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神经发育障碍,具有复杂的遗传病因,结构和功能影像学明显提高了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另外,纹理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的常见影像学表现及有关精神分裂症纹理分析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状可发生于精神分裂症病程的任何阶段,严重破坏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精神分裂症中抑郁症状和单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和疗效也存在很大差异。多种证据提示,可能存在抑郁型精神分裂症这一特殊的生物学亚型,此亚型可能存在其特异性脑神经机制,表现为多种脑影像学表征的差异;并且这种特异性机制与单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脑神经机制都不相同,也与抗精神病药联用抗抑郁药的疗效差异有关。鉴于抑郁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极大危害性,美国和英国著名学者呼吁要充分重视,在今后几年内亟须从多个角度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特异性神经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以提高早期疗效,降低抑郁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造成的危害。基于以上推论和既往的研究,笔者提出选取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建立基于基线脑表征的早期定性诊断分类器、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和疗效预测模型,为这一亚型的早期精准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该病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相应的生物学指标。据相关研究显示,眼动检测的异常指标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标和状态学指标,因此眼动检测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眼动检测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并对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吉林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症状、睡眠障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康复的影响、抗精神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的改变情况、已经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质量情况进行总结.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最终得出睡眠障碍虽然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发病症状,但睡眠障碍可直接影响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个治疗效果和病情康复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MMPI对150例有攻击行为和150例没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攻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控制力差和过度控制两类人格特征。MMPI的Pb、Re分量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等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本文对重复经颅磁刺激不同刺激模式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对复发经历的真实感受及对复发影响因素的认识。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结合个人访谈及观察法,对赤峰市10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研究,应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深入挖掘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对复发的感受及认识,持续分析并提炼出3个主题:对复发及影响因素的认识、疾病复发后压力的感知、不良感受的调节。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提供参考,为精神科护士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个性化的管理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恢复劳动及社会功能、延缓衰退的作用已普遍受到重视。为了探讨院内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我们对50例患者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从我院康复病区选出50例无明显阳性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和生活自理存在问题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 部分病人需长期住院治疗 , 为了解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 , 本研究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防治康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将精神分裂症分为3型和7个亚型:①阳性精神分裂症分为可逆型和顽固型。②阴性精神分裂症分为缺陷型和衰退型。③混合性精神分裂症分为可逆型、缺陷型和衰退型。并详细介绍了各型的诊断标准和主要临床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症状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认知功能损害进精神分裂症的原发性症状,涉及注意、记忆、抽象思维、信息整合以及执行功能等多方面,主要与额叶、颞叶及海马缺陷相关。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9-01/2004-12期间的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schizophrenia,cognitiv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择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有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综述、Meta分析。排除非随机、非对照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7篇关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综述、Meta分析,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4篇文献中,6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8篇系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治疗无关的研究。资料综合:有确凿的证据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α-2受体、M1及M4受体激动剂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能促进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的改善。结论:药物与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应用,对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可能有更大的助益。  相似文献   

13.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机体功能下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差,且易出现不良反应,使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用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报道较少,本文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联用MECT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旨在比较两种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尚无明确的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强调早年的干扰经历对日后病发的影响,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在这一领域,动物模型的研究发展较快,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证据。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小结,考察不同模型之间的联系并对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加以分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6-01期间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研究的文章,检索词“schizophrenia,neurodevelopment,animalmode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通过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精神分裂症方面的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机制相关的动物行为、神经生化和心理药理学的研究。②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综述性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38篇,排除5篇重复性研究,纳入33篇,其中4篇为综述性研究,其余为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是行为模型,主要包括前脉冲抑制、潜伏抑制以及颠倒学习3种。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动物模型包括早期海马损伤、隔离饲养和母婴分离3类,经过早期干预的动物成年后表现出前脉冲抑制缺失、潜伏抑制缺失、颠倒学习能力降低以及社会行为减少等行为,并出现对多巴胺兴奋剂的过度反应以及对多巴胺拮抗剂反应性的降低。上述障碍涉及不同脑区的损伤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失调,其中,海马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等的紊乱可能是主要影响机制。结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造成动物成年以后的行为异常和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海马腹侧区的结构以及功能障碍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 AOS)属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范畴,是指发病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精神分裂症,与成人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相比,其症状更不典型,程度更严重,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更差,并且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MRI(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是一种操作便捷、无创客观且受试者易于配合的MRI技术,它能够从局部和整体反映脑神经元的自发性活动情况,为AOS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从功能分离分析和功能整合分析两方面展开,围绕rs-fMRI在AOS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一定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资料和文献的查询、评估,将循证护理理念应用于研究对象的整个住院过程。[结果]循证护理模式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应用1年后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明显改善病人的内省力,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服药依从性;增强了护患间的情感沟通;降低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结论]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应用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实践,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节省医疗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不清的精神类疾病,常起病于15~55岁[1]。临床上普遍认为抑郁症是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标志,应及早对其进行药物干预。帕罗西汀是一种苯基呃啶衍生物,属于SSRI类抗抑郁药,阻断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延长5-HT的作用,从而达到抗抑郁效果。奥氮平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它有严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治疗[2]。奥氮平也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所继发的情感症状[3]。本研究对本院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针刺、按摩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200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疗效对照观察,为时30天。结果,辅以针刺、按摩患者精神症状完全缓解较未辅针刺、按摩患者要快,二者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提示:针刺按摩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宜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大多数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护疗,否则易导致疾病的复发。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犤1犦,精神分裂症经治疗缓解出院后,不用药物维持治疗者在6个月复发的40%~60%,有的甚至可达77%,故给家庭带来了长期沉重的负担,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康复,不单单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且也是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理所当然应当得到重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预后,与患者的遗传因素、易感素质、病前个性特征、发病时的机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中的促发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广泛联系,故要搞好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康复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目前尚无根本性预防措施,综观当今医学,我认为对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寻求病因奠定基础开展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是当前精神病学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对精神疾病的各有关病因逐步阐明,从理论上找出科学的分析依据,才能避免盲目性。例如: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目前众说纷坛,需要进一步探讨,做出定论,这将予精神分裂症的预防有重大意义。2精神分裂症流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