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三联抗结核药物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药物缓释性能。方法:避光环境下以100:3:3:12的比例称取硫酸钙/氨基酸复合材料500mg、异烟肼(isoniazid,INH)15mg、利福平(rifampicin,RFP)15mg、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60mg制备载药人工缓释材料,将其置于模拟体液中,分别于浸泡3h、12h、24h、36h、48h、60h、72h、1~14周时取材料浸提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中INH、RFP、PZA三种药物的浓度,并据其计算单位时间段内药物释出质量。结果:载三联抗结核药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材料在模拟体液中浸泡3h时浸提液中释出INH、RFP、PZA的浓度分别达到152.96±1.32μg/ml、92.90±2.17μg/ml和334.90±12.3μg/ml,在8周前各时间点的浸提液中,3种药物浓度均较高;至8周时PZA的释出浓度、10周时RFP释出浓度、11周时INH的释出浓度仍高于其10倍的最小抑菌浓度,之后逐渐降低;未载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材料在有效检测时间内药物出峰时间处未见有意义杂质峰出现。结论:载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材料具有较为平稳、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效缓释性能,三种药物在模拟体液中释出药物的浓度均可达到体内杀死结核分枝杆菌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复合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的体外抗结核性能。方法将制作的载药人工缓释材料及非载药缓释材料浸泡于模拟体液中,分别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取得二者的浸提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浸提液浓度。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 A组)为复合三联抗结核药人工缓释材料第4、8、12周的浸提液组,分为A4W、A8W、A12W 3个亚组;实验对照组(B组)为未载药人工缓释材料第4、8、12周的浸提液组,分为B4W、B8W、B12W 3个亚组;空白对照组( C组)为蒸馏水,分为C4W、C8W、C12W 3个亚组,每个亚组均为20个样本。将进行增殖后的标准结核分枝杆菌H37Rv与3组各样本加入BacT/ALERT 3D培养系统中共同培养。观察阳性率并统计分析培养结果。结果复合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浸提液浓度检测结果(μg/mL):第4、8、12周时异烟肼的浓度分别为:142.65±2.23,47.83±2.91,0.68±0.17;利福平在第4、8周时的浓度分别为:70.69±7.16,39.95±3.98,第12周时其浓度已测不到;吡嗪酰胺在第4、8、12周时的浓度分别为:893.56±7.09;229.87±9.56,6.36±0.57。经BacT/ALERT 3D系统培养后,A、B、C各亚组结核杆菌阳性率分别为:A4W组15%、A8W组25%、A12W组55%;B4W组80%、B8W组85%、B12W组80%;C4W组90%、C8W组95%、C12W组90%。 A组各样本与B组对应样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各样本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复合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在体外具有抗结核作用,其作用至第84天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复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的聚乳酸-羟基乙酸(HRZ/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450mg)为载体,避光条件下称取H(40mg)、R(60mg)、Z(125mg),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HRZ/PLGA缓释微球,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特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采用溶出法、HPLC于3h、6h、12h、1d、2d、3d、6d、9d、12d、15d、20d、25d、30d、40d、50d测定H、R、Z三种药物的浓度,观察其是否均大于1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日均释药率、累计释药率。结果:HRZ/PLGA微球在电镜下观察呈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0.3±4.7μm;H、R、Z三种药物的载药量分别为(18.02±0.36)%、(22.46±0.24)%、(21.68±0.37)%,包封率分别为(54.79±1.13)%、(72.35±0.39)%、(67.21±0.68)%;体外缓释试验显示微球缓释前12d左右,三种药物的累计缓释度均超过了50%,日均释药率分别为5.05%、4.89%、6.86%;第12天后三药的缓释基本趋于稳定,日均释药率分别为0.17%、0.26%、0.16%;三种药物缓释到50d时均大于10倍MIC。结论:HRZ/PLGA微球具有优良的载药及药物缓释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抗结核药物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HRZ三联抗痨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对其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等进行表征分析。[方法]用反相蒸发法制备PEG2000修饰的异烟肼(H)、利福平(R)及吡嗪酰胺(Z)三联抗痨药脂质体,包裹TGF-β1 siRNA。测定脂质体粒径、电位、包封率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成功制备HRZ三联抗痨药阳离子脂质体,Zeta电位值(28.13±2.4) mV,异烟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包封率分别为90%、88%、37%;随着阳离子脂质体用量的增加,siRNA包裹效果越好,Zeta电位值逐渐由负变正;动态光散射技术(DLS)及透射电镜(TEM)显示,HRZ三联抗痨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呈球形,大小均匀,粒径为(152.69±59.47) nm。