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多目标性和模糊不相容性的特点,在模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模型中基于信息熵建立了专家自身权重模型来修正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主观权重,得到的指标融合权重减少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以天津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为例介绍了该模型的具体运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评价是合理、可行的,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关键词:模糊理论;欧氏贴近度;信息熵;水资源配置;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的模糊物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模糊物元分析法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运用.结合欧氏贴近度实现不同评价分区的量化比较,得到各分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优劣次序.对陕西省榆林市的实例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的灰色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该方法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评价结果合理,有助于榆林市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资源效率系统3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体系;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研究区8种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利用模糊积分模型对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客观合理、准确。研究结果对当地的水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模糊物元模型综合评价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概念,建立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并将之用于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的矢量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网络法,模糊物元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取得的效果更好,评价结论更为科学合理,有助于解决陕西省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河南省水资源实际情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构建河南省水资源承载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近10 a的水资源承载力展开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向上发展的趋势,2015—2017年度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表现较2015年之前有较明显改善。河南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可满足社会经济及生态保护的需求,但开发空间较小,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以支撑河南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研究成果对实现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模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物元的概念,建立了基于马氏距离的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在对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时,把水资源配置方案作为物元,以它们的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实现对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与排序。该模型被应用到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的水资源配置综合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多层模糊物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具有多目标性和模糊不相容性的特点,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4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多层模糊物元模型,并将此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应用到武嘉灌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中,最终选出了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该方案符合武嘉灌区的实际情况,且与其他评价模型结果一致,说明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是合理、可行的,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8.
区域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石家庄市为例,从水资源昕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出发,充分考虑影响水资源价值的各种因素或指标,建立模糊层次数学模型,对区域水资源价值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为提高水价、合理确定水价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资源配置方案具有多目标性和模糊不相容性的特点,分别根据模糊集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以天津市为例,结合实际情况从增加外调水量、节约用水、加大污水回用量、加大海水利用量4个方面设置水资源配置方案集,并从社会、经济、资源、效率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上述2种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种模型结合用于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是有效、合理的,并具有可推广性,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是评估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其最终落脚点是甄别出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佳模式。基于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则是目前用于方案评价和比选的最热门的理论方法。本文建立了基于熵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4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将该模型应用于宁夏自治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选用了4个准则层共10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出了宁夏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何小龙  梁川  赵静 《东北水利水电》2005,23(6):23-25,55
在模糊物元的基础上,与信息熵相结合,对云南省6个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与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论基本一致,能够反映云南省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基于墒权迭代理论和模糊物元法建立多目标水库兴利调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不仅可直接确定评价目标的无偏好权重,还能根据可行方案综合贴近度大小决定最优方案。由于评价过程中隐含了水库兴利调度的特点及专家和水库管理人员的经验意见,因此有效地避免了评价目标权重及优选方案确定的人为偏好性。应用该方法对浙江省悬渚水库11种可行兴利调度方案进行了评价,确定的最优调度方案与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评价结果一致,且明显优于现行调度方案,验证了该方法切实可行且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同学原理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水资源配置系统协同特征基础上,根据协同学理论中有序度概念和支配原理,分别对水资源配置系统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设置序参量,并结合信息熵原理,构建了一种基于协同学原理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系统中多目标、多维数求解问题,并将此理论运用于我国南方丰水地区——东江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得出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在分析城市水资源配置系统结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水资源质、量均衡的城市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并运用多目标求解方法获得水资源分配的可行方案;对信息熵进行改进,构建了系统熵,并将其应用于可行方案的评价中。对昆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计算结果表明,当重视生态效益或者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环境及生态效益时,系统熵值较小,这将有利于水资源系统的长期健康运行;该方法不仅能对城市用水系统进行简洁有效的分析评价,亦能对用水系统的结构调整、系统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净效益最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本文分析了现有水资源配置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水资源净效益的新概念及内涵。从生态环境保护、水权转让、利益补偿、水价形成和集中控制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水资源净效益思想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确立了包括生存条件、承载能力、用水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约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约束准则。构建了基于水资源净效益最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包括水资源配置方案生成模型和水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模型。经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证分析,取得了实用性成果与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是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非对称模糊贴近度分别计算评价各指标权重与承载力等级,并结合庆阳地区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熵值法和非对称模糊贴近度相结合,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的方法可行而有效;生态环境因素、水资源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中的影响比重分别为0.4162、0.351、0.2328;同时,庆阳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v4(贴近度为0.0907),表明该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十分脆弱,迫切需要进行水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以模糊理论及运筹学理论为基础,并利用梯形模糊理论重心法对模糊参量进行去模糊化,构建了基于多模糊参量的水量最优调度决策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对济南市分水岭水厂水量调度进行应用是可行的。通过对调水订购费W及需水量M的去模糊化,使调水总费用期望值最小,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调水周期及调水量。该成果可为水库调水、生产性企业用水、自来水厂供水、油库存贮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