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HLD)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致多系统受累 ,病程为慢性进行性经过 ,好发于10~ 2 5岁 ,两性均可发生 ,临床分为症状前期、脑与肝三型[1] ,本文对 6例脑型HLD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脑型HLD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总结我院 1992年~ 1999年脑型HLD患者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0~ 32岁。其中 2例有明确家族史。诊断标准为 :①全部病例具有锥体外系症状或体征 ,主要为构音障碍和肌张力障碍(6 / 6 )、肢体震…  相似文献   

2.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和探讨脑囊虫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和120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分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实质型71例,脑室型10例,脑膜型8例,混合型31例。结论:脑囊虫病CT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脑囊虫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将2009年4月~2013年4月就诊的60例疑为脑囊虫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其中46例行增强扫描,并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CT检查,60例患者中,共诊断出41例脑囊虫病,与病理诊断结果(脑囊虫病41例:实质型33例、脑室型3例、脑膜型1例、混合型4例)相比,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实质型33例(80.5%)、脑室型3例(7.3%)、脑膜型1例(2.4%)、混合型4例(9.8%)。结论在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典型病例,行常规平扫即可确诊,是临床诊断脑囊虫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的影像学表现及成像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的CT、MR和B超表现,探讨影响影像表现的相关因素。方法 54例HLD患者中,男35例,女9例,年龄3-40岁。作CT检查29例,MR检查11例,其中两者同时检查者5例。B超检查26例。结果 (1)脑部MRI呈长T1、长T2信号9例,稍短T1、短T2信号2例。病灶位于壳核11例,尾状核8例,丘脑5例,苍白球2例,红核2例,黑质3例,大脑脚网状结构1例,脑桥桥核2例,额叶白质1例。典型者依受累部位不同,分别表现为“啄木鸟”、“八字”、“展翅蝴蝶”样改变等。(2)脑部CT检查25例中,阳性18例(72%),阴性7例(28%)。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影。(3)肝脏B超26例均示慢性肝病声像学改变,伴肝硬化12例,脾肿大11例,腹水9例,胆囊水肿8例,双边影5例,胆囊结石3例。结论 (1)MRI T2信号和CT密度改变与临床表现往往不相平行。T1信号可用于随访比较,但不易定量。(2)HLD几乎都有肝损害,肝损害先天脑损害;早期肝损害呈可逆性,脑损害呈对称性;中期肝损害呈静止性;后期脑损害呈萎缩性。(3)提出影响CT、MR图像表现的4对矛盾因素:代谢性全身性疾病与基因选择性亲和性;铜沉积与细胞损伤;内源性自主排铜与组织细胞修复;外源性驱铜治疗与组织细胞修复。  相似文献   

5.
回顾分析50例脑囊虫病的CT征象,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探讨CT对脑囊虫的诊断价值,为提高CT检查脑囊虫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各型的CT征象,及药物治疗后的CT表现,为临床提供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脓肿的综合影像学诊断 (附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与超声应用于临床以来,肝脓肿的术前诊断正确率已超过96.2%犤1犦。本文搜集我院近年来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脓肿37例,结合文献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综合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7例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最小11例,最大75岁,平均41.9岁。主要临床症状是上腹部及肝区痛、高热、黄疸、白细胞升高等,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2检查方法采用GEHispeed螺旋CT及Agnene型彩超和Aloka620型B超,部分病人采用了C形臂数字减影肝血管造影检查。CT采用平扫+增…  相似文献   

7.
胆管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CT检查使用美国CE公司Hispeed CT/i及CT/e螺旋CT机,扫描范围由膈顶部至肝下,层厚:10mm,5mm,3mm,螺距为1。全部病人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6例胆管癌中,周围型1例,肝门型9例,肝外胆管型5例,壶腹型1例,CT表现主要为:胆管扩张,梗阻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可伴胆囊炎,胆结石,术前CT正确诊断15例(94%),仅1例误诊为胆管炎。结论 螺旋CT扫描对于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脑囊虫病的CT影像认识。方法:对22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分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实质型18例,混合型4例。结论:CT对脑囊虫病的数目、部位、分型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息者的CT资料,并和US、ERCP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轴位、MPR和三维图像很好的显示肝内外胆管的解剖形态,清楚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其中Ⅰ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3倒。Ⅳ肝内外胆管均扩张2例,Ⅴ型肝内胆管扩张(Caroli’s病)1例。结论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的形态、部位以及周围组织结构。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50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5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行常规CT或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50例中单发病灶38例,多发病灶12例,钙化发生率为93%。根据CT表现可分巨块型(包括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结节型和混合型,肿块和结节呐出现直径0.2-0.8cm小囊泡。病灶侵犯肝门6例。4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诊断不难,CT分型将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探讨其价值。方法:对2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颅骨内板下方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等密度影,脑室系统,脑中线受压向对侧移位,颅内板下方无脑回、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结论:CT对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济、快速无创伤性,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单发脑转移瘤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单发脑转移瘤的CT特点。方法:选择经脑部肿瘤切除后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单发脑转移瘤,回顾分析CT平扫和增强特点。结果: 性脑转移瘤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3:1,平均年龄56.6岁。本组单发脑转移瘤CT表现可分为以下二型:(1)肿块结节(87.9%);(2)囊伴结节型(12.1%)。临床病史及原发灶对单发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论:单发脑转移瘤易于误诊,正确诊断需多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附3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对39例头颈部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行横断面螺旋CT扫描,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根据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2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状腔隙性低密度区;Ⅱ型(18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为脑叶梗死呈扇形低密度区,与大脑前中后供血动脉或颈内动脉分布一致,范围较大。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分析两型脑梗死的不同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高位胆道梗阻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高位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15例高位胆道梗阻CT表现。结果 15例中,肝内胆管癌1例,肝门区胆管癌6例,肝门区肝癌3例,肝门转移癌2例,硬化性胆管炎2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各有其CT特征,结论 螺旋CT扫描不仅能准确确定梗阻的平面,而且能对疾病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肝,脑CT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豆状核变性肝、脑CT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吴新彦,张通,王萍,于国勤,杜嗣廉,李堂,乔青,林荣军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慢性进行性多系统代谢缺陷病。目前仅有少数脑CT报告 ̄[1~7],尚未见较多病例的肝CT报告及脑肝CT对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了我院近两年来经CT检查及其它检查的肺Ca脑转移48例,现将其CT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外生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3例有明显蒂部,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3例压迫胃体及胃窦。螺旋CT肝动脉期6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纡曲强化血管影。5例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2例门静脉期部分肿瘤组织强化,密度增高。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院2002年-2003年间经CT诊断20例脑囊虫病患者临床症状,CT表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肝创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总结急性肝创伤CT扫描的各种影像表现并对其分型,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回顾我院50例肝创伤住院患者的CT扫描结果。将其影像表现,临床症状,手术结果相对照,并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的分型标准对损伤程度进行分型。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48例CT检查阳性,阳性征象包肝挫伤21例次,肝撕裂伤32例次,肝内血肿12例次,肝包膜下血肿20例次及门静脉周围轨迹征5例次,此48例CT诊断肝创伤与临床情况,手术结果相符,其中Ⅰ度损伤8例,Ⅱ度损伤15例,Ⅲ度损伤19例,Ⅳ度损伤4例,Ⅴ度损伤2例,2例CT检查阴性,但手术中见有小撕裂伤。结论:急诊CT检查诊断肝创伤安全、迅速、准确,同时可以发现腹部其他脏器损伤,为临床处置提供可靠信息,是肝脏急性创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