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腔造影技术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对骨折复位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收治的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5.5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2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在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后透视寻找造影剂填充最低点;骨折复位植骨后再次造影透视,关节面复位满意后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价标准对膝关节X线片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关节面塌陷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10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周内达骨性愈合。术前膝关节屈曲60.7°±13.1°,伸直4.6°±2.9°,HSS评分为(51.9±5.7)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122.4°±10.8°,伸直4.4°±2.5°,HSS关节评分为(84.9±5.3)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和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塌陷程度由术前9.5 mm(5~15 mm)恢复至术后1.3 mm(0~3 mm)。术后6个月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6例,良3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关节僵硬、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中通过关节腔造影可较好地观察骨折塌陷的情况,同时准确判断关节面间接复位的情况,有益于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3~92分,平均(82.4±6.8)分,ROM平均为(121.6±1.2)°。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可治疗广泛而复杂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双切口对于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复位和固定都较充分,对软组织创伤较小,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顺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顺势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3±14)岁。根据Schatzker分型,包括Ⅱ型4例,Ⅳ型1例,Ⅴ型2例,Ⅵ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胫骨平台骨折;对于合并关节面塌陷患者,应用经皮顶压技术复位塌陷骨折;应用带易断槽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宽度。骨折复位后采用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固定。采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数据。术后随访行影像学检查,末次随访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平均(6.6±0.7)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110°~140°,平均(124.5±9.8)°。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良率达100%。膝关节HSS评分81~96分,平均(86.3±5.1)分。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顺势牵引复位技术实现了各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可有效保护其生物学活性及生理特性,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0~72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66.7%),坠落伤3例(25%),其他伤1例(8.3%)。受伤前均患有中重度骨性关节炎,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内翻畸形。按"三柱理论"分型:后外侧柱骨折9例,外侧柱骨折3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8例,半月板损伤7例,均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进行一次性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及记录关节活动度,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26个月随访,平均(20.5±3.1)个月。术后1周、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时HSS评分:优7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患者可以较早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重度膝关节炎伴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19例重度膝关节炎伴胫骨平台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TKA治疗,评估患者术后3、6个月时膝关节屈膝范围及HS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95°~100°,HSS评分为82~90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100°~120°,HSS评分为85~96分,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TKA治疗老年重度膝关节炎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好,满意度高,不增加额外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72-1275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复位固定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13年6月36例涉及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愈合时间,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平均随访(16.5±3.0)个月。骨愈合时间平均(8.8±1.3)个月。术后3 d复查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分别为:85.3°±3.3°(78.0°~93.5°)、10.6°±3.1°(5.0°~17.0°)、6.8±3.6°(2.0~13.0°),终末随访时上述各角度分别为:83.7±4.2°(79.0°~95.0°)、11.5±2.4°(6.0°~16.5°)、7.6°±2.8°(2.5°~14.0°),终末随访时各角度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优44.4%(16例),良38.9%(14例),一般11.1%(4例),差5.6%(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根据胫骨平台后髁主要骨折的位置、形态及血管损伤情况,确定适宜的切口和骨折复位固定的先后顺序,能够实现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侧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1—2018-03采用后侧正中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术后采用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来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同时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17.8±0.6)个月。术后Rasmussen复位评分15~18(16.9±0.4)分;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0~96(90.7±3.8)分。术后有1例出现膝后切口浅表感染,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有2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受限,经锻炼后明显好转。结论后侧正中入路能很好地显露整个胫骨平台后柱,有利于解剖复位骨折端并置入内固定物,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内侧柱及后侧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3—2013-06诊治的62例累及胫骨平台内侧柱及后侧柱骨折的资料,采用单切口单钢板固定28例,采用单切口双钢板固定34例。结果 62例术后随访7~96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64~91分,平均81分;其中优38例,良21例,可3例,优良率95.2%。单切口单钢板组HSS评分(77.99±7.03)分,单切口双钢板组HSS评分(83.82±5.73)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7,P=0.01)。结论对累及胫骨平台内侧柱、后侧柱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满意内固定及术后积极正确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且双钢板固定优于单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人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10年5月对4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Schatzker V型骨折29例,Schatzker VI型骨折13例.随访时间16~27个月.观察切口感染和骨折愈合时间.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初次和末次随访骨折复位及复位丢失放射学Rasmussen评分.随访末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切口感染7例,其中浅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感染率16.67%.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0±1.27)个月.术后初次放射学Rasmussen平均评分(13.86 ± 3.23 )分,随访末期(13.71±3.26)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0.05).随访末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为(74.33±12.34)分,优10例,良22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76%.[结论I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手术人路可充分暴露膝关节内结构及胫骨平台双裸骨折端,为骨折直视下精确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关节面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术后骨折复位丢失率低、骨折愈合率高,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适合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14-03—2015-03诊治因外伤致胫骨平台后柱骨折15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Ⅴ型8例,Ⅵ型3例,按照三柱分型均为三柱损伤。采用改良倒L形入路直视下复位后外侧关节面,植骨排钉固定后外侧粉碎塌陷关节面。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12.1(8~13)个月,术后均恢复下肢力线和关节面高度。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6(6~9)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和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5°~130°,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2.1(72~91)分。结论对于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粉碎伴塌陷的患者,采用改良入路能直视复位关节面和植骨放置排钉钢板,达到对骨折完美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