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究128例不孕症患者行多胎减胎术(MPR)对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多胎减胎术的128例不孕症患者作为实验组,按照减胎后保留胎儿数,分为保留单胎组84例和保留双胎组44例;另选取同期因不孕症助孕的单胎和双胎患者共128例作为对照组,分为对照单胎组84例和对照双胎组44例,分析4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结果 保留双胎组及对照双胎组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3.64%、18.18%、13.64%和11.36%、11.36%、4.54%,均高于保留单胎组、对照单胎组,而平均分娩孕周低于保留单胎组、对照单胎组(P <0.05)。保留双胎组流产率高于其他3组,活产率低于其他3组(P <0.05)。保留双胎组及对照双胎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分别为40.9%、43.18%和36.36%、31.81%,新生儿畸形及死亡发生率均高于保留单胎组、对照单胎组,而平均出生体重低于保留单胎组、对照单胎组(P <0.05)。保留单胎组与对照单胎组间、保留双胎组与对照双胎组间母婴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胎妊娠患者减胎术后的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多胎妊娠减胎术的124例多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减胎时间、保留胎儿数等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①经阴道减胎患者中,保留单胎组与保留双胎组的流产率、活产率、分娩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保留单胎组新生儿体重高于保留双胎组[(2 842±473) g比(2 420±464) g](P <0. 01);②保留单胎患者中,经阴道减胎组与经腹部减胎组的流产率、活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阴道减胎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高于经腹部减胎组[(35. 6±8. 0)周比(30. 4±9. 4)周,(2 842±473) g比(2 446±578) g](P <0. 05);③保留单胎组与保留双胎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前置胎盘、病毒性肝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保留单胎组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低于保留双胎组[3. 3%(2/60)比26. 6%(17/64)](P <0. 01)。结论多胎妊娠患者减胎时,经阴道途径减至单胎可延长分娩孕周,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并可降低母体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王娅  郭培培  黄苗苗  魏兆莲 《安徽医学》2021,42(11):1220-1223
目的 探讨经阴道多胎妊娠减胎术(MPR)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女性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336例经IVF-ET助孕获临床多胎妊娠且经多胎妊娠减胎术减至单胎妊娠的孕妇(多胎减胎组),以及同时期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经IVF-ET助孕获临床单胎妊娠的336例孕妇(对照组).分别对多胎减胎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相关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胎减胎组及对照组间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胎减胎组的胎膜早破发生率(7.74%)高于对照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R使妊娠期并发症的总体发生风险升高(OR值=1.516);调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后,MPR发生妊娠并发症的总风险增加了1.549倍,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了2.013倍;无论是否调整年龄和BMI,MPR都没有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和产后出血的风险.结论 经阴道MPR会导致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双胎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要敏  汤广英 《中原医刊》2005,32(10):22-2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双胎妊娠及340例单胎妊娠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围产儿并发症、分娩方式。结果双胎组孕妇妊娠期胎膜早破、妊高征、贫血发生率高于单胎组(P<0.01),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亦高于单胎组(P<0.01),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高于单胎组,而正常产率低于单胎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双胎妊娠可致多种母、儿并发症。做好孕期保健,并积极防治妊娠期并发症,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胚胎移植三胎妊娠后于孕早期行不同减灭数目减胎术对围产期母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胚胎移植后三胎妊娠患者于孕早期行多胎妊娠减胎术后保留单胎和保留双胎共282例孕妇的资料,依据保留胎儿数将减胎组分为减至单胎组28例、减至双胎组254例。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与同期胚胎移植后未行减胎的单胎或双胎妊娠研究对象分别进行1∶3匹配。匹配完成后,共8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单胎对照组84例、双胎对照组762例。对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结局、新生儿体质量及围产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做敏感性分析。 结果 (1)减胎组的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1),平均分娩孕周短于对照组(P=0.01),平均足月产儿体质量(P<0.01)、足月产率(P=0.016),剖宫产率(P=0.037)低于对照组;(2)减至单胎组剖宫产率低于减至双胎组(P=0.001),平均分娩孕周长于减至双胎组(P<0.01),平均足月产儿体质量高于减至双胎组(P<0.01);单胎对照组流产率、早期流产率、足月产率、足月产儿及早产儿体质量高于双胎对照组(P均<0.01),早产率低于双胎对照组(P<0.01)。 结论 妊早期行多胎妊娠减胎术并未增加早产、出生缺陷风险,但流产、围产期并发症及低体质量儿的发生风险增加。三胎妊娠后行多胎妊娠减胎术保留至单胎者比保留至双胎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行多胎妊娠减胎术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63例多胎妊娠孕妇在我院经阴道减胎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减胎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四胎减为双胎组、三胎减为双胎组、三胎减为单胎组、双胎减为单胎组,分析各组患者减胎术后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实行减胎术的63例患者中,有50例成功分娩,早期流产3例(4.67%),晚期流产9例(14.29%),因胎儿唇裂行引产术1例(1.59%),足月产37例(58.73),早产13例(20.63%),低体质量儿率43.53%。多胎减为双胎的两组间以及多胎减为单胎的两组间早期流产、早产、新生儿体重、低体质量儿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多胎减为单胎组相比,多胎减为双胎组新生儿体质量低,P<0.05,而两组间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低体质量儿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可能与最终妊娠数相关,而与最初妊囊数关系不大,多胎减至双胎组较多胎减为单胎组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建议接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患者减至单胎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鲜胚胎和冷冻胚胎移植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双胎妊娠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 对120例经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获得DCDA双胎妊娠并在笔者医院住院生产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的胚胎类型分为新鲜胚胎组(n=48)和冷冻胚胎组(n=7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妊娠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 两组DCDA双胎妊娠孕产妇的平均分娩孕周、早产孕周、早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鲜双胎组的足月产孕周略大于冷冻双胎组的足月产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组DCDA双胎妊娠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贫血、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B族无乳链球菌感染(GBS)、胎盘粘连、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胎盘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Apgar评分、性别比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低出生体重儿、双胎生长不一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胚胎和冷冻胚胎移植后DCDA双胎妊娠的总体妊娠结局相似,均无严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但新鲜胚胎移植后足月产孕周略大于冷冻胚胎移植后的足月产孕周;在不适宜或不能行新鲜胚胎移植时,冷冻胚胎移植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绒毛膜性三胎妊娠接受减胎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三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共118例。