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到过青藏高原的人,或许都见过藏山的山口路旁常有大大小小的石堆,上边插着木杆,飘着经幡。这就是藏传佛教地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嘛呢堆。 嘛呢,是梵文佛经中《六字真言经》中“嗯嘛呢叭咪哞”的简称。藏传佛教认为,六字真言经是一切佛经的根本,要常念不停,方可真悟。善男信女们为了寄托他们的信念,就在经常路过的路边或山口放上刻有经文的石头,表示他们曾在此虔诚地念诵过六字真言经。过路者常年不断,垒放石头的地点也约定俗成。于是石头越来越多,就成了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嘛呢堆了。因为在信徒们心目中,嘛呢堆常堆在山头上,或嘛呢堆本身就像一座代表人与天神对话的山尖,所以藏区的人们称嘛呢堆为“拉什则”(山峰)。而在蒙古语中,人们又将嘛呢堆称为“敖包”,在青海则转音为“俄博”。 嘛呢堆多为方形或圆形,以白石头堆成,或者以白石头为主堆成。石堆上面插上木棒、树枝、羽箭,挂上五色风马幡、彩线、白羊毛,摆放着牛羊头等吉祥驱邪物。人们还会以石堆为中心,向四面拉出许多绳子,绳子上挂  相似文献   

2.
白英 《中国西部》2012,(23):58-59
驱车在茫茫草原上前行,时常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石堆,石堆中插着柳枝,饰以五颜六色的经幡,当地人谓之"神树",这就是"敖包"。由沙石堆起的敖包就被信仰万物有灵的蒙古人视作天神地母的象征之物,而石堆上的柳枝则是"通天神木",萨满教的祭司通过祭祀敖包就能与蒙古人的最高神"长生天"进行交流。恋人在敖包下相会,大概就是要上天为自己的爱情作见证。  相似文献   

3.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 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 文化和各种习俗, 主要信仰佛教. 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 丧葬礼俗中蕴含了兰纳人, 灵魂崇拜、 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观、 又包含了佛教的思想, 体现了原始宗教和佛教相通相融.  相似文献   

4.
吴方方 《魅力中国》2013,(25):240-240
青藏雪域,孕育了西藏神秘宗教千年文化艺术的珍宝。一千三百多年来,西藏做为佛教的传承圣地,成就了佛教发展历史的巅峰。它的历史与文化一直笼罩在一层神秘又神圣的光环中。有着“”众神的香巴拉、“佛教最后的圣地”等美誉。自佛教从印度北传人西藏后,佛教就溶人了藏族人的生活,成为了西藏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个藏族人都是佛教信徒,任何佛的塑像或照片,藏族人都会一脸肃穆地合十膜拜。藏族人对佛的虔诚。不仅使西藏倍增神圣感,也使得西藏话题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犍陀罗艺术首创的佛陀形象,希腊罗马艺术特色鲜明,包含印度、希腊罗马、伊朗及中亚三大系统题材,昭显出多种神灵信仰如希腊神、波斯神、印度神信仰及最主要的佛陀信仰.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其实质在于希腊罗马艺术与佛教信仰的结合,目的在于帮助佛教的推广,故而其起源的时间当为贵霜王朝时期,地点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犍陀罗地区.  相似文献   

6.
从信仰的存在过程上看,原始信仰前后历经了原始群的早期崇拜阶段和氏族部落的宗教信仰阶段。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智人阶段,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极度落后,人们对于外力的解读和改造极其有限。虽然早期崇拜基本上都强调了人对自然、祖先和图腾的崇拜,但是其中也不乏英雄和杰出人物的信仰和崇拜。人类社会的早期崇拜无不映射出的"人的宗教"特色,充分体现了人选择信仰为其自身服务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佛教艺术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形态。藏传佛教艺术自公元七世纪藏传佛教形成以来,便以惊人的数量遍布于西藏的大小寺院、居室及神山圣湖,成为藏民族自然观、人生观的一种折射和存在形式。其种类之繁多,大致可归纳为“佛像雕塑”、“唐卡”、“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中国把自身实力转化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建构一个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家形象,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西藏的地方形象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气连枝,在某种程度上,西藏地方形象的建设以及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短板特征。由于西藏的特殊性,在国际上的形象带有话语博弈的特征,集中表现在西藏地方形象长期以来处于不真实状态,或是虚妄或是扭曲,亟需改善。开展涉藏方面的公共外交活动对于压缩“藏独”活动空间、扭转西方对西藏的刻板印象、提升中国西藏话语、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国及西藏民族历史上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即中华文化和西藏文化包含的佛教的“和”、和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和平发展、尊重人的生命的理念,也包括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理论主张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西藏历史上有和平解决同中央政权交接的历史传统;和平解放西藏也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60年后的今天,这一历史事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0.
西藏作为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研究其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携程旅游网中关于西藏旅游目的地的网络游记,运用词频统计方法、情感分析方法、语义网络分析法,探究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西藏的旅游形象整体呈现较好,积极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形象感知以“西藏”为主体,呈现出多核心层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公元6世纪,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佛教便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主要起了哪些作用呢?我想,主要可以归为三条:一、传播中国文化;二、担负国民教育的使命;三、从事其它各种文化活动。佛教在历史上虽然也起过一些消极作用,但总的看来功绩是伟大的,是不可磨灭的。一、传播中国文化佛教最初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将它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称之为“蕃神”。不久,通晓佛学的圣德太子出于改革和治国的需要,亲自注释佛经,积  相似文献   

