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城市大数据获取日益丰富及城市需要更加精细化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背景下,基于城市老旧城区慢行系统复杂现状与多元的需求,结合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片区慢行系统规划提升的研究实践,从更加多元的城市信息数据分析与评价的角度出发,结合片区摩拜单车、百度业态、道路基本信息、道路交通量等多元数据信息,明确片区慢行功能、构建片区慢行体系系统,并针对不同的街道特征、问题与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细化精准的、动态适应的街道慢行提升策略,以期给同类规划研究提出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辜智慧  叶凡  崔志祥  张艳 《住区》2022,(1):43-50
以骑行社区为单位的慢行系统建设有助于减缓城市的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共享单车轨迹大数据构建复杂网络,采用社区发现算法Infomap划分城市骑行社区空间结构,并探寻其边界及内部骑行活力的影响因素.以深圳市为例,研究发现:骑行社区主要由城市大型交通设施及自然地块阻隔而成;社区内部骑行活力受居住建筑容积率、...  相似文献   

3.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 共享单车作为高效、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对 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岛为例, 利用共享单车轨迹数据、百度街景等多源大数 据,挖掘共享单车出行时空特征,并基于服务 设施密度、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骑行视觉 舒适度、骑行设施完整度等原则建立了骑行空 间品质评价模型,运用四象限法与地理加权回 归(GWR)模型,解析人本尺度下的“单车出 行—空间品质”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厦门 岛的共享单车出行形成了“多点一轴”的空间格 局,骑行网络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向外扩散。“单 车出行—空间品质”的四象限分析将各路段划 分为高出行—高品质、高出行—低品质、低出 行—高品质、低出行—低品质四种类型。GWR 模型分析显示,骑行品质要素在不同的路段对单 车出行的影响差异显著。基于此,提出构建层级 化的站域慢行“微中心”、开展差异化的街道空间重塑的规划响应策略,为城市慢行系统多尺度空间优化提供了“定点”与“定向”的理论支撑与 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国内外慢行系统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规划建设的新理念新形势,文章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奋斗目标,考虑丘陵地区自然生态要素特征及其与慢行系统的匹配关系,构建形成了以独立专用慢行通道和道路两侧慢行通道共同构成的城市慢行系统,并从功能、交通、景观等多角度提出慢行系统与城市融合的路径和举措,为后续类似地区慢行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9):41-47
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随着黄浦江两岸滨水区从生产空间转 向生活空间,市民前往滨水区进行游憩活动的 意愿愈发强烈。为了助力黄浦江两岸新一轮更 新,研究以沿岸17个垂直河流的典型街道及其 两侧街区为样本,对慢行流量进行调研,基于 ArcGIS平台构建GWR模型,分析各因子在不 同时空下对滨水区慢行活力的影响。慢行活力 特征方面,在空间层面,慢行活力从城市腹地到 水滨逐渐减弱,但慢行活动的趋水特征依然明 显;在时间层面,工作日的通勤时段和休息日的 下午时段慢行活力较高,且夜间活力一直处于较 低水平。影响因子效用方面,介数中心性、慢行 基础设施、街区建设强度等呈现出较大的空间 异质性;而介数中心性、功能混合度等呈现出较 大的时间异质性。基于量化结果和经验预判的 差异,研究有针对性地从街道网络梳理、慢行空 间布局、相关功能配置、公共交通设置四个方面 提出滨水区的开发导向。  相似文献   

7.
