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以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全域全要素空间成为规划关注的重点方向,国土综合整治在新时期也应与国土空间规划构建起更为密切的关系。村庄规划涉及乡村地区复杂的资源环境与土地关系,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思维对于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武汉市村庄规划实施推进的实践工作,论述村庄规划应结合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完成乡村发展定位、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全域空间、引导产业发展、形成合理布局等内容,并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规划实施重要的促进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云路  马嘉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1):25-29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专项之一,须充分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合理转变。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从规划路径和规划管控两大方面,针对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何适应当前城乡绿色空间优化需求进行规划模式探索。在规划路径方面,提出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确定规划的流程、层次、内容、技术。在规划管控方面,提出呼应"多规合一"发展要求,构建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城乡绿地管控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和稳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支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色空间的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石飞 《城市规划》2022,46(2):79-83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划范式必然面临调整。而国土空间多要素间协同机制和空间管控的分析方法,决定了交通规划领域需基于生态保护和集约用地逻辑,重视交通要素与其他国土空间要素的协同,侧重面向空间管控的交通设施供给水平分析,以谋求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空间管控层面的衔接。因此,交通规划领域面临着从规划理念、层次、特征、标的等的调整和应对,并思考规划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型,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语境和提升规划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4.
靳利飞  孟旭光  刘天科 《规划师》2021,37(19):65-71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规划领域面向生态文明的重大变革和重要任务.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以治疗、预防"生态病"为出发点的国土空间规划日趋从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向服务于保护资源环境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元化的空间高质量发展目标转变,更加注重多元目标驱动下的"技术+政策"的双重逻辑转型.具有统筹"立体开发"区域属性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粘连性结构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坚持适应生态文明时代时空秩序的"问题—价值—目标"三重导向.文章基于以上逻辑,在从国家治理体系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关键逻辑和重大关系为主线,面向空间多元综合目标,对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多要素耦合、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多功能融合、明确空间治理基本单元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周培 《规划师》2022,38(3):89-94
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是实现生态空间治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文章回顾与评价了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以来的生态空间规划管控历程,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要求和生态理念,对市级生态空间规划进行了思考,从而提出了转变规划思维、调整规划方法,统筹全市域、全要素生态空间;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设计、生态修复及生态相关规划,运用"多规...  相似文献   

6.
林坚  赵晔 《城市规划》2019,43(9):20-23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应立足于国家治理视角,以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贯穿中央意志、落实基层治理、面向人民群众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中,理顺央地事权关系、推进央地协同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过程中的央地关系发展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分权改革后、分税制改革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调控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时期五个阶段.每一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与变革,都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与央地关系的转变密切相关.面向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央地关系将呈现出全新的协同趋向:(1)权责对等,央地分权与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建立清晰的制度化分权模式;(2)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强调战略指引、底线管控、局部聚焦,地方政府关注要素配置、增质提效、权益协调;(3)协同共治,以区域-要素统筹为指向、以自然资源治理为支撑的规划将成为完善央地关系的重要试验场.  相似文献   

7.
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之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新要求,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在功能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以自然保护为首要目标的专项规划;在层次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体系的专项规划;在时序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域2个层面前置的专项规划;在地类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存在新设一类"生态用地"的需求;在法定地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需在自身法律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和相关既有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等3个层面明确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21,(8)
生态优先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在当前的规划编制工作中,仍存在生态系统认识不足、保护与开发技术内容"两张皮"、生态学理论支撑不足等普遍性问题。文章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包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从价值认识、空间格局、管控体系、结构优化、实施行动和政策建议等角度,提出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砖瓦》2020,(10)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国土空间规划是建立国土空间保护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规划体系的构建,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园林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云峰  陶楠 《风景园林》2020,27(1):19-24
风景园林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下,明确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回顾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历史,总结风景园林规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点,厘清目前风景园林的定位与职能。提出风景园林规划应有效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内容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地规划与国家公园规划,还应发挥面向全域统筹的风景治理作用,从国土空间的空间格局开发保护、城乡区域的统筹调适、城镇功能控制区的提升增质3个层面全面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从而构建中国特色风景园林规划体系。风景园林规划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而且对坚持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国土空间、面向美好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二者地理分布呈明显耦合状态,因此研究二者在规划内容和技术手段方面的互相适应性,具有必要性和普适性。以文化空间为线索,分析总结传统村落与景区面临的协调问题,基于2类规划现行编制要求与内容分析,梳理出2类规划的互适性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是开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互适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以贵州省石阡县温泉群风景名胜区楼上古村落景区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规划互适的重点问题包括:资源保护规划中的高级别景源和传统建筑的关系,景观与生态保护规划中景区科学规划与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历史经验充分结合,居民点规划中在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及聚居型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型,设施配套规划中结合景区地方居民和游客需求统筹考虑,建设项目整合实施的统筹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土空间的自然价值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 整体性。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析国土区域文化遗 产时空格局及其自然环境的关联特征,对于文化遗产的系统 性、整体性保护及传承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空间 分析法,将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与区域地形、水文数据相结 合,归纳其整体与各时期的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浙江省文化遗产由杭嘉湖平原的点状核心逐渐向浙西、浙南 丘陵线性发散,其时空格局受到自然山水环境的高度制约, 但限制程度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降低,并在空间 上呈现出包括8个核心与4条廊道在内的井字形聚集结构。研 究对未来浙江省文化遗产及其自然环境的统筹发展与系统活 化提供针对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具理性导向的市场经济向乡村的嵌入导致了乡村共同体的解构,引发了共同体与自然的关系失和、乡村共同体价值认知失序及共同体转型与传承的失范等危机,乡村共同体亟待重构。罗尔斯顿的“荒野”生态哲学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契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的自然价值观。以“荒野”生态哲学中倡导的自然价值观作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哲学基础,通过对乡村共同体内在价值的反思性自觉与提升,指导空间规划的“守界”实践,重构包含“荒野”的广域乡村共同体,推进荒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空间治理现代化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亟待构建对接国土空间系统科学规律与横纵调控机制的综 合路径。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研究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 理论研究与治理政策的衔接,为生态系统调控领域提供了梳理 复杂要素关系和制度优化的方法论框架。通过文献梳理,阐述 了其概念内涵及框架内治理横纵路径构设的基础思路;应用法 国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案例补充展示了其具体实践策略;对照中 国工作体系,提出统一调控视角、强化适地性人类福祉研究、 引入景观管控单元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威  李翅  王静文 《风景园林》2018,25(8):91-96
生态适应性研究是剖析传统村落生态理念的重要角度。介绍生态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传统村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包含2个部分:自然生态适应性和人文生态适应性。概述京西古道沿线传统山地聚落的宏观生态适应特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为例,立足于5个研究视角分析其自然及人文生态适应性,引入软件模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山地村落的生态适应理念予以总结,以期对中国今后的山地村镇规划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生活、聚居、繁衍的空间单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太湖西山历史风貌、遗存保留较好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它们多位于山坞地形之中,形成山坞村落。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遥感卫星影像与文献查阅,详细阐述了西山山坞村落的空间构成要素、典型地形剖面及村落平面空间特征。西山山坞村落空间构成要素可分为外部非生产性空间、外部生产性空间与村落内部空间3个层次;按地形特征可分为深坞村和浅坞村两大类;按平面空间特征可分为鱼骨型、扇形型及团网型三大类。旨在更加科学地解读西山山坞村落营建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今后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活化中发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