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晓菲 《环境保护》2016,(14):15-19
科学、协调、系统的环境标准体系对于支撑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国两级五类环保标准体系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环境标准体系存在着国家标准制定(修订)滞后、地方环保标准发展缓慢、环境管理制度不匹配和标准科研与基础条件有待加强问题,提出加快国家重点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大力推进地方环保标准制定实施、完善环境标准相关配套制度与夯实环保标准工作基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在弥补国家环境标准建设的不足、增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为制定国家环境标准提供实践基础、提高地方执行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浙江省地方环境标准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地方环境标准建设原则和主要内容,并从制定规划、完善地方环境标准管理制度、加强环境标准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浙江省地方环境标准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重金属污染严重,研究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是从源头解决重金属污染的根本所在。本文在综合国内外重金属标准的制定情况基础上,研究提出:强化环境标准,确立保障人体健康的核心地位;要综合考虑重金属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的协同;强化重金属环境基准的研究,提高环境标准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徐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污染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加强时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田投入结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健全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体系等多项综合措施,开展徐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传统工业型城市,工业炉窑污染排放已逐渐成为地方大气污染物防治的重点源之一。在全面系统了解天津市工业炉窑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国家标准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标准制修订建议,将有助于推动污染物总量削减,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传统工业型城市,工业炉窑污染排放已逐渐成为地方大气污染物防治的重点源之一。在全面系统了解天津市工业炉窑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国家标准的适用性及存在问题,提出标准制修订建议,将有助于推动污染物总量削减,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面源污染源分布广泛,没有确切位置,其治理一直是个难题.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危害和现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对电磁辐射的理论、危害、污染现状及其目前防治对策的研究得出:在现有的对电磁辐射环境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需要在宣传教育、环境标准的制定、环境监测手段、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电磁辐射防护产品的开发几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便更好的维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9.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改善日益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处理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连云港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为例,分析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提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面源污染日渐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植生滤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传输的原理,分析了植生滤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地下水水位波动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率的影响。VFSMOD模型已被美国环保署推荐为可应用于流域规划植生滤带并有效评估其削减面源污染效率的模型,详细阐述了VFSMOD模型的机制、功能及全局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并针对植生滤带及VFSMOD模型的模拟技术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及研究展望,可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壤污染防治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天津市土壤环境总体较好,但历史污灌区及部分工业迹地等局部区域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突出.根据天津市工农业及城镇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从工业企业排污、历史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农业粗放生产以及城镇的快速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市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指明了当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土壤污染问题的有效管控与历史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的双重重点任务;并结合当前形势分析,提出了未来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控制PM2.5污染的健康效益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流行病学综合研究成果,运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实施并达到2012年新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标准可实现的健康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对区域内各城市的健康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能够实现的健康效益总和可达到612~2560亿元/a(均值为1729亿元/a),相当于该地区2009年地方生产总值的1.66%~6.94%(均值为4.68%).其中河北省所能实现的总健康效益最大,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这些大城市能够实现的健康改善和经济效益最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可望为实施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成本效益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和环境质量管理与合作提供重要的政策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渤海湾天津海域的环境污染现状入手,分析了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类型,进而探讨了当前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并提出下一步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成熟的修复技术探讨了适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域的海洋环境修复方法。据此天津市环境保护部门制订相关法规并采取关停或整改等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排放物实行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另一方面,天津市有关部门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方法联合应用,如应用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藻类的养殖,使得天津海域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改进层次分析法评价区域工业污染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保证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整体效益出发,对区域工业污染源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并进行宏观控制本文基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效益指标的系统要素影响,设计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述判断矩阵的多指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来IF价了业污染源,克服了等标污染负荷法只考虑主控污染因子排放总量的单一性以及层次分析法量化标度时产生的主观性影响,评价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区域环境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提出系统度量区域环境风险变化趋势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天津滨海新区工业化进程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风险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2007,2015及2020年环境风险分别为0.487,0.508和0.367,分别处于警戒状态、较差状态和警戒状态,说明滨海新区环境风险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雾霾污染的空间面板数据,引入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模型,比较了京津冀各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高低;继而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河北省雾霾治理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由河北省承担更多的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能使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在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雾霾污染过程中,河北省因限制工业增长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北京市和天津市应给予河北省相应的生态补偿.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建议,如成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健全雾霾污染生态补偿立法,设立雾霾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以此来促进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深圳市地区特点。首先,划分光环境功能区,针对每个光环境功能区,再分成子区域,并提出区域光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模式;然后,根据光环境的区域划分,结合具体区域功能,对不同光污染源进行划分和规范。提出光污染防护标准制定模式。通过区域光环境质量标准和光污染防护标准的制定,建立相应光环境监管模式,以达到防治光污染,保护和改善光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以及生态平衡,保证光的有效利用,构建一个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关键路径,亟待探索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耦合关系与机制,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过程、格局、机理与优化调控开展了广泛探讨。为系统梳理该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识别出相应的研究不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识别、测度与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态势,从关键要素的视角解析了农业生产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转型与农业生态效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总结。研究指出:未来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应加强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解读二者的互馈关系,并关注二者互馈响应的区域异质性,深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的环境影响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中国特色“小农”生产方式转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微观机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