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收集心肌梗死临床试验报告的终点指标,分析终点指标在选取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PubMed数据库有关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信息填写中文、英文文献调查表;借助频数分布和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分别从文献概况、研究年份、使用频率、主次分布、观察时段、组合规律六个方面统计终点指标的选择和使用情况。结果:筛选文献156篇,收集心肌梗死的临床终点指标36种;包含终点评价的心肌梗死国内研究报告逐年增多;最常使用的终点指标依次为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脑卒中等;出现频率最高的终点指标组合为"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结论: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发作等是心肌梗死疗效评价最常选用的终点指标,临床研究终点指标的使用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2.
背景 血清前白蛋白是营养和炎性状态的标志物,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低与冠心病预后不良有关。然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预后价值尚未确定。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内AHF患者长期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的AHF患者186例,入院后24 h内检测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再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2月。根据血清前白蛋白参考值,将患者分为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119例)和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全因死亡、复合终点(由AHF发作引起的全因死亡或再入院)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生存曲线,分析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患者全因死亡、复合终点发生率高于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组(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前白蛋白≤14.0 mg/dl与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有关(P=0.002、<0.001)。结论 检测入院时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护环境下AHF患者的风险分层,且较低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与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AHF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试验进行得越来越广泛,但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不一致。这样的情况使我们产生困惑,临床试验的结果是否可信?如何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待临床试验的结果并正确指导临床实践?1循证医学的发展目前的临床试验多为随机对照试验(RCT),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 edicine,EBM)是以RCT为基本研究方法而逐渐发展、成熟及完善起来的。现代医学已基本完成从经验医学向EBM的转变。2ACTION和CAM ELOT试验的终点及其评价ACTION试验和CAM ELOT试验均为RCT研究。ACTION试验的终点可以分为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复合终点、单独终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复合终点作为随机临床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时会掩盖各个终点事件间的巨大差别,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参照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呢?由于医学在过去20年中的进步,继发于常见病(如心肌梗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这一点对患者是有益的,但对临床研究者来说,低事件发生率却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设计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需要随访更长时间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法带来的益处。现在,临床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复合终点,也就是记录临床试验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或住院的总患者数1。采用复合终点事件通常要求治疗对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狼疮性肾炎患者透析模式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透析方式.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队列研究,共计4 2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比较,在全因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5,95%CI:0.56~1.29,P=0.442);在心血管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81~1.29,P=0.879);腹膜透析的感染死亡率低于血液透析(OR=0.72,95%CI:0.53~0.99,P=0.042).结论 狼疮性肾炎患者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的全因及心血管病死率无明显差异,但腹膜透析感染病死率低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出院时心电图碎裂QRS波群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1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病人出院前心电图是否存在碎裂QRS波群,将病人分为碎裂QRS波群组(107例)和非碎裂QRS波群组(106例)。碎裂QRS波定义为标准12导联心电图至少存在对应冠状动脉供血区域2个或2个以上连续导联的QRS波群上存在多种RSR'波型(≥1个R'波,R波的顶部或S波的底部出现顿挫波),伴有或不伴有Q波。结果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经过1年的临床随访,本研究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因病死率在碎裂QRS波群组为7.48%,在非碎裂QRS波群组为0.94%(P=0.019);心源性病死率在碎裂QRS波群组和非碎裂QRS波群组分别为5.61%和0.94%(P=0.098);随访期间两组再发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率对比具有相似的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也相似。结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中,出院时心电图中存在碎裂QRS波的病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碎裂QRS波的病人,其中全因病死率在存在碎裂QRS波的病人中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衰预后的关系以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心衰患者(入院时总胆红素17μmol/L)122例。观察胆红素升高与心衰预后的关系以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结果平均随访382 d,高胆红素血症可使心衰全因死亡增加8倍(HR:8.54,95%CI:5.80~13.16),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衰高胆红素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60%(HR:0.39,95%CI:0.14~0.97)和全部终点事件减少70%(HR:0.30,95%CI:0.15~0.72)。结论心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死亡率增加,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早期使用美托洛尔可使患者获益。心衰患者应常规监测胆红素,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应该考虑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8.
低踝臂指数与动脉硬化高危男性病死率关系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XK  Li J  Xing Y  Buaijiaer H  Yu JM  Luo YY  Zheng LQ  Hu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60-963
目的研究具有多重动脉硬化危险的男性的踝臂指数(ABI)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CV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多中心连续人选内科住院病人中具有多个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男性病人1941例,年龄36~96岁,进行基线特征调查并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外周动脉疾病(PAD)组的全因病死率(15.4%vs 7.7%)和CVD病死率(5.1%vs 1.8%)均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PAD组、轻度至中度PAD组、临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7.6%,15.2%,10.1%和7.3%)和CVD病死率(分别为14.7%,4.4%,2.9%和1.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经Cox回归分析后,轻至中度PAD组(0.4〈ABI≤0.9)全因死亡的RR为1.585(95%CI:1.126~2.230)。重度PAD组(ABI≤0.4)CVD死亡的RR为4.443(95%CI:1.811~10.902),轻至中度PAD组CVD死亡的RR为1.859(95%CI:1.091~3.166)。PAD组的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生存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ABI是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BI越低CVD病死率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平  高学琴 《黑龙江医学》2005,29(9):662-664
随之现代人的寿命延长,冠心病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冠心病临床研究领域,人们普遍接受了病死率降低是评价冠心病治疗手段的最佳指标这一观点。但治疗的结局除死亡和治愈外,更多地是带病存活,仅以病死率作为研究终点则不能评价这种带病存活状态及其治疗效益。因此,注重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机体功能显得更为重要,尤其在数种可行的方法对病死率的影响相似时,如何做出选择?学者们认为,应该把生存质量视为一个重新评价疗效或确定最佳治疗方法的重要指标〔1〕。在此情况下,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PCI治疗应分层酌定当代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有无地位?事实是,SYNTAX研究3年随访结果显示,PCI治疗组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主要终点事件均无差别,PCI组再次血管重建率较高(20.0%vs 11.7%),但CABG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4.0%vs 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