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6例,对患病关节分别进行X线、CT及MRI检查,观察组患病关节软组织和骨内痛风石、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情况,对比三种检查方法对上述痛风性关节炎损害病变征象的检出率。结果:X线检查对软组织肿胀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于CT、MRI检查( P<0.05),CT软组织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MRI检查(P<0.05);MRI对关节积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肿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CT检查( P<0.05);X线及CT检查均未检出关节积液及滑膜增厚。结论:MRI可对痛风性关节炎做出诊断,检出率优于X线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量CT与高频超声诊断痛风性关节炎63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6月间于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63例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高频超声和320排CT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对G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对两种方法检查GA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高频超声和320排CT诊断GA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91%vs86.96%、82.35%vs88.24%、17.65%vs 11.76%、26.09%vs13.04%、91.89%vs 95.24%、53.85%vs71.4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GA与临床诊断标准对比绘制ROC曲线比较,高频超声ROC曲线面积为0.79,320排CT ROC曲线面积为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尿酸结晶、骨质缺损、关节积液的Kappa值分别为0.578、0.892、0.824(P均0.05)。结论双能量CT与高频超声对于GA的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双能量CT在检测尿酸盐结晶较高频超声具有更高灵敏度且能够更好的显示骨质破坏情况及尿酸盐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3.
张颖  王俊祥 《广西医学》2022,(5):487-490
目的 探讨肌肉骨骼超声(MSUS)影像学表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9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痛风组、73例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MSUS检查。比较两组MSUS中滑膜炎、关节腔积液、腱鞘炎、附着点炎、双轨征、痛风石、聚集体和骨侵蚀等表现,分析MSUS特征性表现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价值。结果 超声结果显示,痛风组出现双轨征、痛风石、聚集体MSUS影像特征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出现腱鞘炎MSUS影像特征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均P<0.05);痛风组患者出现滑膜炎、腱鞘炎、附着点炎、骨侵蚀MSUS影像特征的关节比例均低于对照组,而出现双轨征、痛风石、聚集体MSUS影像特征的关节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SUS检查仅表现为双轨征或痛风石或聚集体者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均较低(均≤55.1%),特异性均较高(均≥98.6%);联合上述三者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为69.6%,特异性为98.6%。结论 MSUS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超声表现为双轨征、痛风石、聚集体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三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20排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因外周关节疼痛于本院就诊的患者80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试验组(痛风)50例与对照组(非痛风)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行双能量CT(DE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分析DECT检测尿酸盐结晶(MSU)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血沉、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尿酸(SU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ECT检测MSU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76.5%,诊断符合率为85.0%。试验组MSU结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15,P0.001)。结论:320排CT双能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MSU结晶沉积部位、分布、临近骨质破坏程度,对尿酸盐结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可靠性,且安全、无创,对于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析CT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共76例确诊为肝癌的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并观察CT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CT的敏感性为97.5%(95%CI:95.3-100%),阳性预测值为94.87%(95%CI:92.27-98.53%);MRI敏感性为91.66%(95%CI:88.36-94.58%),阳性预测值为90.90%(95%CI:87.22-93.45%),两组之间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诊断肝癌的临床过程中,CT的价值要明显高于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对比剂外渗或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介入治疗术后,1小时内利用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行头颅CT扫描,以术后24至72小时的影像学随访检查和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量CT成像鉴别介入术后出血及对比剂外渗的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诊断准确率;并比较双能量CT成像技术与常规CT扫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165例患者中,双能量CT诊断单纯对比剂外渗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2.38%、误诊率7.62%、漏诊率0、阳性预测值88.24%、阴性预测值100%、诊断准确率95.15%;双能CT诊断对比剂外渗合并出血的敏感性77.14%、特异性99.23%、误诊率0.07%、漏诊率22.86%、阳性预测值96.43%、阴性预测值94.16%、诊断准确率94.55%。