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型32例和肝郁脾虚证型30例作为观察的主要对象。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两种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肝胆湿热证型中的ALT、TBIL、GGT、AST、DBIL指标比较肝郁脾虚证型,明显偏高,上述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胆湿热证型的阳性率为78.13%,肝郁脾虚证型的阳性率为46.67%,阳性率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同中医证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治疗可起到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其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5种证型中除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之外其他证型极少,因此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内。分别对两种证型的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同时查看患者的血清病毒标志物水平和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经过对比研究,肝胆湿热证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P0.05)。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以综合考虑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检验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方法,然而中医对该病大多以临床症状为辨证分型依据.缺少客观的指标,给研究带来困难。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与多种临床检测指标关系密切。众多专家学者对肝炎的辨证分型与临床检测指标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揭示了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学指标、生化、病理、病毒学等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了部分依据,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深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证的实质性研究,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慢性乙型肝炎的生化、免疫指标,是反映慢性肝炎证型实质的重要指标。1987年9月~1988年6月,我们在南京中医学院江东门肝病专家门诊等105例慢性乙型肝炎(含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功能检测关系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诊断思路。方法:选取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病情辨证分型,同时进行临床诊断分度及病理检查,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并分析临床诊断思路。结果:中医辨证诊断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度及肝脏病理改变按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瘀血阻络等类型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肝郁脾虚证40例,肝胆湿热证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肝胆湿热症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症患者HBeAg、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临床诊断特征。方法纳入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中医辅助诊疗仪采集面色、舌脉和脉象信息,参照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检测临床主要诊断指标(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和病理分级)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湿热中阻型占比最高(32.3%),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型(30.6%)、脾肾阳虚型(16.9%)、瘀血阻络型(13.7%)、肝肾阴虚型(6.5%)。不同中医证型间ALT、HBsAg、Fibroscan硬度值和Metavir分级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中阻证型患者的ALT和HBsA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P0.01),血瘀阻络证型患者的Fibroscan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且Metavir分级以F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不同证型的ALT、HBsAg和病理分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统计现代医学的血清学化验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各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抽取 1 0 0例进行了有关中医证型的分析调查 ,并对患者同时所作的血清学检查中的某些指标进行了统计。结果 :湿热中阻证患者的 TBA、GGT、DBIL含量与另两组比较 ,均有极显著差异 ( P<0 .0 0 1 P<0 .0 0 2 )。肝郁脾虚证患者的 GGT、DBIL含量与肝肾阴虚证患者相比 ,也有较显著差异 ( P<0 .0 5,)。结论 :现代医学的血清学化验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各证型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并为中医科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以便能更好的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与优势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近十年来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的内在关系。结果:与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的检测指标涉及生化、免疫、内分泌、微循环、血液流变、病理等多个方面,40余项相关指标。结论:现代医学检测指标能客观地反映脏器的功能和病理过程,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某些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生化、氧化损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生化及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结果:①AST、ALT、GGT、NO、MDA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证中较其它证型显著升高(P0.01或P0.05);②GLO、LPO、aPOA-1/aPOB在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证中高于其它证型而ALB、A/G比值较低(P0.01);③TBA、CHE、aPOA-1、aPOB在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中明显低(P0.01)。结论:生化及氧化损伤指标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1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涉及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物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19篇,收集到治疗乙肝肝硬化的253条方剂记录,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28个,挖掘出新处方共14个。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对乙肝肝硬化方剂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复杂的用药规律清晰简明有序,对研究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评价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经中医中药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达到77%。结论:中医中药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基础,然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虽然相关学会制定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但是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执行者不多。通过的对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规范化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以此为依据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判定标准和"证"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邪实正虚是中医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本病机特点,在传统中医四诊辨证的基础上,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与慢乙肝中医虚实辨证相结合,通过比较慢乙肝中医常见虚证与实证之间在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变异、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多态性、以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差异性,揭示慢乙肝虚实证型之间分子生物学意义,为慢乙肝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医慢乙肝辨证客观化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与中医古籍温热病、传染病等记载与论述互为印证,《内经》伏气学说、《瘟疫论》"杂气"、"疫毒"是词异义同。治疗按体质分型、据舌脉论治、以脏腑辩证、从气血施方、专家验方、按药理分类、单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各有所长,激发疗法、从逆法等创新思维提供新思路,中西医结合逐渐被重视。以辨证理论为指导,中医药在治疗ASC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亦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发展规范的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风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收集乙肝和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体质测量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体质进行χ2检验并予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共收集了乙肝相关性肝癌组41例,慢性乙肝组17例,两组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1),但尚不能说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体质存在性别上的差异(P=0.947)。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16例(27.59%),阳虚质10例(17.24%),阴虚质2例(3.44%),气虚质10例(17.24%),血瘀质1例(1.71%),湿热质2例(3.44%),气郁质0例(0.00%);慢性乙肝组平和质4例(6.90%),阳虚质2例(3.44%),阴虚质1例(1.72%),气虚质7例(12.07%),血瘀质0例(0.00%),湿热质0例(0.00%),气郁质3例(5.17%),目前尚不能说明两组人群的体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76),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的比例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且两组患者气郁质与平和质(P=0.020)、阳虚质(P=0.040)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风险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慢性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癌。目前尚不能说明慢性乙肝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存在体质差异,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气郁质与平和质、阳虚质体质类型的乙肝患者相比可能更不易发展为肝癌。平和质和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阐述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病位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的独特认识;分析中医治疗该疾病的现状,总结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中医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方法,指出今后应当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继续加大对名中医治疗经验的总结,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改善症状、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促进肝细胞修复及抗肝纤维化方面有优势,继续加强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用内服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内服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结果:72例患者中,基本治愈23例,有效4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28%。结论: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方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