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东海大陆架及邻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活动论”的观点和大地构造历史分析方法,对黄东海大陆架及其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将地壳演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总结出了中国东部及邻域的大地构造发展与演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质时期区域构造主应力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地区的基底、盖层发育情况,着眼于中国东部及邻域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客观地再造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海域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并结合近十年来的编图成果,概要论述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以及宏观地质特征,总结了中国海及邻域的宏观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国海及邻域所在的欧亚板块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地质构造复杂;印支运动结束了古全球构造阶段转而进入新全球构造阶段,从而奠定了中国海及邻域形成演化的基础;古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北向南发展,北老南新;新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发展,南早北晚,西老东新;从古全球构造阶段到新全球构造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块体的发展存在同序时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及相邻海域中、新生代地壳演化与盆地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张文佑教授主编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的一部分,我们编写了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图及说明书.本文就是该成果的一部分.一中、新生代以来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的地壳演化进入了崭新阶段.在这一地史时期内地壳和岩石圈的厚度、大陆型和海洋型地壳的分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且伴以强烈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盆地.后者不仅在地球表面有广泛分布,而且贮藏着丰富的能源、盐类及其它资源,因此很多地质工作者对其演化特征进行过深入地研究.不少中外学者对沉积盆地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予以分类.我们认为:盆地形成的时代和岩相组合固然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志,但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壳性质、盆地形成的方式和结构等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的地壳演化阶段可产生具有特定构造性质的盆地组合,而地壳的演化与海陆分布又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海陆及邻域大地构造格架图"的编制为契机,块体构造学说被提出。该学说将中国海陆及邻域的地壳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陆核形成阶段、古全球构造阶段(包括成台过渡和稳化阶段)、中间阶段和新全球构造阶段,在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二叠纪末期,聚合的Pangea大陆在中国及邻域存在3个块体群:劳亚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以及冈瓦纳块体群。古华夏块体群由众多规模不大,但地壳发育历史复杂的块体组成,蕴含丰富的大地构造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区域构造背景和岩性地层等资料,并对各种体现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测年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古华夏块体群划分为华北、扬子、华南3种类型,对其演化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厘定。华北型块体于古元古代末期(约1.8Ga)完成成台过渡;扬子型块体于新元古代初(约800 Ma)完成成台过渡;华南型块体于早古生代末期(约400Ma)完成成台过渡,之后各类块体分别进入稳化阶段,直至早二叠世末一起进入中间阶段,体现了地壳演化中的同序时差现象。印支运动后,又作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随板块一起参与到新全球构造阶段的演化旋回中。  相似文献   

5.
目前,亚洲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是新生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因而,有理由认为,现今中国东部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前中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至于其间的连接图式.不少研究者仍沿用五十年代初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提出的“福建-岭南地块”说,且几成定论.当然,这一结论是根据当时中国东部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资料得出的,从而将中国东部南北宽约500公里、包括几个复杂构造单元的下扬子-江南-钱塘地区,全部对应到朝鲜半岛仅有50—60公里狭窄的沃川坳陷,而将日本列岛与中国上海一带连接的可能性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切合中国东部与朝鲜、日本古构造展布的规律.随着陆地和海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的积累,笔者从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法出发,通过对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朝鲜半岛和西南日本的地质构造发展特点作初步分析后认为,它们之间的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古生代地层和古生物、区域构造线、深大断裂延伸、岩浆活动、含矿性及中、新生代拗陷展布,在前中生代(可能包括中生代)的地质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对进一步认识西太平洋地区古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地球物理和地质钻综合调查,业已查明该海区地质的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特征,并发现区内砂金分布较普遍,本文从砂金分布的地貌单元,沉积物类型,砂金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古气候,构造作用,砂金成因等诸方面,研究了该海域内砂金特征。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1∶1 500万)基于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中国大洋调查航次积累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源资料编制,综合反映印度洋底及周缘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资源分布等特征,将为理解和推进印度洋盆构造演化和资源分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的思路和方法、数据来源、图面内容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认为印度洋盆具有多微陆块、多期扩张、多洋底高原、无震海岭和"入"字形洋中脊等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洋盆地构造演化归纳为3个阶段:(1)冈瓦纳大陆裂解与洋盆初始张开(侏罗纪-白垩纪中期);(2)洋盆持续张开与扩张中心跃迁(白垩纪中期-古近纪初期);(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非洲板块裂解(新生代)。在扩张中心跃迁式的发育形式下,现今印度洋盆多微陆块、多期扩张中心和"入"字形的洋中脊基本构造格局在古近纪早期便已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剥皮法(剥去第四系)编图方法,主要表达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分布等特征,在海底和沉积盆地中,还用等值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基于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将本区划分出六级地质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为地块或岛弧,四级构造单元为盆地、隆起区、隆褶带或海盆区,五级构造单元为隆起或坳陷,六级构造单元为凸起或凹陷。  相似文献   

