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肝硬化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球形玻璃瓶旋转法和血小板聚集计法分别检测63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粘附功能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肝硬化组PAdT和PAg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下降程度与肝功能Child分级一致,A级与B、C级比较PAdT和PAgT均有显著意义(P<0.01),但B级与C级比较PAdT和PAgT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AdT及PAgT有可能作为肝硬化辅助诊断指标以及Child分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脂异常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9例血脂异常患者及110例血脂正常者进行血脂分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血脂异常患者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比较,其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甘油三脂(TG)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的增高对血小板的聚集有增强作用,在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还应防止氧化修饰脂蛋白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智灵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功能及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认知功能评价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VD患者分为老智灵组(39例)和银杏制剂组(32例);对照组为26例中枢神经系统非器质性疾病患者;测定患者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改变.结果老智灵组、银杏制剂组治疗前MMSE(10.64±1.98,12.36±1.46)、ADL(62.37±6.46,60.80±8.25)评分与对照组(MMSE28.12±1.30,ADL25.35±4.40)有显著差异,治疗后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前PAF、PAdT、PAgT和GMP-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改善.结论VD患者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功能亢进,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关;老智灵口服液可显著改善血小板功能,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PAR及PAgT种方法,用ADP作致聚剂,对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与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两类患者在临床应用上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说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的患者PAR试验敏感性比PAgT高,实验结果较客观,且能较好地反映血小板聚集的全过程。但标本脂血对实验结果有影响。PAgT尚具有一定的试验敏感性,由于其不需特殊仪器,简便易行,且不受标本脂血的影响,故仍不失为基层单位初步的筛选方法。在7例肝硬化患者中,由PAR所检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3例,PAgT却均正常,未能检出,故对肝硬化患者,不宜采用PAgT法。  相似文献   

5.
既往已有文献报道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其血小板聚集率(PAgT)低下,常为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出血往往又是血液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故检测PAgT有其实际意义。本文对不同血液肿瘤病人的PAgT进行了测定,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6.
尿酸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尿酸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阿斯匹林的干预结果.方法 30例男性健康自愿者,选用玻珠柱、比浊及ELISA法,于体外测定尿酸作用下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血小板第4因子(PF4),采用自身对照,同时进行阿斯匹林干预前后PAgT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在同一浓度尿酸作用下,βTG、PF4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PAdT及PAgT则降低(P〈0.05);在不同浓度尿酸作用相同时间下,PAdT、PAgT、βTG 、PF4随尿酸浓度升高而增高(P〈0.05);阿斯匹林干预后较干预前PAgT降低(P〈0.01).结论 尿酸浓度影响血小板粘附、聚集及释放功能,阿斯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聚剂,活血化瘀方在高,低两种诱聚浓度下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的抑制率分别为75.50%、70.20%(体外)和50.00%、33.10%(体内)。益气化瘀方在高、低两种诱聚浓度下对大鼠PAgT的抑制率分别为23.80%、34.85%(体外)和32.30%、21.80%(体内)。结果表明两方剂在体内外对PAgT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静 《吉林医学》2012,33(24):5193
目的: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153例作为观察组,16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极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应对其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从而达到防止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小板数量(Pi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血小板粘附率(PAdT)进行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浆GMP - 140浓度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 ,在发病 3天内 (急性期 )及 2周时 (恢复期 )抽取肘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 - 140浓度、血小板聚集率(PAgT)采用TYXN - 96I多功能智能血液仪测定。结果 :血浆GMP - 140浓度与PAgT呈显著正相关(r =0 .538,P <0 0 1)。脑梗死急性期血浆GMP - 140浓度、PAgT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 (P<0 0 0 1) ,恢复期血浆 (GMP - 140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PAgT与对照组无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血浆GMP - 140浓度与PAgT呈正相关 ,恢复期血奖GMP - 140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给予较长时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智灵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 (VD)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血小板功能及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认知功能评价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VD患者分为老智灵组 ( 3 9例 )和银杏制剂组 ( 3 2例 ) ;对照组为 2 6例中枢神经系统非器质性疾病患者 ;测定患者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 ,血小板膜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的改变。