人行道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化建设中市政道路工程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人行道管理水平,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人行及慢行系统,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环境。基于此,本文对市政道路之人行及慢行系统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以期有效提升城市人行及慢行系统品质,实现绿色出行,促进城市交通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借鉴并优化了步行指数的计算方法,测度了中国287座主要城市70余万条街道的步行指数,同时从街道和城市尺度作了步行指数的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街道可步行性较好,但存在极化现象。街道步行指数、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街道长度及道路交叉口密度等街道属性多呈偏态分布,其中街道功能混合度、交叉路口密度与步行指数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西部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平均步行指数较华北和西北地区偏高,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步行指数比地级市和直辖市高。建立步行指数可视化平台,提供步行指数计算结果的街道水平的查询,可供政府及科研人员了解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及相关指标,并有助于步行系统改善政策和行动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5):65-70
巴塞罗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典范,近年来开始注重施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进"慢行城市"构建计划。计划通过重新划分城市慢行片区,规划片区间联系的慢行网络,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接驳,增强城市的慢行可达性。在城市慢行网络的建设中,巴塞罗那注重将绿色空间网络与慢行系统相结合,主要利用现有道路、铁路和水渠等线性基础设施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这些空间转化为多功能绿轴,增强慢行舒适性,实现从机动车优先向慢行优先的转变。该计划的实施为世界各国慢行城市的构建,尤其是对已建成城区的慢行系统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研究案例,对商业性街道的空间与底层建筑界面特征与步行停留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现场调查与分析,得出了城市级商业街的空间与建筑底层界面的形态特征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人行道的宽度和高差是影响各类步行停留活动的关键因子,而且是反向的影响关系;街道底层建筑界面的透明度对于吸引商业性逗留活动具有积极影响,而界面的开敞度对商业活动有反向的影响,但对社会活动有非常强烈的积极影响。最后对商业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英国剑桥市和美国剑桥市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城市核心区道路结构、核心区交通系统和道路空间特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交通在出行目标可达性、交通方式可选择性、道路空间友好性3个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征;城市支路网线密度与创新型城市的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城市支路空间界面有效促进了创新型城市的就业人群和居民交往,丰富了城市空间的类型,从而为触发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由于我国大多数大学校区和部分科技园区大地块分割、封闭式管理,使其内部道路未充分发挥城市公共活动和促进广泛人群交往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城市的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2.
李国芬  葛文璇  杨涛 《山西建筑》2007,33(17):343-344
基于城市道路在使用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绿色交通的概念,并对如何构建城市绿色交通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绿色交通的措施,以实现绿色交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伟仪  曾健 《城市建筑》2013,(6):230-231
中山市历史城区存在车多路窄,停车位缺乏等问题。同时,出于保护历史遗存的原因,又不可能通过大拆大建来提升历史城区的道路等级。只能从其它角度来化解历史城区出行难的矛盾,并采取有别于城市新区的交通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史青 《山西建筑》2012,38(1):147-148
从道路设计与施工两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了各种具体的市政道路节能措施,包括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改善道路线性条件、合理设计道路照明,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加强养护维修等,对促进市政道路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慢行道设计对景观、空间尺度及与环境的协调都有 相应的要求,各景观构成要素对微气候环境,如太阳辐射遮 挡、温湿度分布及风场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行道树遮阴是影 响慢行道热环境的主要因素。依据遮阴率指标选取典型慢行 道,对其微气候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向步行和骑行人群发 放问卷调研,获取慢行道的热环境水平及人群的热特征,采用 标准有效温度(SET* )指标结合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对慢 行道的热舒适进行量化评价,得出影响人群的微气候因素偏 好、热舒适区域及出行时的热期望,构建以“遮阴率-热环 境-热期望”的慢行道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最后,以广州市 一处实际室外场地为例,采用ENVI-met 4.0 CFD模拟耦 合RayMan软件的方法,探讨建立在热环境、热舒适量化实 证基础上的慢行道热环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绿色交通系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构筑需要相应的技术为依托。针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3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明确道路功能为前提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和主干路设计的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公交系统的主要理念;以动态交通为约束的静态交通规划与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动化交通与慢行交通两种不同的交通对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道路交通设计。机动化交通体现在道路标志系统、标线系统、信号系统等方面,慢行交通体现在一体化交通、过街系统、街具设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绿网城市是将一定宽度的公共绿带网络与城市道路错位交织的方式分割布局城市空间,且将海绵、绿道、绿街和地下市政管网四大功能植入其中的创新性城镇规划设计理论。该理论目前还从未在丘陵山地进行过实证研究。首先梳理了绿网城市、特色小镇的理论、实践和政策背景,结合对襄阳市尹集乡文教特色小镇的丘陵山地环境分析,阐述了丘陵山地进行绿网建构的“高势探路、低势设绿、纵横组网”的实验方法与过程,以及由此生成的“南北天街、顺应摩旗,东西大道、越山观水”的路网特色,和“感应自然、五指拈花,低势海绵、指状渗透”的绿网特色。最后立足文教特色小镇核心区展示了其丘陵山地实验的城市设计成果,在验证该理论丘陵山地适宜的同时,还为尹集文教特色小镇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规划建设指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 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 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 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 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 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 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 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 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 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 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公共汽车专用道(路)是一种速度较快、运送能力较大、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的公共客运道路,也是一种从常规公共交通过渡到快速轨道交通的中间形式。特别在西安市还不具备大量投资修建快速轨道交通的经济能力之前,公共汽车专用道是解决西安市公共汽车运营速度低、车辆拥挤的好办法之一,西安市在道路及管理方面有其自己的优势,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尽早修建西安市的公共汽车专用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