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用形象描摹的手法,进行的一种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新闻一般是突发性的,这种新闻来去匆匆,一些新闻事实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瞬间即逝的场景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另外,现场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必须突出“现场”,即新闻要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现场观察就成为现场新闻采访的最重要的和主要的方法,成为写好现场新闻的关键。 现场观察,就是新闻界行家时常说的“用眼睛采访”。关于眼睛的重要,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过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曾经说过:“眼睛叫作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的主要工具;耳朵处在其次……”许多作家正是从锻炼观察力开始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正面报道与正面效果新闻应该是有“眼睛”的,否则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敏锐与不敏锐了。于是,怎样寻找与发现生活,就成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永久性探讨的问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诗人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用灵感的“眼睛”去寻求生活;作为记者,感性与理性两只“眼睛”都要睁得大大的。新闻是撰稿人脑、手的副产品,所以,新闻的真实首先依赖于新闻撰稿人的真实。如果一个人虚伪地面对生活事实,通过文字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也会是虚伪的。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5.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拜读了获首都“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五篇作品,颇有所感,便记录下来,成了“偶思”若干篇。眼与腿现场新闻,又称目击新闻、视觉新闻。由此看来,,写现场新闻,关键是记者要到现场去"目击"、去"观察"。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那样:采写现场新闻,要"多用眼睛来写,少用耳朵来写。"既然采写现场新  相似文献   

7.
曹鹏 《新闻记者》2007,(5):27-28
四月初在著名书法家王乃壮府上,蒙老先生青眼相加主动提出要给我写幅字,让我说写什么内容,我说那就写一副对联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写过的名联,新闻史上都要记一笔的。  相似文献   

8.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9.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您会情不自禁地发问:这又是什么天方夜谭?是的,确有其事。当然,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某报一个标题那么说的。现在为媒体报道发奖的不少。发奖之后自然会带出相关的新闻报道。今年北京好新闻评奖揭晓后,有媒体在报道时,主标题就是这么写的:《奖励“用脚写新闻”》。消息的导语开门见山地写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句名言昨天又被重提。”看了消息才知道此话的寓意在于要求“记者更加深入生活,发掘更多的好新闻,见诸社会,服务社会。”应该肯定,消息所述的用意无可非议。记者应当深入一些,发掘新闻,而不…  相似文献   

11.
赶到现场 ,自我介绍并出示名片。打开笔记本 ,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我是记者 ,但此时此刻 ,我听到的、看到的 ,就是“真实”吗 ?新闻职业生涯开始以来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一先说一次以前的经历。一年多以前 ,我参与一个与再就业有关的报道 ,奉命去家政公司作一次体验式采访。我连包也没敢背 ,拎只马甲袋就去了。面对家政公司某个站点的调度员 ,我编了一套瞎话 ,无论如何也要去给人家拖地板、擦玻璃窗。那位调度小姐满脸狐疑 ,反复劝我不要做这种“要看脸色、没人要做”的工作。她甚至猜我碰到了什么想不开的事。旁边等活干的钟点工们也说…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一般说不能不交代背景材料。可背景材料往往会给人以陈旧、枯燥、干巴的感觉,将正在“进行式”的现场拦腰切断,使人们兴致锐减。这是当前现场短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如何根治这种症结,增强背景材料的现场感,笔者提出三种方法供参考。耳闻目睹法也就是说要把背景交代与现场活动联系起来,借新闻之口把背景材料说出来,借作者自己之眼把背景材料看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三、运用记实性手法,强化记者眼睛观察和耳朵听闻的功能,增强经济新闻的现场感。 记实性手法,即是将新闻现场实况,有选择的进行描述,注重突出刻划经济新闻事件的环境,以烘托现场气氛。 199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记者祝谦写的经济新闻《到农户去看看!》,则着重描写经济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请看原文: “问农民去。”新疆吐鲁番地委书记曹宗淮最近给记者谈完情况后说,“光听我的不行,关键要听听农民怎么说,你到家户去看看吧。”于是,我来到久负盛名的吐鲁番市葡萄乡。  相似文献   

14.
现场短新闻如何再现“现场”?现场短新闻再现“现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把握特点。人的思维感情通过眼神体现出来。现场感须通过具有特点事例展现出来。凡是成功的现场短新闻差不多都具备“画眼睛”的特点。2、运用镜头。就是把眼睛观察的动人画面不加  相似文献   

15.
有位访问过日本的新闻工作者讲,日本记者很忌讳“昨天”这个词,不愿意在新闻中使用。他们讲求写当天发生的新闻,甚至在同一天报纸的印刷过程中,也不断地用最新的消息更换开印时的“旧闻”。我听了不禁有所感触。新闻要讲求时效,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问题。在我们的新闻理论中,从来没有说过不要重视时间观念的。在我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多写消息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效观念,更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究竟在这件事上想知道什么,自己能够尽最大努力给读者奉献多少。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背景资料”的运用。消息是要有新闻的,新闻包括了现场刚刚发生的事实和现场之外但又与此相关的必要的“背景资...  相似文献   

18.
消息,是新闻媒体上重要的宣传文体,要真正写好写精一篇消息不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据自己多年来采、编消息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活,是好消息的重要标志。所谓写活,就是要通过报道把读者带到现场,要尽量少叙述,多描写;少概念,多形象;少造作,多朴实。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说,记者要学会用眼睛写新闻,这话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新闻奖评选工作的质量要求,其首要一点当然是尽可能把好作品都选出来。用什么方法尽可能评选出好作品呢?根据以往的缺憾,我想到一个“放”字。具体建议有 一、放宽“新疆新闻”范围 什么是“新疆新闻”呢?从地域概念理解,其意义有固定性的一面;用在评奖方面,通常有这样几层含义: 1、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 2、限于新疆题材的新闻; 3、新疆作者写的新闻。 这几点都有其成立的理由,但也有其偏颇之处: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