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组(n=13)、双绒毛膜组(n=44)及三绒毛膜组(n=61),并于每组内根据是否接受减胎治疗,分为减胎亚组和期待治疗亚组。比较各组内减胎亚组与期待治疗亚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 单绒毛膜组内,减胎亚组较期待治疗亚组早产率更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绒毛膜组和三绒毛膜组内,减胎亚组较期待治疗亚组早产率、新生儿住院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更高(P<0.05)。双绒毛膜组内,减胎亚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低于期待治疗亚组(P=0.03)。3组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在减胎亚组与期待治疗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分析提示,孕早期减胎较孕中期减胎发生妊娠丢失的风险更低,孕周延长更显著。结论 三胎妊娠行减胎术后可显著延长孕周,改善围产儿预后,且孕早期行减胎术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胎妊娠自然减胎对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后双胎妊娠自然减胎共193例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自然减胎对助孕结局的影响。结果:1104例双胎妊娠中发生自然减胎183例,自然减胎率为16.58%(183/1104);其中119例双胎自然减胎发生在妊娠前8周,占65.03%(119/183)。减胎后保留单胎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与同期单胎妊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同期双胎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胎妊娠自然减胎后可延长妊娠时间,增加保留胎儿的出生体重;妊娠8周后实施选择性多胎妊娠减胎术可减少手术干预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绒毛膜双胎中晚孕期选择性减胎与自然减胎的妊娠结局,以及中晚孕期氯化钾减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胎儿医学门诊就诊的39例因双胎之一胎儿畸形进行选择性减胎的患者(选择性减胎组)和32例非医源性双胎之一胎死宫内患者(自然减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39例选择性减胎均成功,且均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28 d内均无新生儿死亡;选择性减胎组分娩孕周较自然减胎组延长约1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略高于自然减胎组;两组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减胎组患者流产率、胎膜早破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和贫血发生率分别为0.00%(0/39)、17.95%(7/39)、7.69%(3/39)、2.56%(1/39)和0.00%(0/39),均低于自然减胎组患者的6.25%(2/32)、18.75%(6/32)、9.37%(3/32)、18.75%(6/32)和3.12%(1/32)(P0.05);两组患者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减胎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7.69%(3/39),高于自然减胎组患者的6.25%(2/32)(P0.05)。结论选择性减胎有利于降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并未增加对胎儿的不利因素;对于有明确减胎指征者,选择性减胎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孕女性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治疗过程中子宫畸形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RT助孕的不孕女性中子宫畸形患者作为试验组纳入,共34周期;机械抽样选取同时期接受ART助孕符合纳入标准的子宫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共73周期。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激素水平、试验室指标、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子宫畸形的不同类型将试验组分为5组,分别对5组患者妊娠结局进行统计。结果 子宫正常组与子宫畸形组的临床妊娠率、单胎率、双胎率、活产率、早期流产率、中晚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畸形5个亚组,临床妊娠率、单胎率、双胎率、活产率、早期流产率、中晚期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治疗中子宫畸形不是妊娠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洪慧  公颜平  孟晔  桂云 《安徽医学》2019,40(11):1198-1200
目的分析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妊娠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妇科行CKC治疗的育龄期妇女70例为观察组,同时期选取在本院妇科门诊行孕前检查且无宫颈病变的育龄期妇女7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月经周期、初潮年龄等)、妊娠率、妊娠结局(如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胎膜早破率、低体重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早期流产率、早产率、胎膜早破率、低体重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分别为10%、8. 6%、10%、8. 6%、10%、27. 1%,对照组分别为1. 4%、0%、1. 4%、0%、1. 4%、11.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KC对CIN患者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易导致早期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卢钺成 《广州医药》2011,42(6):33-35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发热对产妇分娩方式选择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本院妇产科分娩的6 845例产妇的孕期发热和一般情况资料,依据体温38.5℃和持续时间24h为界,将其中有孕期发热史的产妇1 247例分为高热组479例和低热组768例,并从同期孕期无发热史的产妇中随机抽取l 30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并分析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初产妇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的328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分为对照组(n=201)和观察组(n=127),观察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并作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妊娠结局比较,胎膜早破率(15.75%比9.45%)、早产率(12.60%比5.47%)、低出生体重发生率(7.09%比2.49%)、新生儿畸形率(3.94%比0.50%)、死胎发生率(13.39%比5.97%)、新生儿窒息率(9.45%比3.48%)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影响初产妇妊娠结局,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对妊娠期产妇生殖道感染进行筛查检测、及时治疗和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郑晨旻  汪莲 《安徽医学》2016,37(8):936-939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合并低蛋白血症不良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无明显严重孕期并发症的双胎妊娠140例,将其中9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设为观察组,按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将90例患者分为重度低蛋白血症组(血清白蛋白<20 g/L,Ⅰ组,n=34)和轻度低蛋白血症组(20 g/L<血清白蛋白<30 g/L,Ⅱ组,n=56);血清白蛋白正常的双胎妊娠50例纳入对照组。