颅脑双能量CT扫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0.85±0.09m Sv明显低于常规CT平扫1.9±0.27m Sv,差异有显著性(P&l...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痛风性关节炎(GA)的双能量CT(DECT)影像学表现,探讨痛风性关节炎DE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GA 188例DECT、48例X线、17例MRI影像学表现,比较DECT双能量分析对痛风结节的检出率,比较急性期、非急性期痛风受累关节的DECT影像学表现。结果:GA急性期有65例、非急性期有123例,男∶女为13.5∶1,平均年龄(55.2±15.2)岁。DECT双能量分析前后对急性期痛风结节检出率分别为16.92%、69.23%,对非急性期痛风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0.32%、90.2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GA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比较痛风结节、关节囊及关节面病变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RI检出GA急性期、非急性期关节软骨病变率分别为80%、66.7%。结论:DECT双能量分析可以特异性检出痛风结节,显著提高痛风结节的检出率。DECT能较好地检出痛风关节病变,非急性期痛风结节、关节囊、关节面病变率均高于急性期关节病变。MRI可以敏感地检出关节软骨病变。X线能检出非急性期痛风关节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源双能量CT在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检出中的作用。方法选出2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结果2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现36处尿酸盐结晶,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常见沉积部位。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能清楚显示尿酸盐结晶,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与钼靶X线成像(molybdenum X-rayphotography,MX-rP)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女性患者共101个病灶术前行UE与MX-rP检查,以手术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分析UE与MX-rP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性.结果:UE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Youden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06%,93.05%,91.08%,83.30%,94.36%和80.10%,阳性和阴性拟然比分别为12.41(95%CI,5.90-26.88)和0.14(95%CI,0.06~0.30).MX-rP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Youden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4%,83.33%,80.19%,87.74%,89.55%和63.52%,阳性和阴性拟然比分别为4.34(95%CI,1.63~11.42)和0.33(95%CI,0.19~0.63).UE诊断准确性高于MX-rP(P=0.039).UE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4(95%CI,0.912~0.996).结论:UE在诊断乳房良恶性病灶时较MX-rP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与手术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 ,提高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准确性。方法 对 4 4个膝关节的MRI表现与它的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研究 ,根据半月板内部MRI信号特征把半月板损伤分为 0~Ⅲ度 ,每个半月板分为前后角两个部位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MRI诊断半月板Ⅲ度损伤 4 7处 (2 6 .7% ) ,Ⅱ度损伤 32处 (18.2 % ) ,Ⅰ度损伤 2 1处 (11.9% ) ,0度 76处 (43.2 % )。其中 4 7处Ⅲ度损伤中手术证实 4 2处撕裂 ;Ⅱ度损伤中手术发现 4处撕裂。MRI诊断半月板撕裂的敏感性为 92 .0 % ,特异性为 97.0 % ,准确性为 89.4 % .阴性预测值为 96 .9% ,阳性预测值为 91.3% .结论 MRI是一种无创伤性并能准确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分析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接收的疑似膝骨关节炎受检者7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MSCT、MRI检查。所有受试者行关节镜检查明确膝骨关节炎的发生情况,将其作为“金标准”。总结MS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全组受试者中共有102膝确诊为膝骨关节炎,MSCT、MRI诊断该病均有典型的特征;MSCT、MRI、两者联合诊断膝骨关节炎的敏感性分别为86.27%(95% CI:0.786,0.897)、95.10%(95% CI:0.824,0.959)、98.04%(95% CI:0.855,0.987);特异性分别为77.78%(95% CI:0.712,0.798)、90.74%(95% CI:0.866,0.913)、98.15%(95% CI:0.890,0.985);准确性分别为83.33%、93.89%、98.08%;AUC分别为0.712(95% CI:0.502,0.851)、0.806(95% CI:0.671,0.855)、0.913(95% CI:0.782,0.974)(P <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AUC均高于单独诊断。结论 MSCT、MRI诊断膝骨关节炎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且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量CT扫描单能谱成像技术基物质图像在痛风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7例高度怀疑痛风患者,均进行单源双能量扫描及尿酸基图和钙基图的分拆、重建,同时结合常规能量扫描进行诊断。以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为基准,计算单源双能量CT诊断痛风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结果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77例患者中57例患者确诊为痛风结节。共56例患者经单源双能量CT扫描检测到痛风结节,其中11例为单关节受累,45例为多关节受累。单源双能量CT诊断痛风的敏感度为91.23%,特异度为80.00%,准确率为87.18%;常规CT诊断痛风的敏感度为77.19%,特异度为60.00%,准确率为72.73%。单源双能量CT诊断痛风的敏感度、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单源双能量CT共检出痛风结节131处,直径0.1~14.7cm;常规CT共检出痛风结节104处,直径0.4~14.7cm,0.1~0.3cm痛风结节未能显示。