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和BAEP,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 (1)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90%,其中手法组临床治愈率为46.6%,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3.3%,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率为76.7%(46/6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率为80%(48/6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3)治疗后2组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手法治疗组V波PL,Ⅲ-Ⅴ和Ⅰ-ⅤIPL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加例,常规组20例,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电刺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的比例为75%(30/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的比例为77.5%(31/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电刺激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电刺激组Ⅴ波的峰潜伏期(PL)、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3.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LN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77;11.4),(19.2&;#177;12.3),(22.7&;#17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77;11.6),(19.4&;#177;10.9),(23.3&;#177;12.1)cm/s(P&;lt;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77;10.5),(24.4&;#177;10.3)。(28.8&;#177;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177;9.7),(26.6&;#177;8.9),(29.4&;#177;9.5)cm/s(P&;lt;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的TCD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 ,治疗方法较多 ,目前对此病疗效评估多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来判断 ,缺少客观指标。为此 ,我们在选用齐刺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TCD)检测齐刺治疗 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为量化评估中医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评估方法。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 70例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 :①以头痛、眩晕等为主要症状 ;②满足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③颈椎X片提示有颈椎异常改变。所有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 40例 ,男 2 1例 ,女 19例 ;年龄 2 8~ 7…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斌 《现代康复》2000,4(5):704-705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眼震电图(ENG)3项电理检查对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外伤性椎脉型颈椎病患50例,同时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所得结果与同龄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样本病例至少1项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其中9例(18%)为3项异常;26例(52%)2项异常(VEP+ENG异常18例;BAEP+ENG异常8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眼震电图(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 ,同时进行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所得结果与同龄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样本病例至少1项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其中9例(18 %)为3项异常 ;26例(52 %)2项异常(VEP ENG异常18例 ;BAEP ENG异常8例) ;15例(30 %)1项异常(VEP异常5例 ,BAEP异常7例 ,ENG异常3例)。结论 :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可作为诊断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双侧耳后乳突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给予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均应用TCD和BAEP分别监测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和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Ⅰ~Ⅲ间期和Ⅲ~Ⅴ间期波峰间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TCD各项血流峰速度指标均有改善(P〈0.05),而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BAEP各指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风池穴加音频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兆林 《现代康复》1998,2(9):939-939
  相似文献   

9.
10.
门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47-8047,8073
为探讨推拿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的应用,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推拿治疗主要有4种手法,软组织松解手法,穴位刺激法,运动关节类手法,手法配合其他疗法,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恢复颈椎功能,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颈椎牵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2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5%,其中观察组治愈率为65.1%,对照组为25%,2组间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A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听神经瘤患者作常规 BAEP 检查。结果:40例听神经瘤肿瘤侧 BAEP 异常率100%,非肿瘤侧 BAEP 异常率90%,以Ⅲ-Ⅴ间期延长尤显著(占90%),Ⅲ-Ⅴ/Ⅰ-Ⅲ比值异常占72%。结论:听力减退患者进行 BAEP 测试,对听神经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TCD、SPECT、BAE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婕  朱文炳  马昱  张宇浩 《中国临床医学》2001,8(3):255-256,25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病人进行TCD、SPECT、BAEP检查,并进行分析这3种检查的准确性和对此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90例病人中TCD的阳性率为71.1%;SPECT的阳性率为78.8%;BAEP的阳性率为50.8%。结论:SPECT的阳性率在三者中最高,且具有定位的准确性,TCD具有简便、无创伤性但定位较差;BAEP对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早期诊断以及前庭神经核以后的病变具有相对的准确性。总之在此疾病的诊断中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BAEP转颈试验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转颈试验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间歇期患者分别作BAEP常规检测和转颈试验,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后循环缺血组BAEP常规检测阳性率26.7%,转颈试验阳性率91.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转颈试验可提高BAEP的阳性率,对后循环缺血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颈椎病患者运动康复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定量运动)对社区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入户问卷调查,检出既往医院有明确诊断的颈椎病患者,由专业医务人员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对其中114名颈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包括中等强度的全身性拳操运动及局部颈椎操,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14例颈椎病患者经过3个月运动康复后,治愈44例(38.6%),显效40例(35.1%),有效25例(21.9%),无效5例(4.4%),治愈显效率73.7%,总有效率95.6%。研究发现,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要显著高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P<0.01),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病程在5年以内的颈椎病患者治愈显效率远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P<0.01)。结论:在社区范围内组织颈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可有效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16.
TCD对175例中老年发作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175例中老年发作性眩晕的临床,CT、MRI和TCD进行了检测。并结合177名同年龄组健康人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175例中,男102例,女73例,平均年龄59.5岁。分四组:1颈性晕组(56人)合并明显的颈椎病。2、V-BATIA组(42人)有眩晕及局灶神经证,24小时内消失。3、V-BA系统脑梗塞组(62人)。4、颈性眩晕并TCD转颈组(15人)。TCD,总异常率63.2%;有神经征阳81  相似文献   

17.
郑旭  邱玲  张敏  张吉  李川雄  李媛  何流  曾帅  刘波  罗丹 《中国康复》2017,32(1):17-19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平均分为2组,2组均给予针刺、牵引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结果:治疗10次、20次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10次、20次后状体征积分、N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10次后,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次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透灸法结合电针与单纯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CSR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透灸法结合电针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选主穴为风池、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肾俞、命门,配穴为颈肩部疼痛明显者加肩井、天宗穴,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穴,头晕、头疼明显者加百会、太阳穴;选用0.30 mm×40 mm毫针,取颈部双侧夹脊穴直刺,大椎穴直刺1~1.5寸(同身寸),命门直刺,用补法,肾俞选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用补法,其余穴位均按照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期间用艾条灸大椎穴及一组颈部夹脊穴。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除不艾灸外,其余处理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和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15.68±2.01)分比(7.10±1.87)分,观察组(18.13±1.69)分比(7.92±2.14)分,且以观察组的升高程度更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83.33%(25/30),P<0.05〕。结论临床使用透灸法结合电针治疗CSR较单纯针刺治疗疗效要好,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