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US-FNAC)检查在卵巢肿瘤及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卵巢肿瘤与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US-FNAC患者126例,穿刺后的细胞学涂片行HE染色,以外科手术病理组织学与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穿刺获得的样本满意率为86.2%,获得病理学诊断的占85.7%。在腹膜后的淋巴结穿刺中,93.5%结节的最短径20 mm。FNAC诊断卵巢肿瘤及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1.6%、86.2%、特异度为95.8%、100.0%、准确性为85.3%、87.1%、阳性预测值为98.3%、100.0%及阴性预测值为63.9%、33.3%。7例出现腹部轻微不适,未临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在卵巢肿瘤及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中,US-FNAC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且安全准确有效,推荐应用于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C)联合穿刺后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制定清扫方案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且接受中央区+侧区淋巴结清扫的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US-FNAC检查,并对穿刺针洗脱液中Tg进行检查,以手术后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US-FNAC、Tg单独及联合应用情况下诊断患者中央区、侧颈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共90例接受甲状腺全切及单侧叶切除术或者甲状腺手术+中央区+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共计确诊5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60例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US-FNAC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6.79%,特异度为91.1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40;Tg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2.14%,特异度为91.18%,ROC AUC值为0.867;FNAC...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探讨乳腺癌患者腋中组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学特征。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超声检查,并发现腋中组存在淋巴结病例共89例,均为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66例为乳腺癌首诊患者,23例为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观察腋中组淋巴结的数量、最大径、纵横比及是否存在淋巴门、血流情况。统计学分析出有意义的参数,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超声检查发现腋中组淋巴结数量≥3个,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为56.8%,特异度为89.7%,准确性为71.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和61.4%;若腋中组有一个淋巴结最大径≥10 mm,则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为58.0%,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67.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4%和59.6%;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声像学特征,则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87.8%)和准确性(78.6%),特异度为60.0%,阳性预测值为72.3%,阴性预测值为80.0%。结论腋中组淋巴结的数量和大小是判断淋巴结良恶性有意义的声像图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CNB)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超声引导下CNB组织病理学检查的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155例,共155个颈部淋巴结。分析其CNB常规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表型。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评价超声引导下CNB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155例患者的155个淋巴结中,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结132例,良性淋巴结23例。与年龄<45岁的患者相比,年龄≥45岁的患者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结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0% vs 93.0%,P=0.000);不同性别、淋巴结位置、淋巴结短长径之比的患者比较,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结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5例患者超声引导下CNB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92例,淋巴瘤39例,良性病变20例,不能明确诊断4例。超声引导下CNB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2%、90.0%、98.4%、94.7%。 结论超声引导下CNB组织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免疫表型,初步确定起源灶,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评价高频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甲状腺癌患者及277个肿大淋巴结。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记录淋巴结的各项超声检测指标,包括淋巴结大小、内部回声、淋巴门、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将肿大淋巴结分为淋巴结转移组(94个)和非转移组(183个)。统计诊断的敏感、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淋巴结纵横比2、淋巴门消失、内见微钙化或囊性变、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高RI值等,提示转移性淋巴结可能性大;微钙化及囊性变具有高度特异性。高频超声诊断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78.6%、特异度96.4%、阳性预测值93.6%、阴性预测值86.9%、准确率89.2%。结论: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较高,对引导临床穿刺活检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价值;对转移性小淋巴结的敏感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Detectd的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7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超声室接受超声诊断及S-Detect检查的患者378例,共计390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应用诊断试验四格表分别计算超声医师及S-Detect对乳腺病灶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对S-Detect及超声医师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对S-Detect判断不确定的病灶进行假设判定,假设判定均为恶性为S-Detect 1、均为良性为S-Detect 2,并分别计算S-Detect 1与S-Detect2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病理结果提示,378例患者共计390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60个,良性病灶130个。S-Detect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准确性分别为94.6%、56.2%、81.2%、83.9%、81.8%。超声医师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准确性分别为100.0%、9.2%、71.0%、100.0%、69.7%。Kappa分析结果显示:S-Detect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超声医师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好(Kappa值:0.553 vs 0.119,P<0.05)。将S-Detect判断不确定的69个病灶进行假设判定,结果显示,S-Detect 1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6%、56.2%、81.2%、83.9%、81.8%;S-Detect 2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9.6%、79.2%、88.5%、66.0%、79.5%。 结论S-Detect技术对乳腺病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于良性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优于超声医师,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部分病灶判断不明确等局限性,如何在临床中更加恰当地结合使用S-Detect还需要更深入的数据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结合DNA倍体分析在乳腺肿块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肿块患者76例,病理医生进行细针穿刺,制成薄片2张。1张经瑞氏染色,用于细胞学检查;另1张经Feulgen染色行细胞DNA倍体检测。每例均进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76例乳腺肿块经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34例为良性病变,42例为乳腺癌。 