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畸形矫形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弓根双节段闭合型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6月,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患者畸形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年7个月.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4例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平均为(0.2±4.8)°、(78.4±3.2)°、(86.8±3.2)°.术后分别平均为(33.7±3.0)°、(42.7±3.4)°、(34.44±2.8)°.两处截骨共获得平均(67.9±5.5)°矫形;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27.3±4.4)cm,术后平均(3.4±0.7)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58.8±6.4)°降至术后平均(1.3±3.5)°.患者恢复矢状面平衡,能够平视行走.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随访结果显示经后路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 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6年3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拔出,术后4例出现脑积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4°,术后平均29°,胸椎后凸角术前平均62°,术后平均49°,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197 mm,术后平均41m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49°至术后平均4°.患者矢状而平衡得到恢复,能够平视行走.[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较安全,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s角度。结果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s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术前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70°~108°(82.6°±17.5°),顶椎均位于胸腰段;胸椎后凸角46°~67°(55.2°±15.3°),胸腰段后凸角25°~43°(32.4°±12.6°),腰椎前凸角-37°~-11°(-19.5°±10.3°);站立位颌眉角43°~130°(67.2°±21.9°);侧位X线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为11~35cm(18.3±14.8cm)。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5.3±1.0h(3.7~6.9h),术中出血量1887.5±850.9ml(600~3000ml)。术中硬膜破裂4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4~48个月,平均33.5个月。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21.3°±4.2°,颌眉角改善到9.3°±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3.0±4.7cm;术后1周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能平视行走,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应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恢复脊柱矢状位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椎弓跟双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能够很好地恢复矢状位平衡,术后效果明显,但缺乏临床随访观察研究。目的:探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34例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23-62岁,平均(38.3±9.6)岁。统计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身高,X线片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如颌眉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脊柱整体后凸角等。结果:本组患者身高术前为(125.3±7.8)cm,术后为(165.4±10.3)cm;颌眉角术前为92.4°±8.3°,术后为13.2°±11.9°;胸椎后凸角术前为72.3°±14°,术后为63.4°±11.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30°±20.3°,术后为29.0°±13.1°;脊柱整体后凸角术前为100.4°±19.3°,术后为26.4°±12.4°;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术前为(50.3±13.4)cm,术后为(15.4±7.2)cm。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S-22评分术前为(4.0±0.4)分,术后为(1.6±0.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对于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L2或L3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及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行站立位胸腰椎X线检查,分别测量矢状面上不同部位的角度,并分别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均顺利完成截骨矫形手术,手术时间2.5~4 h,平均3 h.术中出血600~1 500ml,平均840 ml,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4.5±15.5)°增加至术后(48.4±11.9)°,全脊柱后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分别由术前(36.1±14.7)°和(30.7±9.3)°减小至术后(0.2±14.2)°和(23.7±12.3)°,骶骨倾斜角由术前(12.0±12.7)°增至术后(28.9±8.8)°,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而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采用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33.9°,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手术采用一期后路经L3椎弓根截骨矫形,截骨节段上方和下方至少2个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眉线/垂线夹角和脊柱侧位X线L2~4椎体Cobb角度。结果患者颌眉线/垂线夹角由术前平均76.3°矫正到术后平均17°,而L2~4的Cobb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6.7°矫正到术后平均前凸48.6°。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去松质骨化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脊柱去松质骨化截骨术治疗28例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后凸角,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8~226 min,术中出血量960~4 580 ml。9例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经严密缝合裂口并放置引流愈合;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痊愈;4例发生应激性溃疡,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症状消失。患者身高由术前110.6~135.4(122.6±11.2)cm矫正到术后150.6~175.8(160.8±9.66)cm,颌眉角由术前62°~112°(66°±26.3°)矫正到术后5.2°~21.4°(12.3°±6.2°),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12~28(16.6±4.6)cm矫正到术后4.5~13.8(8.6±3.2)cm,Cobb角由术前40°~145°(86.2°±20.3°)后凸矫正到术后-19.2°~21.4°(-2.6°±16.1°)前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6±0.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结论脊柱去松质骨化截骨术可以有效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Zeng Y  Chen ZQ  Guo ZQ  Qi Q  Sun CG  Li W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34-1237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对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20~57岁,平均39.5岁.在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和CT上测量躯干矢状位平衡和胸腰椎后凸角度,并在外观相上测量颌眉角.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截骨,确定手术方式.具体手术方式有:单节段闭合截骨矫形16例;单节段前方撑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3例;胸腰段经椎弓根联合腰段Smith-Peterson截骨2例.观察患者术后矢状位失衡、颌眉角和胸腰椎后凸角度的恢复情况,并评价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4.4 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70 ml.术前平均胸腰椎后凸角为62.1°,矢状位正失衡平均为172.9 mm,颌眉角平均为34.9°.术后平均随访28.8个月,平均胸腰椎后凸角改善率为60%;矢状位正失衡改善率为64%;颌眉角改善率为98%.随访时患者腰背痛的改善率为64%,总的治疗满意度为95%.结论 针对不同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特点,在术前模拟截骨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后路截骨矫形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