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主性神经效应器(neuroeffector)功能的调控分四个水平:(1)脑;(2)脊髓;(3)自主性神经节;(4)神经效应器接点。在脑内存在与心血管调控、体温调节、消化管运动和分泌以及视觉功能等有关的特殊区域。在这些中枢中,根据感觉传入和来自高级中枢的调制作用对自主性传出进行整合.脑特殊区域的传出神经元,至少与交感和盆腔副交感的自主性功能有关的神经元,与脊髓内的节前自主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这些突触联系对脊髓反射的调控部位,可能还接受来自脊髓其它节段和高级中枢的传入冲动进行调制,但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的束状带和球状带甾体激素的生成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调节系统控制的。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由ACTH 调节,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则由血管紧张素Ⅱ(AII)、钾和ACTH 调控。ACTH 的作用机理为cAMP 依赖性的,而AII 和钾作用机理为非cAMP 依赖性,与细胞外钙浓度相关。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有两条主要途径;(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为细胞外高钾浓度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而激活;(2)受体操纵钙  相似文献   

3.
八种脑-肠肽侧脑室内注射对大鼠基础胃酸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乌拉坦麻醉大鼠作急性实验,采用连续灌流胃并收集流出液的方法,观察向侧脑室内注射微量脑-肠肽对大鼠基础胃酸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雨蛙肽、八肽胆囊收缩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及四肽胃泌素均使总酸排出量增加;(2)生长抑素、胰多肽、P 物质、胰高血糖素则使总酸排出量减少;(3)上述肽类用侧脑室注射的剂量作肌肉注射,除四肽胃泌素也产生明显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外,对胃酸分泌均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提示,脑内的一些肽类可能以神经递质或调制物的方式,参与中枢对胃酸分泌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系统H2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DQ  Hu ZA 《生理科学进展》2004,35(2):170-173
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硫化氢 (H2 S)主要由胱硫醚 β 合酶合成。脑内H2 S对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1)H2 S通过cAMP途径 ,易化海马长时程增强的产生 ;(2 )H2 S通过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来参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3)H2 S协同一氧化氮松弛脑血管平滑肌 ,从而调节血压。此外 ,H2 S还与脑血管损害、多种遗传性疾病的脑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电刺激猫腹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与兔腹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均引起快速升压反应,而刺激兔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则为降压反应。无论刺激其中枢端或外周端在猫均伴有明显的瞳孔扩张,而兔则无此现象。 (二)刺激动物腹部迷走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是通过延脑血管舒缩中枢所致的交感性缩血管作用,其中枢端的加压效应主要是由颈迷走神经传入的,猫外周端的加压效应则是由内脏大神经传入。腹部迷走神经与内脏大神经中传入纤维的联系机制尚待研究。 (三)兔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的降压效应可能通过中枢和局部两种因素的作用而实现。中枢的作用系经内脏大神经传入,而外周的局部作用既不能被阿托品所取消,也不能被依色林所加强,但却能为抗组织胺药所抑制,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刺激家兔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所引起的加压反应(迷走-加压反应)和侧脑室内注射纳洛酮对家兔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家兔颈迷走神经中枢端而引起的加压反应可为侧脑室注射纳洛酮后而抑制,这提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家兔的迷走-加压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7.
肾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及其在肾脏病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II(AII)对肾脏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在许多肾脏疾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AII受体在肾内的分布、生理作用和生化特性,以及在肾脏疾病中的变化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胆囊收缩素(CCK)既在中枢神经系统又在胃肠道内存在。据报道,由中枢或外周给予CCK可以在动物和人类引起饱感;但产生这一作用的部位一直有争论。中枢给予CCK-8(CCK羧基端八肽),推测是作用于脑内CCK受体。以前认为外周给予CCK-8通过血循环也作用于大脑,特别是下丘脑腹内侧核区域(简称VMH)。但也有资料报道,损毁大鼠两侧下丘脑VMH区后,由外周给予CCK-8仍可引起饱作用。最近G.P Smith等用大鼠观察了外周给予CCK-8引起饱作用的部位。他们先把大鼠分为两组:一组大鼠毁损两侧下丘脑VMH区;另一组大鼠施行腹腔内迷走神经切除术。然后分别向两组大鼠腹腔内注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家兔46只,乌拉坦麻醉,人工呼吸,颈动脉插管直接描记血压。兔头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按照 Sawyer 图谱定位、把微量注射针插入脑室和双侧视上核。比较注药前后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所产生的加压反应,见到脑室内和视上核内注入新斯的明加强了迷走-加压反应,注入六甲双胺则使此反应减弱。支持了迷走-垂体后叶通路是加压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乙酰胆碱是此反应的一个中间递质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观察了10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脑实质内血管壁明显可见免疫反应阳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对端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桥、延髓各部位血管的神经形态进行了描述。皮质血管的阳性纤维数量较多,纤维较细,相互交织成网,膨体可见;髓质内血管的阳性纤维较稀,似线样结构。讨论了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脑实质内血管以及局部脑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