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思瑜  王良友  乔冬菊 《疾病监测》2015,30(11):949-952
目的 全面掌握台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发病动态和流行态势,为慢性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报告4类慢性病总发病率为1119.19/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1133.06/10万,女性发病率1104.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类慢性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冠心病急性事件。报告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除糖尿病外,其他慢性病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城市居民总发病率1216.53/10万,农村居民1084.0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发病与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恶性肿瘤是重点防治疾病;老年、男性人群是慢性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2006年杭州市4种慢性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金达丰  刘庆敏  郭红刚 《疾病监测》2007,22(10):690-691
目的 了解杭州市慢性病发病现状,为4种慢性病(恶性肿瘤、腩卒中、糖尿病和冠心病)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杭州市2006年慢性病年报统计资料,对慢性病发病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6年杭州市4种慢性病发病率为528.76/10万,标化发病率为347.25/10万,男性4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74.37/10万,标化率为365.23/10万,女性发病率为481.21/10万,标化率为325.38/10万,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老年人发病最高,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度台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2011-2015年度台州市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监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度台州市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年均发病率为414.65/10万,发病率从2011年317.14/10万升高至2015年的478.54/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年均发病率高于冠心病急性事件。心、脑疾病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均高于女性,农村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与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有关;脑血管疾病是重点防治疾病,老年、男性人群是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发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3~2005年婺城区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布特征,为制定肿瘤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5年该区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5年恶性肿瘤发病854例,死亡828例。2003年发病率最高(202.73/10万),2004年最低(186.54/10万),年标化发病率均高于180/10万。年死亡率约170/10万~200/10万,标化死亡率约180/10万~190/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发病和死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恶性肿瘤以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为主,女性以乳腺癌、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为主,乳腺癌为女性首位发病肿瘤。结论婺城区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均高,占死因首位。建议:制定肿瘤防制规划并由政府组织实施;开展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监测报告;对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予以重点防治;开展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普及防癌健康教育;开展社区恶性肿瘤综合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温金锁  戚玉琴  贾敏 《疾病监测》2007,22(8):554-555
目的 掌握宝鸡市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在宝鸡市15个慢性病监测点收集心脑血管病发病及人口资料,审核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心脑血管病发病顺位由20世纪90年代的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倒置成21世纪初的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脑卒中基本平稳,略有下降.2005年宝鸡市高血压发病率男性(150.10/10万)低于女性(179.84/10万);冠心病发病率男性(139.54/10万)高于女性(88.86/10万);脑卒中男性(80.06/10万)高于女性(67.80/10万).高血压、冠心病城市高于农村,脑卒中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在经济、社会转型初期,宝鸡市(西部地区)心脑血管病防治任务艰巨,应以高血压为先,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崔军  李辉  纪威 《疾病监测》2010,25(8):645-647
目的了解和分析宁波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开展恶性肿瘤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宁波市监测区2006-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其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性别年龄分布、主要恶性肿瘤顺位、不同年份发病趋势等。结果 2006-2009年宁波市监测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66.36/10万、212.29/10万。男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57∶1。2006-2009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宁波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省内和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恶性肿瘤病因研究和一、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江苏省扬州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从扬州市心脑血管疾病全人群监测点采集数据,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扬州市2010—2018年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人数呈持续增长。扬州市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合计发病率为701. 82/10万,其中冠心病发病率为75. 44/10万,脑卒中发病率为626. 38/10万,脑卒中发病率远高于冠心病。男性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男性、女性的冠心病粗死亡率分别为47. 95/10万、42. 92/10万,男性、女性的脑卒中粗死亡率分别为137. 20/10万、139. 80/10万。冠心病、脑卒中首次发病患者比例分别为54. 18%、47. 16%,冠心病首次发病比例高于脑卒中。冠心病和脑卒中主要由县级及以下医院诊治。扬州市男性、女性因冠心病死亡共造成健康寿命年损失分别为14 700. 07、14 652. 27人年,平均每千人健康寿命年损失分别为6. 39、6. 41人年;男性、女性因脑卒中死亡共造成健康寿命年损失分别为47 883. 19、41 924. 74人年,平均每千人健康寿命年损失分别为20. 82、18. 34人年。结论扬州市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呈持续增长。60岁以上男性人群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冯石献 《疾病监测》2012,27(8):654-656
目的 了解河南省辉县市全人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四大类慢性病的发病状况和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辉县市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获取当地2010年全人群四大类慢性病的发病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各类慢性病年发病率和构成比。 结果 2010年共报告慢性病发病11 917例,四大类慢性病总的年发病率为1455.37/10万,其中,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年发病率分别为723.47/10万(构成比为49.71%)、360.15/10万(构成比为24.75%)、259.51/10万(构成比为17.83%)和112.23/10万(构成比为7.71%)。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前5位的分别为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肠癌。 结论 辉县市全人群四大类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危险因素,建议加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寿钧 《疾病监测》2009,24(2):149-151
