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2022年,某三甲医院感染控制团队对全院医务人员实施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回顾性分析手卫生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手卫生依从率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病房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手卫生依从率从2014年64.98%提高到2022年85.01%(P<0.00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从1.21%下降至0.83%(P<0.05),手卫生依从率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r=-0.369,P=0.027)。各季度不同区域及不同岗位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有所提高(P<0.001)。各季度5个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中,无菌操作前与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小幅波动;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呈上升趋势;接触患者前与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在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P<0.001)。结论 多模式手卫生干预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某院外科作为干预科室,2013年1—2月对干预科室进行基线调查,2013年3月—2014年4月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2014年5—6月采用与基线调查相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经过干预,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升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3.32%上升至干预后的6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P0.001)。直接接触患者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以皂液+流动水为主(67.02%),干预后以速干手消毒剂为主(61.08%);直接接触患者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后均以皂液+流动水为主(分别为86.40%和70.41%)。干预前,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干手方式均以工作服擦干为主,干预后,均以干手纸巾干手为主。干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由干预前的3.08%下降至干预后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P=0.005)。结论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提高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个省及直辖市17所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调查方法,每月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为干预前;2014年4月1日—9月30日采取及时反馈与强化培训等干预措施,即为干预后。结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为80.29%,干预后为80.8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规模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0张、20~30张床位的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30张床位的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后低于干预前(P0.001)。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8.82%提高至干预后的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卫生指征中除清洁或无菌操作前,其他手卫生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NICU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处于较高水平,采取强化培训、及时反馈等干预措施对不同规模NICU、不同岗位医务人员、不同手卫生指征的手卫生依从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实际情况,探讨改进观察模式和施行手卫生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12月对某院所有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调查。其中2014年10月开始改进手卫生观察模式,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人员由10名新入院实习生组成,分为10组交叉进行调查。2015年4月开始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分别比较改进观察模式前后和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结果改进观察模式前(2014年4—9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4.69%(484/648),改进观察模式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65.63%(401/611)。观察模式改进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1)。实施手卫生干预后(2015年4月—2015年12月),手卫生依从率提高至76.05%,高于干预前(2014年10月—2015年3月)的65.63%(χ~2=24.78,P0.01)。医生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60.14%提高至干预后的71.12%,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70.79%提高至干预后的8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4、13.78,均P0.01)。结论改进观察模式可减少霍桑效应,获得手卫生依从性的真实水平,强化手卫生干预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大型医院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2012年7月开始某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从系统改变、教育培训、评价和反馈、提醒、建立手卫生文化5个方面采取措施;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深入临床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观察,将2012年1—6月(干预前)和2014年1—6月(干预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进行比较,观察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分别为75.92%(8 369/11 023)、94.11%(7 782/8 269),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53.67%(5 127/9 553)、83.88%(3 642/4 3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岗位中,医生和护士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工人和其他人员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接触体液后",其余4个手卫生指征干预前后依从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通过运用"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采取系统改变、教育培训、评价和反馈、提醒,以及建立手卫生文化的综合措施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对控制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方法于2014年1-6月对某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手消毒剂使用量及医院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干预半年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手卫生概念、意义、指征、洗手方法及手消毒剂使用)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5);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分别为77.92%、76.47%,高于干预前的49.78%和37.72%,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消毒剂使用量从干预前的每床日2.14 mL上升至干预后的每床日4.63 mL, 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97%降至干预后的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基层医院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测干预重症医学科(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5月武汉市中心医院综合ICU医护人员为观察对象,在ICU安装手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和手卫生行为。观察、比较安装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信息化系统安装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77.23%上升到9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提高(P<0.001);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上升,从每床日(40.57±4.62)ml提高到每床日(51.59±5.12)ml(P<0.001);信息化系统安装前后医院感染率、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实时反馈信息化系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有良好的干预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评价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CRBSI的影响,为进一步降低CRBSI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实施卫生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分析入住ICU的611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患者CRBSI的发生率变化。结果干预前医务人员手消毒剂使用量为10.65 ml/床日,手卫生依从率为28.32%,正确洗手率为56.79%,患者CRBSI发生率为4.08‰;干预后医务人员手消毒剂使用量为30.25 ml/床日,手卫生依从率为62.25%,正确洗手率为90.57%,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1.11‰。干预前后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76 9,P0.01)。结论医务人员手卫生持续质量改进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手卫生依从性对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的影响,探讨手卫生在预防和控制VAP中的作用。方法对某院儿科综合ICU(P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干预,比较2012年3月1日—10月31日(干预前)和2013年1月1日—8月31日(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所有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患儿VAP发病率。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37.31%(97/260),高于干预前的24.17%(58/24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1);PICU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消耗量由干预前的3.48 mL/床日,提高至干预后的4.49 mL/床日,增长率为29.02%。干预后VAP日感染率为2.21‰(5/2 261),低于干预前的6.50‰(13/2 001)(χ2=4.67,P0.05)。结论通过综合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以降低儿童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对基层医院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以WHO推荐的标准化方法,采用暗访观察法,对基层医院临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手卫生依从性实施干预,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前,暗访观察2 486次手卫生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为50.32%;干预后观察2 397次,依从率为87.78%。