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芪甲苷及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 方法: 固定BSA浓度,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或环黄芪醇,扫描其荧光猝灭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 结果: 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均能对BSA的荧光发生淬灭,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在293 K下,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35×104,8.5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726 4,0.731 2,在310 K温度下,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均略有下降。二者与BSA的结合过程均属于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的自发过程,与BSA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二者均对色氨酸残基构象产生影响,对酪氨酸残基构象影响较小。 结论: 本实验阐明了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胆酸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荧光光谱(FS)结合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6种胆酸类(CAs)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在pH 7.40和离子强度0.15 mol·L-1的模拟生理条件下,根据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双对数方程、热力学公式、同步荧光及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求出CAs与BSA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KLB、结合位点数n、结合力类型及BSA构象变化情况。结果:6种胆酸类小分子对BSA的猝灭属于静态猝灭,结合位点约为0.5:1,结合力主要为氢键或Vander Walls力,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影响较小。结论:胆酸类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这为胆酸类小分子在体内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提供了条件;同时阐明了胆酸类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胆酸类小分子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的反应机制。方法: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姜黄素与BSA~.E作用,实验数据采用Linewearver—Burk静态猝灭公式处理,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n。结果:姜黄素对BSA有猝灭作用,二者结合常数较大,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且温度对结合常数Ka的影响较小。结论:姜黄素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IV-1病毒载量的方法 ,并用于研究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rvMIP)联合用药前后的病毒载量变化。方法 选择HIV-1的gag和env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测定HIV-1病毒载量的体系。分别设置rvMIP、AZT、T-20、rvMIP+AZT、rvMIP+T-20 5个不同用药组,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用药后各组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 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检测下限为101拷贝,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7 4,斜率为-2.524,截距为29.716;除了浓度6 ng·mL-1的rvMIP组、AZT组、T-20组外,各用药组病毒载量值与阳性对照均有差别,且随药物浓度增加,病毒载量逐渐减小。各相同浓度用药组病毒载量相比,rvMIP+T-20组﹤rvMIP+AZT组﹤rvMIP组﹤T-20组﹤AZT组。结论 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可靠;rvMIP与T-20或AZT联用可以增强rvMIP对HIV-1病毒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川芎嗪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结果紫外光谱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常数K=1.57×104L/moL。荧光光谱测定:川芎嗪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川芎嗪与HSA形成1∶1复合物,结合常数K=1.58×1 04L/moL。川芎嗪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3.5 5 nm,其作用力以静电作用力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测定: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增强。共存金属离子(Co2+、Zn2+、Cu2+等)对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通过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的相关参数,建立川芎嗪与HSA的体外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结果根据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苯磺酸氨氯地平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求得生理条件下(pH7.4)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40×104和6.82×104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15和1.18。实验考察了pH及微量金属离子对药物与HSA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根据热力学方法确定了该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手性药物不同对映体的药效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铽(Tb3+-CI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方法铽(Ⅲ)与环丙沙星反应形成的络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分子作用,进行扫描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并用改良后的荧光猝灭方程求算出Tb3+-CIP与DNA的结合常数。结果Tb3+-CIP的紫外吸收光谱随DNA浓度增加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在290nm处形成一等吸收点。DNA能显著增强Tb3+-CIP体系的荧光,结合常数KA=1.43×104L·mol-1。结论Tb3+-CIP可以与DNA相互作用,作用方式存在静电和插入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金属离子Eu3+,Mn2+和连翘酯苷的配位作用?方法:用荧光光谱法,通过分析连翘酯苷与金属离子作用后荧光的变化来考察它们之间的配位作用?结果和结论:Eu3+与连翘酯苷在水溶液中形成1∶1的络合物,Mn2+不与其形成络合物?  相似文献   

11.