结论单源双能量CT扫描操作简单、费用低,可利用单能谱成像技术基物质图像上的结晶标记颜色鉴别尿酸和非尿酸结晶沉积,痛风结节诊断的敏感度与准确率较高,且可检出较小痛风结节,值得在痛风的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CT联合MRI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5例老年疑似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和MRI检查,评估CT联合MRI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准确率68.0%;MRI检查准确率81.3%(61/75);CT联合MRI检查准确率96.0%(72/75),CT联合MRI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CT或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查对发病24h内、发病24~48h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CT或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灵敏度64.7%、特异度62.9%、阳性预测值45.8%、阴性预测值78.6%,准确率68.0%;MRI灵敏度92.3%、特异度84.6%、阳性预测值75.0%、阴性预测值95.7%,准确率81.3%。结论CT联合MRI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较高,优于单纯应用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 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 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 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诸暨市中医医院就诊的疑似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及两者联合诊断对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能。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CT参数[血容积(BV)、血流量(BF)及平均通过时间(MMT)],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各参数及联合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168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74例以骨小梁增粗或骨质硬化、股骨头呈拥挤融合及扇状硬化改变为主;94例以骨小梁微骨折及股骨头关节面轻微塌陷、部分出现新月征为主;CT、MRI及两者联合诊断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金标准一致性分别为0.535、0.676和0.870;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高于CT及MRI单一诊断(P <0.05),但CT与MRI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良好组BF、BV均大于预后不良组,MMT长于预后不良组(P <0.05);ROC曲线显示,BF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10(95% CI:0.729,0.892)、敏感性为78.6%(95% CI:0.584,0.831)、特异性为65.5%(95% CI:0.517,0.792),BV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90(95% CI:0.671,0.910)、敏感性为74.8%(95% CI:0.556,0.824)、特异性为79.3%(95% CI:0.621,0.875),MMT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08(95% CI:0.699,0.917)、敏感性为80.6%(95% CI:0.704,0.923)、特异性为82.8%(95% CI:0.650,0.946),联合检测预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1(95% CI:0.816,0.946)、敏感性为86.5%(95% CI:0.765,0.951)、特异性为85.1%(95% CI:0.724,1.185)。结论 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以骨小梁增粗或骨质硬化、变形、模糊及新月征等为主,CT可有效诊断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且CT灌注参数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61例拟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计算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2%、70.0%、8 5.3%。MRI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1%、80.0%、93.4%。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方面均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充分考量患者病情与经济情况,选取适当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在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螺旋CT肺动脉造影作为诊断急性肺栓塞的金标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疑似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别计算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组和传统临界值组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传统D-二聚体临界值组敏感度为93.75%,漏诊率为6.25%,特异性为50.36%,误诊率为49.64%,准确性为57.31%,阳性预测值26.50%,阴性预测值97.68%,Youden指数为0.44,年龄校正组相对应的分别是93.75%、6.25%、60.14%、39.86%、78.04%、30.99%、98.05%、0.54。结论 两组临界值的敏感度相同,但是年龄校正D-二聚体临界值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明显增加,两者之间Youde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前交叉韧带(ACL)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的准确率及其临床诊断意义。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膝关节及韧带损伤患者,对其进行MRI以及关节镜技术诊断,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技术诊断ACL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以及Kappa值。结果显示,MRI技术诊断ACL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0.5%、94.8%、96.0%,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84.6%、94.8%、98.6%;Kappa检验MRI与关节镜诊断ACL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具有极高的一致性(k=0.86、0.87)。因此,MRI技术诊断ACL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安全无创伤,准确度高,可作为ACL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朱小云  吴杰  程国林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74-1675
目的:对照MRI和关节镜检查半月板损伤的结果,分析MRI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患者93个膝关节进行MRI检查,并于MRI检查后2~4周内行关节镜检查。结果:本组82例93个膝关节186个半月板中,对照关节镜检查结果,MRI诊断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91.3%、91.1%、89.7%。结论:MRI对半月板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