅助治疗的机遇,包括dMM...  相似文献   

6.
器官移植后长期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所致的毒性作用以及供者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而采取基因治疗手段可调控移植物局部微环境的免疫反应,使移植物免遭排斥,也可诱导受者对供者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使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基因治疗手段还可培育转基因动物,用于异种器官移植,以缓解供者短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叶晟  董家鸿 《消化外科》2008,(4):318-320
排斥和感染均是免疫系统对各种外来抗原作出的免疫应答。在排斥反应中,宿主针对的是同种异体抗原(获得性免疫);在感染中,宿主针对的是各种病原体抗原(天然免疫)。两种免疫往往交织在一起而相互影响。加强抗排斥治疗使移植物耐受,但同时会造成免疫低下;降低免疫抑制剂量虽然会减少感染率,但又可诱发排斥。一旦发生排斥,更容易引起感染,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合理调控排斥和感染对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导致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带有功能移植物死亡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依从性不良,是器官移植近期效果明显提高而远期效果并未同步提高的主要原因,上述因素都与免疫抑制剂是否合理应用相关。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指标来指导用药,用药量往往不足或过度,从而导致免疫损害或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虽不断寻找解决方法,包括剂量最小化或撤除免疫抑制剂,但方案还不一致,结果也不确定或不具说服力,尚无理想结果。长期以来,免疫耐受诱导研究在小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可喜的结果,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同种移植物不发生排斥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移植物功能,组织学也无免疫损害表现,能再次接受来自同一供者的移植组织,而排斥第三方组织,并证实这些都是主动过程,而不是对同种移植物应答的不足[1]。  相似文献   

9.
由于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胰腺移植的短期效果显著提高,移植胰腺的1年存活率在80%左右。随着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延长,慢性排斥反应将成为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据2004年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与国际胰腺移植登记处(IPTR)的统计,术后1年导致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洛汀新和钙通道抑制剂洛活喜对慢性移植物肾病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26例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均调整免疫抑制剂,但治疗组另加服洛汀新10mg/d,洛活喜5mg/d;随访监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及生化指标,并于治疗后1年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治疗组动脉血压、血肌酐、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对照组血肌酐上升速度减慢,但仍上升,其他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移植肾穿刺活检显示治疗组大部分病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无变化,而对照组大部分病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有所加重。结论洛汀新和洛活喜联合使用可减缓移植’肾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仍然可以导致移植物的短期内丢失.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可有效阻止移植物早期发生排斥反应,但在肝移植的中后期,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的感染、肾毒性、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考虑到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危害,近年来,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减量和撤除倍受关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由浓度导向悄然向依赖于受体免疫状态的个体化治疗转变.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免疫抑制剂的减量与撤除虽已在临床逐步开展,但同样也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提高移植物及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率是器官移植学科的主要研究目标,免疫抑制剂是维持移植物存活的最关键环节。移植肾丢失率以每年约5%的速度递增,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很多关键因素都与免疫抑制剂有关。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影响移植免疫相关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及功能,降低免疫应答以达到维持移植物存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来氟米特(LEF)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1]的治疗.近年来,它在肾脏疾病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在防治移植物排斥反应、肾病综合征(NS)、狼疮肾炎、紫癜肾炎、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等治疗中均有不少成功报道.本文拟将其治疗原发性NS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在器官移植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PRA阳性说明患者已致敏,而且与超急性、急性、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失功、移植物长期存活有关。术前PRA阳性并非移植的禁忌,可以通过选择良好的HLA配型、进行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治疗,使PRA下降,而重新获得移植的机会。术后PRA水平升高的受者,排斥反应、移植物丢失的概率明显升高,如PRA急剧升高预示排斥反应的发生,并早于临床表现的出现,可选用新型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胰岛与Fas配体阳性睾丸细胞共同移植产生免疫豁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an P  Yan L  Zhan W  Xiao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08-210,I013
目的通过胰岛与睾丸细胞共同移植诱导胰岛移植物长期生存。方法胶原酶、胰蛋白酶、Dnas酶消化制备睾丸sertoli细胞培养48小时;纯化的供体(Wistar大鼠)胰岛500个培养后的睾丸sertoli细胞共同移植,移植前后不用全身性免疫抑制剂,TUNEL法标记胰岛移植物周围凋亡的淋巴细胞,SABC法测定共同移植物FasL稳定表达情况。结果胰岛与1×107个睾丸sertoli细胞共同移植可以纠正链脲酶素所至的糖尿病高血糖状态达60天(有效率达100%,6/6),单纯的胰岛移植或与1×105个睾丸sertoli细胞共同移植,移植物仅能存活5~6天。移植物周围可见明显的凋亡的淋巴细胞存在。结论胰岛与Fas配体阳性睾丸细胞共同移植可以诱导局部免疫豁免,使移植物长时间存活。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器官保存技术、移植手术方式的发展及免疫抑制剂不断研发,器官移植已成为一种挽救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方式。国外研究表明,目前采用的免疫抑制剂疗法并不能完全防止长期免疫进程中移植物排斥的发生[1],由此所致的慢性移植物失功大大降低了患者移植后的存活期限,且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在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  相似文献   

17.
王永磊 《器官移植》2012,3(5):278-282
随着医学的进步及外科技术的提升,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对器官移植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移植术中及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可避免、减轻或逆转排斥反应,从而大大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然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感染几率增加、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费用昂贵并且需要实时监测血药浓度等。诱导和维持移植物与受体之间产生免疫耐受,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即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使移植物获得与自身组织相同的地位而长期存活,同时又不损伤免疫系统对其他非己抗原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血管移植物感染的外科诊治15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人工血管移植物和支架型血管移植物感染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对1985-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5例血管移植物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同期共施行血管重建手术1316例,其中发生血管移植物感染15例,发生率为1.14%。13例发生在手术后4个月以内(86.7%);2例发生在手术后4个月以后(13.3%)。血管移植物感染的临床表现为移植物外露伴伤口溢脓、发热或败血症、腹股沟区肿胀或窦道形成、吻合口大出血、移植物和/或远端肢体动脉搏动消失、远端肢体坏疽。外科治疗包括:(1)完整取出感染的血管移植物、清创引流术加局部抗生素溶液灌洗;(2)完整取出感染的血管移植物、清创引流加截肢术;(3)完整取出感染的血管移植物、清创引流加近远端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重建术;(4)单纯清创引流术加局部抗生素溶液灌洗。15例中11例痊愈,4例死亡。结论血管移植物感染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死亡率和截肢率高,早期诊断、外科积极处理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自从开展器官移植以来,外科手术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十年中,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发生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并发症已取代排斥反应成为移植治疗的主要挑战。与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相比,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不高,并且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较小,但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导致移植失败。如何诱导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免疫耐受,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是肝移植良好开展的主要保证。本文拟对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应用情况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2003年至2005年,笔者对21例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患者服用肾炎四味颗粒的同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简称治疗组)的疗效进行观察,并与同期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20例患者单纯调整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简称对照组)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