光谱法研究槲皮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芸  崔力剑  王建明  陈晨  窦玉红  韩冬 《中草药》2011,42(4):676-679
目的研究槲皮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并探讨葡萄糖对二者结合的影响。方法应用光谱法研究槲皮苷与HSA的作用机制,以双对数方程和能量转移原理计算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的作用力类型;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槲皮苷对HSA构象的影响;观察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影响。结果槲皮苷对H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距离小于7 nm;二者主要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槲皮苷与HSA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葡萄糖的加入使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增加。结论槲皮苷能与HSA结合并改变HSA的构象,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可增加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根皮素(phloret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研究phloretin与HSA之间的猝灭类型,计算二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等.结果:Phloretin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制.在298,303,313 K下,phloretin与HSA结合常数分别为1.518 1×105,9.441 2×104,5.417 8×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热力学分析表明phloretin与HSA间结合力为疏水作用;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结合距离为4.27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phloretin对HSA构象影响较小;金属离子的介入会影响phloretin与HSA的结合能力.结论:荧光光谱法适合于研究根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金银花活性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与乳铁蛋白(bovine lactoferrin,BLF)及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光谱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参数、能量转移参数与热力学函数,探讨分子作用机制并比较分析绿原酸与不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差异。结果: CGA与BLF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态分子作用机制,而CGA与BSA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强度因温度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金银花活性成分与各蛋白质的结合距离r均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分子模建结果显示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兼有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结论: 计算机模拟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橙皮素和橙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异同,探讨黄酮类化合物A环7位羟基糖苷化与否对结合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橙皮素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结果: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高于橙皮苷;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而橙皮苷对BSA的荧光猝灭既有静态猝灭作用,也有动态猝灭作用;橙皮素与BSA结合的K a值明显大于橙皮苷;橙皮素结合BSA的位点与荧光发射基团的距离比橙皮苷的小;橙皮素与BSA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论:橙皮素与BSA的结合能力明显强于橙皮苷,说明橙皮素比橙皮苷更容易被血清蛋白贮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Ⅰ)、异槲皮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主要应用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确定两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论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异槲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与疏水作用力;3′-OH比3′-OCH3更能增进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明  王晓萌  詹敏忠  范文翔 《中草药》2015,46(4):541-548
目的研究毛蕊花糖苷(verbascoside,VE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生理条件下,光谱法测定VER与BSA的相互作用参数,分子模拟建立VER-BSA结合模型,分析其结合反应机制。结果构建的VER-BSA模型表明,维持VER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兼有疏水作用力。光谱实验表明VER与BS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VER与BSA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VER对B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解析荧光相图得出VER与BSA反应构象型态的变迁为"二态"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VER与BSA的相互作用是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的分子间作用。荧光偏振定量证明BSA与VER相互作用中生成了非共价复合物。结论光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可为研究VER与BSA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CF-BSA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热力学参数ΔG,ΔH,ΔS,与CF作用前后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的变化,明确了CF在BSA上的结合位置,分析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CF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CF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25℃时的结合常数Ka为4.36×104L·mol-1,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r为3.09 nm,结合过程主要表现为氢键作用,CF在BSA上的作用位点为site I,Mg2+,Fe3+,Cu2+,Zn2+的存在增强了CF与BSA的结合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CD光谱表明CF对BSA的空间构型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茵陈中3个香豆素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机制。方法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茵陈香豆素类小分子能够插入牛血清白蛋白内部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内源性荧光猝灭,药物分子的极性对内源性荧光猝灭有一定的影响,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结论牛血清白蛋白与茵陈香豆素类小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其中东莨菪内酯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明  许建婷  范文翔 《中草药》2014,45(9):1270-1277
目的 研究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SA)结合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生理条件下,光谱法测定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参数,分子模拟构建ECH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模型,考察药物与SA结合机制。结果 构建的药物与BSA结合模型表明,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兼有疏水作用力。光谱实验表明ECH与BS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ECH与BSA分子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ECH对B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分析荧光相图得出ECH与BSA反应构象型态的变迁为“二态”模型。BSA与ECH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表明ECH与BSA之间是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的分子间作用。荧光偏振定量证明了BSA与ECH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了非共价复合物。结论 光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可为研究ECH与BSA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