[结论]成功构建HRZ三联抗痨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为后续进一步进行体外细胞毒性、靶向TGF-β1基因沉默效应及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宿主细胞体内、体外抗结核实验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三联抗结核药物复合缓释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药物释药性能。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作为载体,采用双乳、喷涂、冷冻干燥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比例抗结核药物的复合缓释材料:A组,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15∶15∶30;B组,H∶R∶Z=20∶30∶50;C组,H∶R∶Z=30∶30∶120;D组,H∶R∶Z=80∶120∶250。药物总质量与PLGA之比为1∶5。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HRZ/PLGA复合缓释材料的表面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在模拟体液中H、R、Z三种药物的释放浓度,计算药物累计释放量及释放率,分析其体外缓释性能。结果:A组和B组缓释材料表面分散均匀,空隙规则、分布均匀,直径分别为23.07±0.38μm和25.67±1.26μm;C组和D组缓释材料分散欠均匀,空隙不规则、分布欠均匀,直径分别为31.25±1.98μm和45.67±3.26μm。A组H、R、Z分别于42d、56d、42d的累计缓释度超过50%,于70d时的阶段释药量分别为157.43±057μg、129.29±0.14μg、196.43±0.28μg,浓度分别为28.486μg/ml、23.525μg/ml、39.265μg/ml。B组H、R、Z分别于35d、42d、35d的累计缓释度超过50%,于70d时阶段释药量分别为9.89±0.96μg、21.71±0.42μg、51.12±0.87μg,浓度分别为1.789μg/ml、1.618μg/ml、10.242μg/ml。C组H、R、Z分别于21d、35d、42d的累计缓释度均超过50%,于70d时阶段释药量分别为1.76±0.49μg、8.43±0.31μg、81.14±0.58μg,浓度分别为0.352μg/ml、1.618μg/ml、10.242μg/ml。D组H、R、Z分别于28d、42d、35d的累计缓释度均超过50%,于70d时阶段释药量分别为1.71±0.21μg、14.01±0.42μg、65.57±0.26μg,浓度分别为0.312μg/ml、2.128μg/ml、13.516μg/ml。70d时A组三种药物浓度均大于各自的1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且A组分散均匀,空隙规则、分布均匀,直径约为23.07±0.38μm,三种药物在不同的时间段释放行为不相同,前14d药物缓释规律按Higuchi方程拟合最好,即前14d三种药物按照扩散的形式进行缓释,14d后三种药物按照零级动力学缓释曲线释放,即等量缓释。其余3组均有药物未达到10倍MIC。结论:复合HRZ/PLGA缓释材料具有优良的载药及药物缓释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复合药物缓释系统,其中H∶R∶Z=15∶15∶30的HRZ/PLGA缓释材料为较佳配方。  相似文献   

6.
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的制备与理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的制备方法及其理化性能。方法分别制备硫酸钙、骨基质明胶颗粒,按1:1、2:1、3:1、1:0不同质量比例制备复合人工骨。经扫描电镜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及体外降解试验,研究不同配比复合人工骨的结构特征、力学强度及降解速率。结果硫酸钙与骨基质明胶呈均匀混合分布,材料内见较多孔径为100~500μm的微孔结构,孔隙间相互交通,随着骨粒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增大。质量比为1:1、2:1、3:1、1:0的复合人工骨的抗压强度分别为(3.53±0.62)、(6.74±0.78)、(13.60±1.01)、(39.85±2.33)MPa,100%体外降解时间分别为8、10、12、12周。结论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具有利于新骨长入的微孔结构,随着骨粒含量的增高,材料的力学强度逐渐减低,降解时间加快,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可适用于不同的植骨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三联抗结核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涂层材料(HRZ/PLGA)在大鼠体内的释药特性。方法:将8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8只。A组为复合抗结核药HRZ/PLGA涂层材料植入组;B组为抗结核药HRZ植入组;C组为空白未载药PLGA涂层材料植入组,于术后1d、3d、1w、2w、4w、6w、8w时分别麻醉各组大鼠4只,抽取腹腔静脉血液5ml,处死后取体内植入材料或药物周边1cm的肌肉组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肌肉组织及血清中H、R、Z三种药物的浓度,并于1w、4w时取血检测肝、肾功(AST、ALT、Ur、Cr),2w及6w时取植入局部肌肉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A组在术后3d时HRZ/PLGA涂层材料周边肌肉组织中三药浓度均达最高,2w后药物浓度下降趋势平稳,8w时H、R、Z三药平均浓度分别为0.87、0.92、1.61μg/g,均能达到各自1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B组在术后3d时植入HRZ周边肌肉组织中三药物浓度均达最高,但药物浓度下降较快,4w时三种药物均不能检测到;C组不能检测到三种药物。A组肌肉检测药物浓度曲线较B组明显平稳、长程。A组静脉血中三种药物浓度明显低于植入HRZ/PLGA涂层材料周边的肌肉组织(P0.05)。术后1w、4w时各组AST、ALT、Ur、C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w时A组及C组植入局部肌肉组织HE染色观察镜下见炎症细胞及PLGA降解产生空泡存在,6w时炎症细胞及空泡减少,A、B、C三组未见明显细胞坏死。