FNAC 的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82.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0.3%。 DNA倍体分析检测的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2.1%、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88.9%。二者联合后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79.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1%,阴性预测值为93.1%。结论穿刺细胞学检查结合DNA倍体分析能为乳腺肿块患者和临床争取早期确定肿块性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细针穿刺及BRAF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至我院检查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3例,所有患者已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比较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细针穿刺及BRAF基因检测三种检测方法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将评分≤2分判定为良性,2分判定为恶性,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79.2%、阴性预测值为94.2%;根据细胞学分类,将Ⅰ、Ⅱ、Ⅲ级判定为良性,Ⅳ、Ⅴ、Ⅵ级判定为恶性,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82.9%、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5.1%;BRAF基因检测灵敏度为73.9%、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92.1%;三项联合诊断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9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高于各单项检查。结论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细针穿刺联合BRAF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的NSCLC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穿刺活检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淋巴结的大小,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对患者治疗方式的影响。 结果586例非小细胞肺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患者穿刺后病理证实阳性转移病例543例(92.66%);阴性转移病例30例(5.12%);未能诊断病例13例(2.22%)。阴性病例中有11例临床或影像学怀疑恶变者再次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切取活检,其中2例阳性。在573例病例中穿刺后取得有效病理诊断的敏感度为99.63%(543/545),特异度100.00%(28/28),阴性预测值93.33%(28/30),阳性预测值100.00%(543/543)。586例病例的总准确性97.44%(571/586)。有34例(5.80%)患者因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改变了分期及治疗方式。所有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NSCLC临床分期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声触诊组织成像(VTI)技术和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在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41例,共50个淋巴结。其中非特异性炎症性淋巴结23个,结核性淋巴结2个,淋巴瘤5个,转移性淋巴结20个。所有淋巴结均经活检病理或抗炎治疗后随访证实。所有淋巴结于术前或治疗前均行常规超声、VTI及VTQ检查。绘制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操作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最佳界值,计算相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最终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联合应用常规超声、VTI、VTQ技术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ROC曲线显示,以淋巴结二维灰阶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评分=9分为最佳界值,常规超声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84.0%、80.0%、82.6%、77.8%;以VTI分级=3级为最佳界值,VTI技术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64.0%、76.0%、71.0%、84.2%;以SWV值=2.755 m/s为最佳界值,VTQ技术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2.0%、86.0%、90.9%、82.1%。定义常规超声+VTI+VTQ串联法为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同时诊断为恶性浅表淋巴结才能确诊为恶性,否则为良性;定义常规超声+VTI+VTQ并联法为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中的一种方法诊断为恶性浅表淋巴结即确诊为恶性,否则为良性;常规超声+VTI+VTQ串联法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特异度与VTQ技术一致,达到92.0%,而敏感度、准确性较单纯应用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均明显下降,分别为64.0%、78.0%;常规超声+VTI+VTQ并联法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纯应用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明显提高,达到100%,但特异度、准确性则均较单纯应用常规超声、VTI技术、VTQ技术有所下降,分别为64.0%、82.0%。结论常规超声、VTI技术及VTQ技术对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联合应用常规超声、VTI技术及VTQ技术能有效提高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及术中探查对I型子宫内膜癌(EC)系统清扫淋巴结术后病理符合率比较,探讨是否可避免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34例I型EC患者,进行术前MRI检查与术中探查在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有无浸润的评估与术后病理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的比较。并计算ROC曲线面积。结果术前MRI诊断淋巴结阳性的敏感度57.1%,特异度85.8%,准确度82.8%,阳性预测值32.0%,阴性预测值94.5%。术中探查诊断淋巴结阳性的敏感度71.4%,特异度88.3%,准确度86.6%,阳性预测值41.7%,阴性预测值96.4%。即两者阴性预测值均较高:94.5%,96.4%。术前MRI诊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及肌层有无浸润与术后病理相比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32,0.714。术中探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与术后病理相比ROC曲线面积为0.767。其余ROC曲线面积0.7,无实用意义。结论术前MRI检查及术中探查对I型EC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及肌层有无浸润的评估与术后病理金标准比较阴性预测率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避免不必要的系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影像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1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以外科手术病理组织学及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四格表计算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 结果依据诊断"金标准",118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7例,恶性病变99例,不确定2例。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恶性病变87例,良性病变29例,不确定2例。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7.9%、100.0%、100.0%、58.6%和89.7%。118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术具有实时、操作简便、无放射线危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对于胸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在判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确诊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前哨淋巴结,CEUS根据SLN不同增强模式及常规超声特征进行评分;检查后手术切除SLN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超声联合CEUS和两种方法单独使用诊断SLN的意义。结果常规超声诊断SLN截断值1.5,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8.6%、84%、73.3%、87.5%;CEUS检测转移性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截断值2.5,诊断转移性SLN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78.6%、88%、78.6%、88%;常规超声联合CEUS评估转移性SLN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2.8%、76%、68.4%、95%。结论两种方法联合诊断转移性SLN较单独使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NPV,同时具有相似的特异度及PPV。  相似文献   

14.