目的分析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居民主要死因。方法系统收集2002-2006年全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2002-2006年杭州市下城区居民死亡率前7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内分泌代谢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9.86%;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伤害、心脏病,PYLL合计为33 696.5人年。结论杭州市下城区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病和伤害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宁波市慢性病协同管理系统中肿瘤发病监测子平台,获取2011—2021年宁波市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资料。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结合人口学资料后计算恶性肿瘤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分部位发病率并标化。 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根据Segi 1960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 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9.0.0软件分析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根据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置信区间衡量上升或下降幅度。 采用频数表法计算平均发病年龄和标化平均发病年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病年龄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11—2021年宁波市恶性肿瘤世标率的上升幅度为3.19%(2.49%~3.90%),其中女性(5.53%)上升幅度高于男性(1.07%),P=0.001;农村地区上升幅度为4.78%,城市地区保持平稳。 分年龄发病情况,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上升幅度最高(14.00%);恶性肿瘤经标化平均发病年龄每年平均下降约0.38岁。 分部位发病情况,男性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的世标率呈上升趋势,胃癌、肝癌、食管癌的世标率呈下降趋势;女性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体癌的世标率呈上升趋势,胃癌和肝癌的世标率呈下降趋势。  结论   宁波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标化平均发病年龄降低,女性是重点防控人群,农村是重点防控地区,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是重点防控癌种。  相似文献   

11.
王翠玲  李霞  王瑞玲  郭楼英  梁翠林 《疾病监测》2012,27(8):667-669,672
目的 分析2007-2011年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淋病、梅毒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7-2011年离石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近5年来,离石区累计报告淋病183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3.57/10万。2010年之前发病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9.90/10万增长到2010年的17.97/10万,2011年发病率下降至14.99/10万。累计报告梅毒病例678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50.28/10万。发病率逐年增长,从2007年的17.02/10万增长至2011年的66.22/10万。梅毒分期中,以隐性梅毒为主,占61.06%。其次为Ⅰ期梅毒,占24.34%。淋病、梅毒的发病年龄均集中在20~49岁,分别占70.49%和61.36%。淋病各年龄组均是男性多于女性。梅毒小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大年龄组则是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中两者均以农民、民工和家务及待业为主。 结论 离石区梅毒总体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应进一步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是隐性梅毒的危害,采取有效的检测、治疗和干预措施,遏制梅毒的进一步流行,降低梅毒的发病率。由于梅毒与艾滋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控制梅毒的发病率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寿钧  冯友娣  何宝华 《疾病监测》2012,27(12):950-952
目的 了解杭州市下城区近3年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杭州市下城区2008-2010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杭州市下城区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7305例,年发病率范围为309.22/10万~963.81/10万。男女发病数比为1.11:1;5岁以下年龄组占全部发病数的39.10%;不同职业中,散居儿童和离退休人员最多,分别占37.82%和13.61%。4-8月发病数逐月增加,2008年8月形成发病高峰,2009年7月形成发病高峰,而2010年则推迟到11月。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街道均为石桥街道、武林街道和东新街道。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1.96%,3年中该比例逐年上升。2008-2010年均未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3年中在监测点共采集儿童病例粪便样本1139例,其中461例轮状病毒阳性。结论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好发季节,且各个街道均有报告。轮状病毒感染可能是影响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散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2-2006年杭州市下城区居民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琪 《疾病监测》2008,23(4):247-248
目的 研究杭州市下城区居民伤害死亡情况及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方法 资料来源于居民病伤死亡报告系统,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通过统计学方法对2002-2006年杭州市下城区居民伤害死亡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结果 2002-2006年杭州市下城区居民伤害死亡率为27.14/10万,标化死亡率为21.34/1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00%.伤害死亡在全死因中位居第6位,在YPLL顺位中居第2位.结论 伤害已对杭州市下城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应制定不同的伤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岗区2008-2011年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综合分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年间龙岗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共28种计75 608例,年均发病率为478.30/10万,报告死亡49例,年均死亡率为0.31/10万,病死率0.06%。 结论 4年间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淋病、梅毒、肺结核为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传染病,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为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成为近4年危害龙岗区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应作为今后几年防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布特点,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按国际分类标准ICD-10 进行死因分类, 采用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采用SPSS 13.0 和Excel 2007、DeathReg 2005软件对温州市2011年居民死因登记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温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02.53/10万;其中男女性死亡率分别为214.29/10万和189.84/10万,男性高于女性;城乡分别为223.87/10万和197.61/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升高,主要集中于65 岁以上老年组人口;心脏病前3位死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温州市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应根据分布特征开展针对性强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