结论:HRZ/PLGA涂层材料在SD大鼠体内释药平稳,持续时间较长,可实现体内局部用药的有效缓释;直接植入体内后组织生物相容性及可塑形性良好,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复合自体骨的局部有效给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人工骨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取6~7周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载三联抗结核药人工骨植入大鼠骶脊肌内,40只;对照组植入空白未载药人工骨于大鼠骶脊肌内,40只;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处死大鼠,每次处死实验组、对照组大鼠各5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植入人工骨局部周边组织及血液中三种药物浓度,2周及6周时HE染色观察大鼠肝、肾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植入载三联抗痨药人工骨局部周边1cm肌肉组织中,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烟肼为4.09 ±0.56μg/ml、2.45 ±1.33μg/ml、2.12±1.56μg/ml、1.58 ±4.12μg/ml、2.09 ±2.35μg/ml、2.31 ±1.44μg/ml、4.26±2.17 μg/ml、3.79 ±0.49 μg/ml;利福平为4.02±1.14 μg/ml、1.90±0.11 μg/ml、1.88±0.90μg/ml、0.79±1.08 μg/ml、0.86±0.44μ g/ml、0.89±0.98μg/ml、3.92± 1.09μ g/ml、3.57±0.22μg/ml;吡嗪酰胺为460.87±1.41 μg/ml、440.91±1.69 μg/ml、430.21 ±0.86μg/ml、340.73± 1.45μg/ml 、320.85±2.0μg/ml、270.61±1.0μg/ml、230.38±0.48μg/ml;12周时植骨块局部组织,周边1cm肌肉组织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能达到10倍最低抑菌浓度,静脉血三种药物平均浓度为2.79μg/ml、2.02μg/ml、4.38 μg/ml低于植骨块局部周边浓度;肝、肾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损伤.结论:载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人工骨体内释放平稳,可实现体内局部用药缓释;其可直接植入体内,对肝、肾组织无明显药物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的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兔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三联抗痨药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嗪酰胺(PZA,Z)给药剂型及途径不同,随机分为4组(各30只):A组(复合HRZ/PLGA缓释材料局部给药组);B组(局部给药组);C组(灌胃给药组);D组(假手术灌药组)。其中A、B、C三组行L4/5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及自体髂骨植骨术,D组行假手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术后3d、7d、14d、28d、56d、84d各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使用DAS 3.2.1统计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A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均在术后3d时达最高,此后随检测时间点的后移三种药物浓度均逐渐下降,至给药后84d时最低(H为6.69±1.42μg/ml;R为6.28±0.77μg/ml;Z为19.88±0.90μg/ml),三种药物浓度在各检测时间点均≥10倍的MIC(即杀菌浓度),对同种药物在不同时间检测的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在术后3d时均明显增高,此后较快衰减,至给药后14d时三种药物浓度均检测不到,对同种药物在3d与7d检测的浓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随检测时间点的后移,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药物浓度均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对同组中同种药物在不同时间检测的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4d检测时C组H为3.21±0.32μg/ml、R为3.68±0.42μg/ml、Z为6.68±0.25μg/ml,D组H为3.24±0.33μg/ml、R为3.53±0.44μg/ml、Z为6.39±0.45μg/ml。对A、B、C、D四组同时间点同种药物浓度进行比较:C、D两组间同时间点同种药物浓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均高于C组及D组的浓度,84d检测时A组中的H、R及Z的浓度分别为C组的3.02、1.70及2.9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三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平缓,均未见突释现象;B组存在明显突释现象,药物浓度衰减较快,术后14d后检测不到H、R及Z的浓度。药动学数据分析:A组的曲线下面积、生物半衰期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局部可实现三药同时长程、高效、平缓释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高压静电场技术制备藻酸钙微球的最佳参数组合,以期微球直径更小更均匀,并研究其载药后的缓释行为。方法设置不同的电压、CaCl_2浓度、藻酸钠浓度、离心机转速、针头直径,观察微球直径和表面形态,以直径更小更均匀为标准,筛选最佳参数组合。负载低(L组)、中(M组)、高(H组)3种浓度的牛血清白蛋白,对比3组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并绘制累计缓释曲线,观察其体外缓释行为。结果 16 KV电压、1M CaCl_2浓度、0.5%藻酸钠浓度、200 r/min和30 G的针头是最佳参数组合。L、M、H各组的包封率分别为(91±1.46)%、(85±1.63)%和(79±3.29)%,载药率分别为(0.89±0.04)%、(2.56±0.57)%和(4.10±1.21)%。3组药物都可以持续释放超过28 d,缓释时间较长,释放行为稳定、规律。结论利用最佳参数组合制备的藻酸钙微球是一种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