12.
冼夫人、妈祖、水尾圣娘可以说是海南民间信仰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位女性神灵,在海南、东南亚甚至世界华人群体中广泛流传,信众很多,目前学术界对单个神灵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但对三位女性神灵的相互融合与互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冼夫人崇拜是国家和民族英雄的崇拜,妈祖信仰由福建传入,水尾圣娘信仰起源于文昌和定安.三位女性神灵起源不同,但在海南信众的长期供奉、祭祀中,又有互动融合现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挖掘女神信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影响,通过宣扬女神信仰中所蕴含的和平与融合的精神内涵,增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众间的理解和包容,对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稳健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叔杨 《宁波通讯》2014,(24):84-87
<正>凡是去过藏区的人都知道:在藏区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都可以看到刻有佛教真言、慧眼、神像造像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的玛尼石。"玛尼"为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中"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被称为"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并祛邪求福。其中,玛尼石又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从而也成为了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七月,  相似文献   

14.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看守所的8个多月时间里,61岁的杨文德每日面西打坐,诵读佛教《心经》与《金刚经》。有兴致的时候,他还会给监室的同伴们唱唱佛歌。2013年6月,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家修行的"三宝"弟子(注: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是指佛、法、僧;信仰佛教的核心,是指佛、法、僧;信仰佛教的出家人和在家修行的人都称为“三宝”弟子)杨文德被福鼎警方立案调查,现已取保候审。  相似文献   

15.
人物     
《环球财经》2009,(7):16-16
“转世灵童”学电影 达赖访问欧洲之际,曾被他认定为西藏活佛“转世灵童”的西班牙男子托雷斯讲述了自己“灵童”的不快乐生活,以及自己放弃信仰转学电影的经过。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佛教的分布范围以亚洲为主,尤其在东南亚一带,如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信奉佛教的人数以亿计。佛教徒拜佛的地方称为佛寺或庙宇,当中不乏世界级的建筑物。在众多的佛教建筑中,以柬埔寨的吴哥窟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最为著名,二者连同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金字塔一起合称为东方四大文明古迹。这4大显赫的文化遗产均以庞大的石块砌成,所以能长存不灭,它们已超越了地域国界,成为全人类的荣耀。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西藏壁画艺术以其鲜明的东方美术特色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傲立其间。从西藏壁画这个特定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历史的投影,从中领略西藏古老文化的殊胜风彩和藏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对西藏壁画艺术的直接影响西藏壁画艺术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公元7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由于上层统治者崇佛兴佛,佛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藏区修建寺庙和殿堂之风极盛。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都兴建于这一时期。为了宣扬佛教教义,营造神秘的宗教氛围,寺庙壁画和悬挂于经堂的绘画便成批地  相似文献   

18.
“卖嘛不吆喝嘛”,刘建章对他的企业形象折射原理笃信不疑。 “我自己不说,通过燃烧‘上帝’,让顾客心说诚服地说你好,那才是真格的好”。 那么“上帝”是怎么说的呢? 甭说地道的天津人,就是到过天津的外地人,都似乎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信条:  相似文献   

19.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素有“佛教圣地”之称,在我国藏区和南亚也闻名遐迩。经过近50年的奋斗,如今的拉萨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这五年多,  相似文献   

20.
高娃 《魅力中国》2014,(19):139-139
在哈尼族的自然崇拜里,对“竜林”的祭扣活动是每年哈尼族比较盛大的活动。对选择神树即“竜树”、对“竜树”的祭祀与对“竜林”的祭祀使得哈尼旋人民对奄林的保护上升到自然崇拜,对神树的信仰,从而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笔者在研读10篇论文后,就哈尼族对“祭竜林”的一个宗教仪式所上升到的宗教情怀。来谈哈尼族的宗教生态现,从而展望哈尼族生活环境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