9.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华北板块东部印支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差异、盆地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空间叠合关系是中国东部构造变化的结果。中生代期间,郯庐断裂带应对应依兰—舒兰断裂带,它们与兰考—聊城—盐山—台安—大洼—敦化—密山断裂带呈共轭关系。两断裂带将华北板块东部分割为多个三角块体,三角块体的构造演化与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有关,并控制了华北东部燕山期高原隆升及岩石圈减薄、郯庐左行走滑机制及其两侧反对称盆地格局和挤压与伸展型盆地共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质、地貌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探讨展布于云南边陲哀牢山两侧的北西向断裂组成的红河断裂构造带,在东南亚的延伸特征。提出在该延伸带两侧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和大地构造发展上均有显著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该断裂构造带在大地构造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作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十分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从板块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划分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为3个阶段,中生代盆地发育演化阶段、早第三纪裂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发育阶段。通过对渤海地区代表性火山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进行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渤海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与火山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曾母盆地近几十年来的油气田(井)勘探资料和近年来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在研究区域地质、沉积特征与烃源岩演化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曾母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并总结其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南海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曾母盆地近几十年来的油气田(井)勘探资料和近年来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在研究区域地质、沉积特征与烃源岩演化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曾母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并总结其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系列图项目负责人:刘光鼎张洪涛张训华主持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任务目标本次编图的任务,就是通过分层次的研究,认识中国海陆的演化过程、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所反映出的地质内涵,揭示中国海陆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7.
书海拾贝     
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张训华等编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海洋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国海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地层、断裂、岩浆岩、沉积盆地、构造区划和形成演化等方面,对中国海域构造地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本书是张训华等十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历史上长期处于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发育特征复杂,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海域和陆域地层研究程度不均衡,陆域资料多,研究程度高,而海域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地层分区方案多针对陆域开展工作,迄今没有开展过统一的海域-陆域的地层分区,制约了对我国地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近几年实施的1∶100万和更高比例尺的海洋区域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域综合地层分区,系统研究了各地层分区中地层发育特征,重点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台湾以北海域)中生代以来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可以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一级)、5个地层区(二级)和13个地层分区(三级);渤海海域主体位于华北平原分区,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层分区,南黄海海域主要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而东海和冲绳海槽主要位于东海陆架分区;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内各个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占据着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甚至彼此互相交织、迭置和改造,而酿成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性。反映出大地构造发展上的多旋回特征。同时古陆壳增积波浪式传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据此成果,讨论了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主要断裂类型有俯冲带、碰撞缝合带、转换断层、扩张脊型断裂、大型走滑断裂及深大断裂等。根据断裂规模及控制的地质构造单元性质划分出了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一级断裂主要是指俯冲带、碰撞缝合带或者控制构造域、地块之间界线的深大断裂;二级断裂主要是控制隆褶带、海盆区以及大型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大多具有形成时期早、规模大、断层延伸远、断距大甚至多次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