宫小薇  段争  袁雅冬  于婧  刘欣  张爱彦 《临床荟萃》2014,29(12):1362-1364
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肺部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32例接受EBUS-TBN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EBUS-TBNA诊断肺部及纵隔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32例患者穿刺淋巴结33组,穿刺肺内及纵隔占位病变8例次.EBUS-TBNA在诊断肺部及纵隔恶性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20/24)、100%(9/9)、87.9%(29/33)、100%(20/20)和69.2%(9/13).结论 EBUS-TBNA是诊断肺部及纵隔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宫旁浸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入组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将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T2WI、T2WI结合DWI、T2WI结合增强扫描、T2WI结合DWI及增强扫描四种不同的序列组合判断宫旁浸润的准确性。结果58例宫颈癌中有8例存在宫旁浸润,T2WI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0.0%、58.3%、97.8%、89.7%,T2WI结合DWI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6.0%、77.8%、98.0%、94.8%,T2WI结合增强扫描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62.5%、100.0%、100.0%、94.3%、94.8%,T2WI结合DWI及增强扫描判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7.5%、100.0%、100.0%、98.0%、98.3%。结论磁共振成像T2WI结合DWI及增强扫描判断宫旁浸润的能力优于其他三种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联合BRAFV600E检测对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BSRTC)Ⅲ类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FNA的患者125例,共125个BSRTC Ⅲ类结节。所有结节同时行TIRADS分类和BRAFV600E检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IRADS、BRAFV600E检测及两者联合对BSRTC Ⅲ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结果125例患者共计纳入125个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良性结节76个;恶性结节49个。TIRADS 4c~5鉴别诊断BSRTC Ⅲ类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3.5%、89.5%、81.8%、84.0%、83.2%。BRAFV600E突变检测鉴别BSRTC Ⅲ类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5.5%、100.0%、100.0%、86.4%、90.4%。以TIRADS 4c~5类或BRAFV600E突变型为BSRTC Ⅲ类结节恶性的联合诊断标准,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3.9%、89.5%、85.2%、95.8%、91.2%,联合诊断较TIRADS、联合诊断较BRAFV600E具有较高的敏感度(P=0.002,P=0.004)、阴性预测值(P=0.018,P=0.044)。 结论TIRADS和BRAFV600E检测联合对于BSRTC Ⅲ类结节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尤其诊断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单独应用TIRADS或BRAFV600E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同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疗效判断。方法选自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的非选择性连续患者81例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临床怀疑冠心病63例,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18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价64排128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评价结果以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度来描述。结果临床怀疑冠心病63例受检者,基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评价,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7%,阳性预测值为87%,阴性预测值为98%,准确度为96%。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64排128层螺旋CT对中度及以上(≥50%)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85.9%,阴性预测值为97.8%,准确度为95.4%。对重度(≥75%)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8.9%,阳性预测值为87.9%,阴性预测值为99.4%,准确度为98.4%。在18例支架置入术患者中,共置入28枚支架,能满足影像学评价为25枚,占89%。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阳性预测值为71%,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度为92%。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对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及有无再狭窄能作出良好评价,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及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胸腔积液和外周血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就诊的疑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7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菌学、影像学、并发症、组织病理学、生化、胸腔积液常规、癌胚抗原等检查,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评估。将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非结核伴胸腔积液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胸腔积液和外周血T-SPOT.TB检测,评价2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研究组阳性率为100.00%,对照组阳性率为9.38%;外周血T-SPOT.TB检测研究组阳性率为91.11%,对照组阳性率为12.50%。外周血阴性预测值为87.5%,阳性预测值为91.11%,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87.50%,阳性似然比为12.54,阴性似然比为0.19;胸腔积液阴性预测值为90.63%,阳性预测值为10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90.63%,阳性似然比为20.39,阴性似然比为0.05。外周血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均低于胸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且优于外周血T-SPOT.TB检测,对于临床诊断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可进行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和纵隔镜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方法163例术前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肺癌的患者,行胸CT和经颈纵隔镜检查术和/或扩大经颈纵隔镜检查术,对适合手术的108例患者行开胸手术和淋巴结清扫,然后比较CT和纵隔镜术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CT判断纵隔淋巴结阳性的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cm,长径≥1.5cm。结果CT检查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75.4%,准确率75.0%,阳性预测值63.0%,阴性预测值为83.9%。纵隔镜检查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4.9%,特异度为100%,准确率96.3%,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2%。纵隔镜检查对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均明显优于CT检查(P<0.05、P<0.01)。结论纵隔镜对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优于CT,而且安全,具有无创性,易被患者接受,是术前的必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骨折术后感染中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骨折术后感染患者30例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感染者30例为非感染组。检测2组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对比两指标在诊断骨折术后感染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PCT水平在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8.68±2.73)vs(0.18±0.09)ng/ml,P<0.01〕。PCT和CRP对骨折术后并发感染诊断的敏感度分别是93.3%、100.0%,特异度分别是90.0%、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3%、5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100.0%。PCT对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于CRP(P均<0.01)。结论 PCT可用于诊断骨折术后感染,不易受创伤及手术因素干扰,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