结果老智灵组、银杏制剂组治疗前MMSE( 10 .64± 1.98,12 .3 6± 1.46)、ADL( 62 .3 7± 6.46,60 .80± 8.2 5 )评分与对照组 (MMSE2 8.12± 1.3 0 ,ADL2 5 .3 5± 4.40 )有显著差异 ,治疗后显著改善 ;两组治疗前PAF、PAdT、PAgT和GMP 14 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显著改善。结论VD患者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功能亢进 ,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关 ;老智灵口服液可显著改善血小板功能 ,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3例初发Ⅱ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吡磺环已脲(Glipizide)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第Ⅷ僵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和纤维蛋白原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病人在临床未发现微血管病变时已有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无相关性,与ⅧR:Ag呈正相关(P<0.001)。吡磺环己脲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参与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内皮损害会加剧血小板聚集功能;吡磺环已脲对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a)[Lp(a)]是一种独立的运载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它与纤溶酶原(PNG)结构相似,能竞争性的抑制PNG与血小板(PLT)的结合,从而抑制纤溶过程,导致血栓的形成,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Lp(a)水平升高是血栓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脑梗死等的危险因素[1-2].Lp(a)与PLT结合,并使PLT活化,活化的PLT充分发挥黏附,聚集和释放等生物学行为,聚集即是血栓形成的最初阶段.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gT)是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一项指标,本文将高Lp(a)血症患者联合检测PLT、MPV、PAgT,通过研究这些指标的变化,评价这些指标对血栓性疾病发生风险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PAgT及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 方法测定 12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 6 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率 (1、5min ,MAR) ,B型多谱勒超声断层扫描检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结果脑梗塞组的血PAgT 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PAgT 5min、MAR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 .0 1) ,脑梗塞组B超检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占 6 2 .5 % ,正常对照组中度以上狭窄占 35 %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0 5 )。 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 ,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肾上腺素(EPN)、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COLL)三种致聚剂,对52例糖尿病(DM)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了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并按有无血管并发症进行分组比较,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g,空腹血糖(FPG)、胆固醇(CH)和甘油三酯(TG)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ADP诱导的各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均明显升高(P<0.001~0.05),有血管并发症组较无血管并发症组显著升高(P<0.05);但对EPN和COLL诱导的PAgT无显著性差异。血浆F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无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DP-PAgT与FPG,CH和TG无相关关系,但与Fg浓度则呈明显的正相关(r=0.565,P<0.002)。提示PAgT和Fg与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能为其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作用,并观察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初发期与急性期的变化价值。方法: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加入聚集剂,连续搅拌诱发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心肌梗死40例、脑梗死40例、高脂血症40例、健康对照组40例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MAR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gT预测血栓早(前)期起重要作用,对心肌梗死的发病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PAgT)进行了检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神经阻滞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成A组(n=20,0.25%左旋布比卡因)和B组(n=20,1%利多卡因).分别于麻醉前30 min(T1)、用药后30 min(T2)、用药后4 h(T3)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聚集率(PAgT).结果 A组中PAgT不同时点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PT、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中PT、TT、PAgT不同时点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神经阻滞时可显著延长PAgT,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6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率(1、5min,MAR),B型多谱勒超声断层扫描检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塞组的血PAgT 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AgT 5min、MAR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脑梗塞组B超检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占62.5%,正常对照组中度以上狭窄占3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MPV、PDW及PAgT的变化。方法 应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PLT、MPV、PDW,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PAgT。结果 肝硬化患者PLT、PAgT均显著降低,MPV、PDW显著增加,且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PLT、PAgT亦随之下降。结论 血小板形态及聚集率的变化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