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手卫生依从率提高后,住院患者的泌尿道感染率下降为0.04%、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率下降为0.08%,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值均0.01)。结论采用项目管理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干预,可显著提高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评估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ICU37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直接与间接法对其干预前后的手卫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手卫生监测第一阶段中,基线调查期手卫生依从率(46.96%)和干预后观察期(63.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4,P=0.007);手卫生监测第二阶段中ICU手卫生依从率从57.85%上升至88.58%。手卫生依从率与平均每床日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正相关(r=0.725,P0.001),与医院感染发病率、例次发病率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83、-0.990,均P0.001),使用含乙醇免洗手消毒剂手卫生依从率与平均每床日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正相关(r=0.391,P0.001)。结论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和干预需要长期连续性进行,直接观察法与间接手卫生产品消耗评估法相结合,可以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利用5M1E质量分析工具为基础的手卫生综合干预措施对儿科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某院儿科29名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2015年4—6月为手卫生本底调查时间,采用5M1E质量分析工具,查找影响儿科手卫生依从率的各方面因素,2015年6月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与2015年7月—2016年3月手卫生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比较2014年7月—2015年3月与2015年7月—2016年3月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结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2015年4—6月为30.86%,2016年1—3月上升至81.94%;手卫生正确率则从68.14%上升至93.75%;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χ~2值分别为2 608.626、630.798,均P0.001)。手卫生采样合格率由2015年4—6月的20.69%上升至2016年1—3月的89.66%(χ~2=31.957,P0.001)。医院感染发病率由2014年7月—2015年3月的7.74%下降至2015年7月—2016年3月的3.62%(χ~2=46.717,P0.001)。结论采用5M1E质量分析工具对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和综合干预,提升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降低了儿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效果。方法选取12个省市47所医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手卫生调查方法,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并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73.70%(11 155/15 135)提升至干预后的78.70%(18 206/23 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6,P0.01);干预后,不同地区中,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系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综合ICU、呼吸ICU、急诊ICU和外科ICU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直接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直接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品管圈(QCC)在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院神经科62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随机调查,观察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质量持续改进。结果QCC 活动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80.00%、81.55%,均高于活动前(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44.41%、4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9.940,均P<0.01)。其中重点改善群体医生和护士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活动前的42.68%、48.41%,提高至活动后的85.54%、78.38%。QCC 活动前依从率最低的手卫生时刻:医生为接触患者前(18.18%),护士为执行清洁/无菌操作前(28.00%),活动后分别提高至63.16%、60.00%。QCC 活动后目标达成率为138.43%,进步率为80.14%,圈成员在活动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结论QCC 活动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医务人员团队精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器官移植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现状。方法 2017年1—6月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法,使用统一的WHO手卫生观察表格,每周一次对某院器官移植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37名医务人员,共观察应执行手卫生次数380次,实际执行次数86次,手卫生依从率22.63%,正确率53.49%。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80)。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1,P=0.038);医生手卫生正确率最高为88.89%,护工最低为0。在不同职称的医务人员中,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手卫生正确率最高,为100%。不同指征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82,P=0.005);接触血液、体液后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为27.27%,无菌操作前的依从率最低为9.91%。不同指征手卫生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50,P=0.128)。不同时间段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务人员手卫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揉搓时间不足(19次,占47.50%)及揉搓方法不对(21次,占52.50%)。结论器官移植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采取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点部门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采取干预措施,为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儿科、呼吸科、急诊科3个医院感染防控重点部门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不同职称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态度、行为变化。结果参与调查人员317名,干预前调查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率86.75%;干预后调查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98.11%。采取干预措施后,高级、中级、初级及以下职称医护人员知识得分分别为(9.15±2.36)、(7.69±2.05)、(7.73±2.32)分,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6.46±2.12)、(5.30±1.55)、(6.16±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初级及以下职称医护人员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91.50±9.26)、(86.40±14.52)分,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85.95±13.36)、(76.01±15.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级、中级职称医护人员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相比,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态度、行为的改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取得成效;职称级别相对低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态度、行为的改变更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手卫生成本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探讨持续改进的方法,为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调查2013年1月-2014年6月某院手卫生推进项目所消耗费用、医院感染发病率,以及2014年上半年手卫生的依从性。结果按照半年度进行统计,2013年上半年、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上半年手卫生推进项目的费用分别为283 490、414 232、522 345元,2014年上半年较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4.26%;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3.13%、3.3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01)。2014年上半年手卫生依从率由1月份的35.00%升至6月份的59.49%。影响手卫生执行居前3位的原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做手卫生;手卫生设施或用品不足;手卫生相关知识不足。结论加大手卫生相关物品的投入,可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监测2014年3月(活动前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分析导致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原因,设立目标;2014年5月开始实施QCC活动,将活动前手卫生正确率与2014年9月(活动后组)进行比较。结果QCC活动前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834例次,活动后调查900例次,活动前后手卫生正确次数分别为360、714例次,活动后手卫生正确率高于活动前(79.33% vs 4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19,P<0.05)。本科室及外来学习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活动后均高于活动前(χ2分别为264.44、6.36,均P<0.05)。活动前后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主要情况均为有手卫生指征时未执行。结论应用QCC对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某院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外科系统(分为运动医学科和其他外科系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干预前),2011年1月开始,运动医学科采取"以临床为中心、多科室合作"的综合干预,同期其他外科系统未进行综合干预;前瞻性监测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外科系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和医院感染发病率(干预后),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55.75%、0.10%,均低于干预前(分别为95.26%、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53.42、15.13,均P0.01)。干预后,其他外科系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63%,低于干预前(73.79%);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55%,高于干预前(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1.57、19.04,均P0.01)。结论以"以临床为中心、多科室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安全、有效,可以降低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