统计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检查指标、妊娠不良结局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化指标、妊娠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次,体质指数(BMI),自然受孕与否,不良妊娠史,绒毛膜性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间(Ⅰ组和Ⅱ组)比较,Ⅰ组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Ⅱ组严重,Ⅰ组产妇在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新生儿低体重、窒息发生率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等方面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 随着低蛋白血症的出现及进展,产妇肝肾功能及血脂代谢损伤加重,双胎妊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病率增加,并可造成围生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6.
魏琼 《中外医疗》2012,31(3):4-5
目的探讨先天性子宫畸形妊娠对于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进入围生期的子宫畸形合并妊娠患者54例(畸形组)和同期正常子宫妊娠者6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母婴结局。结果畸形组胎位异常发生率(46.3%)、胎膜早破发生率(27.8%)、剖宫产率(77.8%)、早产率(25.9%)及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1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孕周(37.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728g)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vs 8.3%,7.4%vs6.7%)。结论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可对母婴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加强育龄妇女孕前检查及孕期保健。  相似文献   

17.
Malawi has a growing population with a high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MMR) of 439 per 100,000 live births to which adolescents contribute 25%. Current data suggests adolescent pregnancies in low resource settings are at an increased risk of both maternal and neonatal morbidity.ObjectivesThis study assessed the pregnancy outcomes amongst adolescents while using women from the early adulthood (20 – 24-year-old) and advanced maternal age (35 years old and above) groups as reference.Methods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arried out at the Chatinkha maternity (labour) and post-natal wards at QECH, and included all adolescents (10 – 19 years old) and women between 20 – 24 years old (early adulthood) and 35 years old or older (advanced maternal age), presenting in labor, at any gestational age ≥ 28 weeks or with a birth weight of 1000 grams or above.ResultsThe study found the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pregnancy to be 20.4% (N=5035) out of all the deliveries during the recruitment perio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were proportionally higher in the adolescent group, with 12% testing HIV seroreactive and 10% syphilis seroreactive. Neonatal outcomes of birth asphyxia (3.5%), low birth weight (5%), prematurity (4.3%) and early neonatal death (4.3%)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utcomes of the older age groups. The major causes of maternal morbidity were determined to be a high caesarean section rate of 31.9% and intrapartum diagno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7.4%), malaria (7.4%) and hypertensive disorders (14.5%).ConclusionsAdolescents are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pregnant population in Malawi. These adolescent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some pregnancy and peripartum complications when compared to women of older age groups. However, our study determined that these outcomes appear to be more likely related to the peripartum care received and not solely specific to maternal age.  相似文献   

18.
刘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55-15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的100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予规范化治疗.比较两组显性糖尿病发病率、妊娠相关情况及围生儿结局等.结果 对照组显性糖尿病患者11例(占22.00%),观察组显性糖尿病患者3例(占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高征、剖宫产、羊水过多、早产及孕期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巨大儿、胎儿生长萎缩(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GDM规范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期生殖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进行常规产科检查的9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分为孕早期组28例(孕周<14周),孕中期组29例(孕周14~28周),孕晚期组33例(29~42周).采集阴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对生殖道菌群进行检测.比较三组生殖道菌群分布情况.根据细菌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为44例、46例.观察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分析生殖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90例孕妇中,细菌检测阳性44例,占48.89%,依次为解脲脲原体20例(45.45%)、假丝酵母菌属9例(20.45%)、肠杆菌属8例(18.18%)、葡萄球菌属3例(6.82%)、阴道加德纳菌属2例(4.55%)与衣原体2例(4.55%);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妇生殖道菌群分布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检测阳性者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早产发生率高于细菌检测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菌属类型者不良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生殖道菌群以解脲脲原体、假丝酵母菌属、肠杆菌属为主,细菌检测阳性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而不同菌属类型与不良妊娠结局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